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劉姿君
自幼習舞、表演、衝撞著舞蹈的既定系統化思考。法國六年之後,似乎慢慢生出一個對於表演藝術的批判習慣。目前與表演藝術圈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的同時,依舊浪漫地期待每個人會因為自身思想上的變形,產生表演的變形及變態。
評論數:1
看所有評論
42
小螢
歷時二年的劇場小雜工生涯持續中,喜愛表演藝術,也喜好用文字記錄雜感,著迷於劇場內發生的各種可能。
評論數:22
看所有評論
43
蔡黛拉
自由寫手,曾任設計雜誌編輯,隨表演團隊遠征海外藝術節,現任職影展。持續在設計、電影與表演藝術領域間遊走與書寫。
評論數:8
看所有評論
44
蔣卓羲
劇評人、第二屆至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提名團委員。自1987年開始觀賞舞台劇迄今,已於個人劇評部落格《只要有心,人人都是劇評》http://blog.xuite.net/ringfan/drama 發表超過百餘篇劇評。網路人稱蔣叔,原名蔣家驊。
評論數:6
看所有評論
45
蔣禎耘
生於台灣台北,英國倫敦Middlesex University劇場編導藝術碩士,全職從事藝術文化工作。期間曾遊歷西班牙馬德里、俄國莫斯科和泰國曼谷學習當地劇場藝術與文化。她以編導、演員、志工、翻譯、遊行策劃等身分參與國際級藝術節活動,如泰國藝穗節、澳門藝穗節、愛丁堡藝穗節、韓國藝穗節、波蘭舞蹈研討會及表演藝術節、韓國春川國際默劇藝術節、台北藝穗節、韓國ASSITEJ冬季兒童藝術節等。
2009年她移居澳門,以多元的表演藝術形式發表舞台創作,其中結合平面、多媒體和空間設計等創意媒材。2003年底移居澳門,集結台北、港澳及海外各地的藝術工作者開啟偶、玩具、生活物件的微型劇場系列作品,代表作為《格子爬格子》(2005)、《手提箱》(2007)。2008年開展水墨意象形體劇場《玩‧風景》,至今在亞洲、歐洲不同的城市環境中展現跨界藝術的氛圍。曾策劃台北藝穗節開幕藝術遊行四年,同時培訓藝文志工,醞釀年輕活力藝術工作者及愛好者,效果逐年顯著。她也同時關注兒童和青少年劇場, 皆獲好評。代表作有《葉子片片》(2012)、《安徒生童話創作音樂會──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2006)。
2011年傾力開展澳門社區藝術,連續三屆擔任澳門文物大使協會《遺城詩路》之藝術總監,合力打造結合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文學、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等全面融合的文化路線。2013年11月進駐雀仔園創作跨界藝術《孵‧翼》,強調人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密關係。2014年《夢吧 High Hoper!》透過視覺時尚藝術建構澳門人的夢想藍圖。2015年開展生態寓言新作《森之家》。
評論數:5
看所有評論
46
鄭宜芳
我不在家就是在前往劇場的路上。畢業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音樂與舞蹈。長期關注表演藝術,視看表演如呼吸般重要。
評論數:19
看所有評論
47
穆芹
即將邁入中年大嬸,但仍然充滿少女衝勁的劇場人,從千禧年的愛丁堡藝穗節開啟劇場魂,現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籌備辦公室節目組承辦人,容易對喃喃自語的表演不耐煩,不過最大程度的抗議只是睡著而已,雖然嘴巴很毒,但內心柔軟,希望在每次燈亮找到下一個明星。
評論數:23
看所有評論
48
Jacky Hsieh
是UX人、是研究員、是旅人、是戲迷、是電影粉、是科技宅.....。喜歡用文字與照片分享,在泛科學偶有文章,也經營自己的部落格(http://jackyhsieh.info/)。作品有《肯塔基手札》與合著《不腦殘科學》。
評論數:10
看所有評論
49
謝東寧
盜火劇團藝術總監。近期導演作品包括:《買四送一》、《安娜》(阮劇團2014劇本農場讀劇)、《生成Devenir》(臺北市立美術館【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黃金之花》(嘉義草草藝術節)、《美麗小巴黎》。
評論數:3
看所有評論
50
蘇達
影像演員、劇場編導演。1981年生於臺灣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藝術碩士。2011年演出電影《賽德克‧巴萊》之「花岡二郎」。
評論數:8
看所有評論
51
鐘煒翔
八年級,後草莓,學生。努力活著。讀的是法律卻在學院之外逃逸,相信劇場作為社會「運動」的能量,而寫字就是我的戰鬥位置。想成為城市裡的清醒夢遊者,一個更好的人。(http://littleursaminors.blogspot.tw)
評論數:18
看所有評論
52
矢野靖人
Founder and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atre Company shelf. Born in 1975. Based in Tokyo. He started to become active in theatre while he was a student at Hokkaido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he joined the company Seinendan (founder Oriza HIRATA) and directed "Fireflies" written by Toshiro SUZUE in 2000, as part of the company's project for young directors. In 2002, he established his own company "shelf".
He re-envisions classical tex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y textually reconstructing them and is also known for his keen awareness of the work of his fellow contemporaries. He is also recognized for his formidable aesthetic sense in regards to space and time by drawing out the actor's energy onstage through evoking stillness. In the modern theater culture of Japan, his style, which concentrates on direction, is rare since almost all Japanese directors are also playwrights.
One of the shelf's works, "GHOSTS-COMPOSITION/IBSEN" has been invited as an official program to the International Ibsen Festival 2014. He also has just finished an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successfully with artists in Thailand of shelf’s [deprived] in November 2015 and it nominated for “Best Script of a Play” in the Bangkok Theatre Festival.
https://www.facebook.com/YasuhitoYANO
評論數:15
看所有評論
53
盧宏文
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所,大學才開始看戲,從此一試成主顧,相信劇場可以是身體的戰場,思想的實驗室。
評論數:7
看所有評論
54
劉純良
劉純良現為墨爾本大學維多莉亞藝術學院碩士生,主修跨領域藝術實踐(Interdisciplinary Arts Practice)。她為2016-17年度表演藝術評論台特約評論人,主要創作領域包括舞蹈/身體即興、聲音即興、場域特定創作與導演。
評論數:9
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