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無障礙藝文服務講座」
晚上場-藝術行政專屬場
講座時間 :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19:30-21:30 (19:00開放入場)
講座地點 : 臺北偶戲館 三樓會議室(台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5段99號3樓,捷運南京三民站二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講師 : 易君珊
什麼是「無障礙」?我的觀眾會需要嗎?我有一顆熱忱服務的心和卜派般的力氣不夠嗎?無障礙要花很多錢嗎?無障礙的需求是什麼?我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要怎麼運用到前台服務啊?有哪些小撇步呢?臺北藝穗節自2016年起力行推廣無障礙藝文,新增身心障礙服務標準,並為演出場地實施無障礙資訊透明化。為讓更多藝術行政工作者進一步認識何謂「無障礙」特別規畫專屬講座。
講師:易君珊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身心障礙研究學(障礙藝術文化與人文所) 博士候選人
柏克萊大學藝術創作碩士 & 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治療碩士
障礙藝術文化聯盟策劃助理Bodies of Work: Network of Disability Arts and Culture
前芝加哥無障礙藝文推動小組 (CCAC) 指導委員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部落格國際專欄作者
開場
每次辦活動的時候都要先確保在場的夥伴們都能接收到訊息,所以大多數的人習慣會說「麥克風聽得到嗎?聽得到我的聲音嗎?」但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背後的預設立場是「所有人都聽得見」,但不見得喔!這句話忽略了聽障者和聾人社群。若從「障礙文化」角度出發,則會以「麥克風OK嗎?聲音有傳出去嗎?」不會假設每個人都能用耳朵接受訊息。
此次講座的報名比較不同的是,加入了無障礙服務需求的調查,例如手語或是即時聽打的服務,本場次講座也因報名者的需求,在現場提供即時聽打的服務。因此這場講座在空間上的安排,有聽打的字幕區,也有無桌面的座椅區以方便輔具的擺放,亦不會讓輪椅使用者只能坐在最後面,也可以選擇坐在前面或是中間,因此無障礙概念等於多元的選項,可以有彈性、可以是很人性化的,讓我們從多元選項開始今天的講座。
從道德觀點來看身心障礙者
有些人會覺得,身心障礙者,是家裡的風水不好,或是上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小時候去同學家裡玩耍時,曾經被同學的媽媽問說「你媽媽懷孕的時候是不是有拿剪刀,所以你才有剪刀手? 」這樣的觀念即便到現在的社會還是經常聽到。亦可聽到,你看他就是不乖才會坐輪椅,用這種因果觀念來嚇阻孩子。有些人則覺得障礙者很可憐,會以同情者的角色出現,會覺得我一定要拯救他、一定要保護他、他的需求我知道、一定要去幫忙他,其實在面對障礙的者需求,讓身心障礙者表達自己需要什麼協助,以及喜歡如何被協助。因此,經常在服務第一線的藝術行政們,遇到需要幫忙的人時,也可以經常提醒自己要用什麼的心情來幫助他: 你提供的協助是對方需要的嗎?你提供的方式,是對方可以接受的嗎?
從醫療觀點來看身心障礙者
遇到身心障礙者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這是什麼症狀,要積極找醫師幫忙,透過吃藥或開刀等來治療。醫療觀點會覺得,如果你是身障表示是你的個人問題,你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必須要自己克服,例如腿軟無法走路,就必須要靠自己的意志力撐過來,因為是自己的問題,會把問題放在身障者身上。也因此,我們對於正常人的標準樣貌就是走路要會走路、講話要會用口語等。這個社會對於身體有非常多的標準與期待,例如你太胖了、你不夠高,這些都是在用「標準」來制約人們對自己的價值。有時聽來是「讚美」的話,如「人小志氣高」,但這句話背後隱藏著歧視的想法。
2007年獲雲門流浪者計畫,在台灣尋訪各種不同類型的手指頭時,在找到一指姐姐與三指妹妹 (本身為二指) 後,朋友開心地恭喜:你終於湊齊五指變正常了。但對自己來說,從來沒有想要把自己放進去”擁有五根手指頭就是正常”的框架,計畫的目的只是想要找到族人多元的樣貌而不是為了湊齊標準的五指。
▲ 圖說:一 二 三 都有了!
