REVIEWS

back
舞蹈

《消逝邊境》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楊維真

2014/09/01 19:30

點閱率:353

110.500

觀眾入場時舞台上長髮過肩的三位女舞者,身著膚色舞衣,背對著觀眾或坐或躺的改變著姿態,慢慢的音樂流瀉而出,舞者們也舞動著亦東方(民族舞蹈)亦西方(芭蕾舞)的強烈及柔順、流暢肢體動作,以此帶出水的表徵。第二段染:帶出了一塊黑布,代表著黑暗的來臨,舞者們與布共舞,藉著伸縮布,舞者在裡面製造出各式造型變化及小燈的閃爍,即便如此確無法等到任何的驚喜與領會。

下半場的鴿子房,由舞者的舞衣已看到他們預敘說的:虛構方格,舞者的肢體動作,勁力,短、快、怪、的動力及表現力、情緒上的轉變,舞蹈的編排配合著強烈情感的音樂。舞作到此舞者的認真,技巧是可以肯定的,雖然每段有不同的表現,但卻看不到任何新意,或團隊間合作所激盪出的火花。

而最後一段深海裡的吶喊卻是最「單純的舒服」。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鄒之牧

2014/09/01 19:30

點閱率:331

11000

上半場吳春樺的作品以肉色的長裙與垂散的長髮表達一股初創之始天地的樣貌,隨著西方有歌詞歌曲的展開,原本有點蓮花指的舞者進入迴旋的歡暢中。第二支舞《染》是個比較野心的作品,主舞者藉由帶入一塊彈性的伸縮黑布,為舞台帶入陰霾的張力。幾個造型上的變化、與隱隱內含光的設計,把詭異有機的異境敘說,表達地同樣明顯。然而卻缺乏進一步的深度。或許,與觀眾的互動(eye contact?)會是讓觀者較容易進入的方法。

下半場吳采璘的作品是個較現代化的丕變!由幾何的編舞構成與類似Reich低限主義的音樂,表達似乎是現代生活的壓力與掙扎!編創者在grouping和個別舞者的編寫上,看得出繁複的企圖。建議在場地允許的情況下利用燈光的設計做出些區間,以便讓編創者的用心(及節奏),更加明顯!

第四支舞吳采璘的《深海裡的呼喊》個人覺得反是最能與之相應的作品;或許是沒了想要表現的匆促,或表演者有更多的感情與從容放入,雖然無先前那樣大量的舞蹈肢體表現,然性靈追求的moment,許多時反是感人的!

這次發表意圖上歸在同一個大的主題之下,節目流程也不刻意切分以營造一整體的感覺。然而四部作品在精神內容上並未足以構成此整體感,使得整晚欲表達的題旨,顯得混淆不明。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鄭宜芳

2014/09/01 19:30

點閱率:228

11100

舞作一開始由三位舞者身穿膚色的洋裝,先是緩慢地在地板上移動彷彿水流的形態,繼而逐次地向上拓展空間,隨著音樂輕盈地舞動、旋轉。一塊黑布悄悄的從角落出現,它套住了其中一位舞者,接著如同墨漬般不斷擴散,撲向了其它兩位舞者,直至將她們完全覆蓋。兩支作品象徵著人從最《初》的純淨、單純,逐漸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浸染、滲透終至因為混雜太多被黑布吞嗜而成為《染》。

《鴿子房》探討在看似緊密相連的人際網絡中,人卻是孤獨地處在自己所建構的世界,待在自己所畫定的界限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冰冷而無知覺。《深海裡的吶喊》利用音樂與燈光營造出一個乾淨透明的空間,看似甜美卻不輕盈。無聲的人們在過往美好記憶與殘酷現實中掙扎、吶喊。沒有聲嘶力歇的肢體,沒有痛苦掙扎的表情,只是靜靜地、流暢地舞動,使用許多漂亮的手勢,如此反而增加作品的力量。

四段舞作沒有明確的換場,如此模糊了邊界使之成為一個更大的作品,亦符合展演名稱《消逝邊境》看似結束卻又綿綿不絕。上下半場展現了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對「人/生命」的探索與思考,雖然受限生命經驗對議題的挖掘尚不夠全面和成熟,仍不失為一部好看的作品。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莫嵐蘭

2014/08/31 14:30

點閱率:288

11100

《消逝邊境》為采樺工作室的製作。由吳春樺的〈初〉、〈染〉與吳采璘〈鴿子房〉、〈深海裡的吶喊〉四支小品組合。

在穆勒藝文類似排練室的地下空間,一排排觀眾使空間更顯侷促,刻意不遮蔽的鏡子成了空間的吞吐口。然而團隊並未考量就此空間「量身訂製」作品,以至於鏡子疊映著表演者與觀眾群像的投射,讓表演者/觀眾/空間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更加紊亂。如〈初〉這支小品以水為意象,三人常有聚合背對觀眾的畫面,舞者的眼神與動作表現,常讓人分不清應該看鏡中的舞者,還是應該看舞者本身。

但也因為與舞者幾乎是零距離,舞者的技巧完全無從隱藏。生長在表演世家的吳采璘從小耳濡目染,身體能力與表現力自不在話下。黃尹冠的身體技巧亦全然掌握,是全場唯二亮點。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黑米花

2014/08/31 14:30

點閱率:334

11110

舞作以《初》、《染》、《鴿子房》與《深海裡的吶喊》四段舞碼交織出《消逝邊境》命題。舞者依循特定氛圍的配樂,運用適當質感的肢體語彙,將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寂與疏離,用充滿生命的身體與感情完整演繹。

《初》:一切生命的初始,讓人感到愉悅,卻也暗示著糾纏與掙扎的宿命。
《染》:必然的塵埃雖浸潤成一席黑流,卻在扭曲中感受到一絲想逃離的純真。
《鴿子房》:人們彼此畫出方格,偶爾開啟,卻也互相關閉與使勁拉扯。但這不該是最後的宿命。
《深海裡的吶喊》:湛藍的深海裡,飄移著純真的吶喊,跟著光與水,終於找到最初的自己。

在有限的空間與設備裡洽當調度,采璘與春樺以精彩細膩的舞作,引導觀眾感受永遠存在靈魂某一角的邊境,雖然時而徘徊或猶豫,卻能在最後的寧靜中感受到與自我的--最終妥協。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貧窮男

2014/08/31 19:30

點閱率:361

11000

看似平常排練的教室成了舞台,整面牆的鏡子成了舞台的延伸,同時也映照著舞者與觀眾,這個意象很有趣,觀眾看演出,自己也成為演出的背景。
這是一支非常女性的作品,那所有身體的延展與旋轉都非常柔美,舞者剛柔並濟的整體表現也都很不錯,但對我而言,卻總覺得怪怪,這是三四十年以前的現代舞吧,那些充滿著情感的掙扎、痛苦、拉扯、糾結,或是內在情感流露的表現手法,完全屬於上個世紀,就像我們如今看到康寧漢的演出錄像,穿著像衛生衣的舞者一出場,總會噗呲笑出。果不其然,一會又出現了大黑布,葛蘭姆的最愛。除了第一支舞作的音樂有些異國色彩,其他幾支的音樂調性都太過接近,有著強烈的情感,壓制著舞作。

其它意見:如果「消逝的邊境」的消逝是對美國現代舞走向下坡的緬懷或諧擬,那非常成功,若是認真的創作起三十年前的舞風,我也不知該說啥了!若跳那個時代的經典舞碼也成,但創作那個時代的風格,雖然有復古風,但可能難引起共鳴!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