延伸閱讀 (請點選下列標題):
從社會模式來看身心障礙者
社會模式跟醫療不同,而是環境阻礙讓人不方便。有些地方,例如只要裝設一個升降機,輪椅族就可以跟家人共遊或到同一處欣賞同一個風景。身障者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環境造成,包括軟硬體以及社會制度等。例如社會規定身心障礙者不能做什麼,或是只能用什麼管道達到什麼狀態。社會模式的觀點讓我們發現環境跟制度讓人不方便,讓人「致殘」。
在較有文化平權概念的現代,是否有機會能完全落實。請想想以下的對話,是否曾發生在我們身邊…
-
對聽障/聾人:「表演沒有字幕耶,不過沒關係,我先拿劇本給你讀,就知道在演什麼了!」
-
對肢障:「這場展覽人潮擁擠,你們(輪椅族)來不方便啦!空氣悶,對健康不好… 等人少一點,週間再來看展喔…」
-
對心智障礙/精障者:「您的孩子比較不一樣…我們今天沒有人手可以協助你們,萬一嚇到其他觀眾,這樣我也很難交代…」
當初台北捷運在建立時,就有人說電梯會很耗電很花錢,但身心障礙的社群奮力爭取必須要有電梯,因為是未來2、30年後的事情,幸好還是做了電梯,想想現在捷運都有電梯的狀況,不單單是輪椅族,連拉行李的與推娃娃車的人都受惠了。兩廳院當初要整修時也並未把輪椅席的位置與數量放進去,也說輪椅席的設置會影響到售票張數與音響效果等,但兩廳院的輪椅席其實對老年化的社會也會有所受惠。
無障礙的需求,並不是特殊化或是隔離化,我們常常會忘記身心障礙者也是一個人。有次去北美館時,看到「手語導覽關愛」系列,但英語導覽就是英語導覽、日文導覽也是日文導覽,為何到了手語就變成關愛?關愛很好 但為何只針對身心障礙者才提出關愛,並不是要找政治正確不會冒犯別人的用詞,而是自己要先思考自我檢視平常用的形容詞。
「無障礙」是什麼?「無障礙藝文服務」是什麼?
無障礙藝文是提供全民可參與的機會,例如美國芝加哥海報上面有各種膚色、國籍、拿拐杖的人,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藝術細胞,但無障礙的意思就是就算看不懂但還是能到達去享受。
▲ 圖說:芝加哥觀光局海報
無障礙是一個過程,不是說有什麼最棒最適合所有藝文場所的方法,但可以是優秀的參考,我們現在都在過程裡面學習。
美國芝加哥障礙藝術文化節 (Bodies of Work) 藝術節的手冊標示了無障礙的服務,不同的場地提供不同的無障礙服務。在藝術節開始的一兩年前去到各個場地確認無障礙的狀況並協助進行改善,這也是社會運動的一種,協助場地徹底改善,帶動芝加哥城市有愈來愈完善的無障礙。
▲ 圖說:藝術節的手冊會載明演出場地提供的無障礙服務
如果活動無法滿足所有的身障者,那應該怎麼辦?
曾經主辦一個藝術節時的經驗是,有一個很晚才申請成為藝術節場地的藝廊,該藝廊的廁所以及出入口沒有符合美國的無障礙法規,因為走道太小,若開門的話一定需要另外一個人幫忙障礙者,這樣並不符合美國身心障礙法案的精神就是要讓障礙者很自主性的,不需要每次都等待別人來幫忙他。因此身為藝術節主辦單位,絕對不會公告說"這個藝廊沒有無障礙廁所,請大家不要來"。因為這個場地是藝術節快要開始前才臨時申請為藝術節場地的突發事件,因此身為主辦單位,一旦發現場地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時,需提醒該場地不要加油添醋的假裝場地狀況都很美好,而是必須很誠實的告知場地現況,以讓使用者自己決定要不要前往。
無障礙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
活動式的斜坡:若場地真的有斜坡,也請記得提醒租借場地的人有此斜坡可以使用,包括宣傳活動時也可以露出這樣的文字。台灣真的很難做到無障礙,但目前有些替代方式可協助的輔具,例如爬梯機也可以租借使用。
-
關於席地而坐的表演:在安排此類型座位的時候,不只是對於身心障礙者、輪椅者、輔具者,對於一般觀眾也是當大家都擠在一個很密閉的空間中,也會備感壓迫,因此會儘量避免這樣席地而坐看演出的狀況。
-
排座位的創意:空間是開放的,座位並沒有被訂死、非對號入座的空間,只要有力量就可以去調整。試想輪椅使用者老是坐在坐前面或是最後面,若讓無障礙是多元選擇的話,更有創意的方式是可以有空格的安排座位。可嘗試採取「散落式」的擺法,亦即前後左右都能預先空出輪椅席,讓輪椅使用者和其他觀眾一樣,到了現場可以有不同的座位可選擇。如果擔心沒有身障者,座位空下來怎麼半,可以在開演前的一段時間再調整,由各單位決定因應實際需求作調整。
▲ 圖說:排座位的創意!散落式座位排法以達到共融式的設計,紅點代表輪椅席空間
-
放大版本的資料:現代人密集使用3C產品,所以眼睛比較容易提早受傷。放大字體版本的文宣,可以讓閱讀者在視覺上比較方便。若因為經費有限無法印製太多,則可思考是否能有電子檔版本,能於網路上是先閱讀,或現場放置1-2本護貝過的版本,以提供重複閱讀使用。字體的選擇,也會影響到是否無障礙。
-
即時聽打的字幕提供:字幕能即時出現文字,座位的安排須注意字幕區以及手語區,並要提醒自己不需要再去確認使用者是否真的是聽障,也不須規定此區只能給聽障用,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使用。
-
另外還有手語的安排、口述影像的服務,以及視障者的引導,兩廳院則已提供視障者的引導服務,讓志工到捷運站協助視障者入場,新北市的府中15也有口述影像服務場,因此聽障朋友會集中在捷運站然後一同前往欣賞電影。在第一線工作的朋友,可以學習直接詢問障礙者,要如何幫忙你。
-
關於友善感官場:針對給敏感/感官/心智障礙者的服務,例如自閉症接收資訊速度比一般人會非常多,因此對他來說很多的聲光刺激都是過多的,若演出中有此類的場景就會稍微調整燈光或是直接配上耳罩,讓他們能與大家一起參與,因此需要知道他的需求是什麼,協助他在這個環境中能夠更享受。例如安靜的空間、提供耳罩、讓手忙碌的小玩意、易讀的資料、有志工協助、避免塗抹有香味的乳液或香水等,舉辦專場的概念不會只限於有殘障手冊的人才能參與友善感官場。
可及是什麼?請記住空間就是權力的展現,很重要的是單位願意開始提供無障礙類型的服務,邀請人們一起來參與。無障礙的規劃需要過程、需要時間。無障礙的需求也會回應一般人的舒適狀態,如在擁擠情況下的不舒服。無障礙的理念也包含:如果能讓身心回到最放鬆、最自然的狀態來參與藝文活動,對於藝術欣賞的品質就會有所提升。
許多人覺得無障礙就是給「奇怪」的人、「特殊」的人、有需要的人,導致經常汙名化或是特殊化身心障礙者,但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將「無障礙」視為一種困難。
-
可及、無障礙的概念=多樣式選項=選擇的機會
-
無障礙=多元選擇
-
無障礙不等於問題、困難、特殊化
親近障礙觀眾者的方式
當我們遇到一個障礙者,要如何稱呼與形容才不會錯誤呢?對於障礙者有時候會說不出口,就「那個...那個」的稱呼,說不出口有時是受到污名化的影響,覺得把對方的「障礙」說出來時怕冒犯對方。但我們有沒有接受身心障礙,其實是需要多練習以及習慣的。下表列幾個要避免和較被接受的稱呼方式,給大家做參考,但是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就是嘗試將障礙者視為一般觀眾,請直接問他「你叫什麼名字,或是該如何稱呼你?」在服務的現場,有可能要將觀眾的需求傳遞給同事,這時,若需要描述觀眾的身心障礙相關需求時,可以稱「聽障者」(YES一排的稱呼),或是「聽打使用者來囉,麻煩你帶位一下」
在台灣經常可見到友善服務,但到底什麼是友善的服務、尊重的服務呢?因為尊重與友善的方式因人而異,用詞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想法。對美國來說,必須是所有無障礙挺設備都具備了,還超越法規的標準,提供層次高、夠細膩的服務,才會叫做「友善」,
-
Sensory-Friendly Program 如:針對敏感/感官/嗅覺/心智障礙者的節目安排
-
針對敏感/感官/心智障礙者的服務Relaxed Performance (輕鬆慢活場次)
補充概念:(文字內容來自下午場次)
有些身心障礙者會不自主地發出一些聲音或是搖擺身體,這樣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是最自在的表達方式,國外有所謂的「自閉症者感官友善場」”Autism sensory-friendly” 的節目設計,主要對象就是針對年紀小的自閉症觀眾。但「友善」的名詞大多是從健全者的思維長出來的,尤其是對成年的障礙者來說,會希望能夠用被尊重一樣的角度來參與藝文活動,因此,建議「輕鬆慢活場」”Relaxed Performance” 的概念和名詞,避免如前所述所謂的友善場此類名詞。所謂的輕鬆場,可邀請大家用身體最自在、最人性化的方式來參與,讓更多心智有損傷的朋友,可以很自在地發出聲音。或是搖擺身體,輕鬆場就是邀請大家在該場可以做自己,包含一般人也可在這樣的藝文設計中受惠,雖然目前還未很普遍,但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身心障礙相關字詞
過於「善意」的用詞,不但模糊視聽,對實際狀況沒有幫助,例如:比較「不一樣」的人、天使、愛心人士,但到底什麼是天使?什麼是愛心人士?什麼又是不一樣呢?
字詞的使用和我們自己對「身心障礙」的核心價值很有關係,有很多人怕用「障礙者」相關的字詞。但不要怕!一起來做練習吧!字詞的使用,迂迴就是沒有看到真實的需要,在第一線服務的過程當中是會很辛苦的。
客服:接待、應對
-
可準備筆和紙(硬板子幫助寫字)或平板電腦,協助聽語障者做筆談。
-
不要為對方的能力做預設立場,假設「一般性」:鼓勵觀眾提需求。如有非天生失明的人,顏色也許是有意義的,不需要刻意迴避顏色;當對方表達不需要幫助時,真的就不需要。
-
說話時請對著障礙者本人說話,不要對著他身邊的陪同者說話,就算我們不確定障礙者是否能用口語溝通。
-
一些心智障礙者沒有眼睛直視他人的習慣,身為第一線服務的我們並沒做錯什麼事!但也不需要糾正他。
-
直接向對方詢問希望被幫助的方式。
-
直接詢問對方的無障礙需求 (需要什麼樣式的協助?) 不用問對方的障礙類別 (這在美國屬於個人隱私,是不准詢問的)如: 您對座位選擇有什麼需求?(提供目前座位安排的狀況)坐自己的輪椅比較舒服嗎?有移位的習慣嗎?
-
別心急!等等等、問問問、核對一下對方剛剛說的內容。
-
不習慣腦麻者觀眾的口語腔調,可以請對方再說一次、再次確認或求助翻譯 (千萬別裝懂!多問,表達真的是想要了解對方)。請直接說可以麻煩您再說一次嗎?您剛剛是說 XXXX 嗎?不好意思,我的耳朵還不熟悉您的說話方式,您介不介意我找另一位夥伴來一起聽您說?(身旁如果有陪同者,可以問是否能幫助翻譯)
-
節目內容提醒敘述文,如本演出有語言暴力、性侵、性議題、裸露、巨大聲音等內容。先做到資訊公開化,呈現給對方。
無障礙是過程中會發生的事情,而且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非常有關係,第一線克服的接待與應對,不可能做到完美,因為每位障礙者都不相同,即使擁有同樣的障礙類別,但輔具不同,習慣也不同。我們能夠做到的是不斷的學習與嘗試。
宣傳用詞範本
無障礙需求相關資訊:
-
表演場地出入口備有活動式斜坡 (輪椅可及)。
-
欲申請爬梯機者(或其他無障礙需求,如聽打),請於活動 X 天前提出申請 (附上工作人員聯絡 email 和電話)。
-
本場次提供手語導覽。P.s 不用特別寫「給聽障者」,讓需要的人(包含會手語的聽人) 自己決定。
-
場地備有輪椅使用者可及的無障礙廁所。
-
場地缺乏輪椅使用者所需無障礙廁所。
p.s. 各單位須有明確的推動無障礙藝文計畫,即使是很小的一步也都很重要!
本場次參與者於課前提出對無障礙的阻礙,並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詳列如下,也歡迎您共同思考:
-
不是每個製作都能關照、支援到多元障別的觀眾該怎麼辦
-
不知道該怎麼「正確」的溝通
-
用詞的使用
-
不確定是否該直接主動協助
-
不知道服務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對的
-
不知何時提供協助
-
對於拒絕做不到的事有罪惡感
-
面對障礙者到底要用什麼態度?怕自己過度熱心或刻意忽略
-
看導覽有語音導覽機,但對於聽障卻沒有手語導覽
-
其他觀眾表示受到影響
-
其他觀眾不諒解(因為被打擾)
-
遇到只能席地而坐的演出,不知該如何告知輪椅者
-
表演者如需與觀眾有互動,如何讓身心障礙者融入一般觀眾
-
廁所設計在空間有限下如何配合
-
場地本身受限
-
場地限制,設施不足
-
相關的劇場無障礙設備不足
-
場館設施不可更改,臨時設施也沒有預算
-
如果場地無法提供障礙者進入,要怎麼說明才不會冒犯
-
無障礙空間有限,要租來表演又貴,但又會被身障人士反應服務不周,該怎麼辦
-
不同的輪椅,例如躺式
-
輪椅席的購買與位置
-
不知如何提供更方便的身障票購買方式
▲ 圖說:講座參與者提出對無障礙的阻礙小紙條
對於無障礙環境的改善與提供,希望各單位能夠以逐年增加的方式為考量,不是卡著什麼都不做,而是有短、中、長期的計劃。做的時候可以一邊思考,只有實際上嘗試先做了些什麼,有了經驗,累積資源才可以再做一些什麼,這是一個很有行動的過程。例如,目前兩廳院也已改善身障者購票的方式,跟一般人一樣可以事先透過網路購票,只要進場時出示證明即可。對於演出現場的限制等等,最重要的做法就是預先告知與公告,將資訊公開。如,「本表演將邀請觀眾共同在劇場空間中步行」(有團體宣傳初稿文字另外加上了「不建議身障者參與」),不要先預設立場、為障礙者決定,公開說明節目內容和須知,由障礙者觀眾自己決定是否參與。 對於終於能打開門跟身障者溝通的機會,藝術行政者累積寶貴的經驗,若能和同行分享是很重要的。當我們開始嘗試認識障礙者,並為障礙者多思考時,有時候反而能夠服務到例如高齡的觀眾,或是小孩的觀眾,藝術行政工作者都能有更好的互動。
關於聽語障溝通服務: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且障礙類別屬聽語障或併聽語障之多重障礙者,以及因業務需要與聽語障礙者接洽之非營利單位,每人(或每單位)每月最高可申請使用30小時手語翻譯服務。因此對於這30個小時來說,
1. 對於障礙者,必須要善用這30小時,斤斤計較於醫院、工作與生活之間的衡量
2. 對於非障礙者,需好好把握這項社會資源,因為只要被善加申請使用,此項服務就會繼續存在不會被取消
▲ 圖說:即時聽打的字幕與觀看字幕的座位區
▲ 圖說:聽打員的小天地,會擺上”聽打服務 傳遞訊息”的告示牌,表示即時聽打正在作業中
延伸資訊,本場講座因參與者之需求,向聽障人協會申請「即時聽打」之服務,讓我們共同認識這些資源與聽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