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2015/05/06

大擁抱藝穗 馬尼拉藝穗節就是一個藝術行動!

採訪整理/嘎拎筍
 
  根據World Fringe Network (WFN)統計(圖一),過去二十年間世界各地的藝穗節有著驚人的數量成長,無法得知各個藝穗節誕生的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股藝穗潮,且正在持續發酵中。2015年2月,第一屆馬尼拉藝穗節正火熱進行,同為亞洲國家,臺北藝穗節策展人林欣怡前往馬尼拉藝穗節,才剛誕生不久的藝穗好朋友,我們當然要好好認識一下!
 

圖一 World Fringe Network (WFN)統計近二十年的全球藝穗節數量。
 
  大家都知道馬尼拉是菲律賓首都,位於呂宋島西部,馬尼拉灣東岸。這個依著港口的老城,歷經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殖民時期,馬尼拉的宗教、政治及語言受影響甚深,文化血統混雜且多元,造就我們現在印象中的馬尼拉。馬尼拉貧富差距懸殊,藝術圈也很自然依照藝術家成長背景、語言分為不同創作領域,有著不一樣的表現方式。馬尼拉藝穗節想試圖讓藝術家們知道,除了自己原先熟悉的創作環境之外,為什麼還需要藝穗節?那到底什麼是藝穗節?

 
圖二 馬尼拉位於港口旁邊,迷人的景致。
  
  馬尼拉藝穗節由2013年開始籌備,歷經2年準備期,在2015年2月正式展開。馬尼拉藝穗節團隊主要由三位核心成員組成,在紐約發展多年的總監Andrei Nikolai Pamintuan、來自澳洲的製作人Brett D. Mccallum,以及任教於當地藝術大學的節目總監Eric Villanueva Dela Cruz,三人各自帶著人脈、資源和國外幣值的存款,義無反顧在馬尼拉展開這場藝穗大爆炸。

 

圖三 臺北藝穗節策展人林欣怡與馬尼拉藝穗節團隊一起合照,獲得藝穗節T一件。 
 
  臺北藝穗節的誕生來自於文化政策,馬尼拉藝穗節則由私人單位發起,所以包括找尋場地、經費、協調行政等工作都是從零開始,花了非常大的力氣讓藝穗節發生。馬尼拉藝穗節參與人員都是志工,每個人無償提供自己的專長,包含架設網站、主視覺設計等,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懷抱強大的企圖心,一個專業的藝穗節該有的都不能少。類似臺北藝穗節,馬尼拉藝穗節也扮演演出場地與藝術家中間的媒合角色。有人想做演出,有人想要提供場地,藝穗節便嘗試撮合兩方,看看成功的可能性,演出場地也許是餐廳,也許是咖啡廳,甚至是在一般民宅裡演出。第一年馬尼拉藝穗節在不收取報名費、尚無行政流程前例的規範下,展現另一種fringe的活性。

 

圖四 馬尼拉藝穗節演出節目之一,在咖啡店裡讀劇。
 
  策展人林欣怡說:「其實整個馬尼拉藝穗節就像一個藝術行動!」藝穗節團隊花很多時間做馬尼拉藝術社群聯結,因為菲律賓人非常喜愛使用臉書,很巧妙的利用馬尼拉藝穗節粉絲頁經營去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也透過臉書介紹別的藝穗節在做什麼,讓在地的團隊也能感受到透過實地參與,自己正與國際網絡產生關聯。欣怡提到,從印製的節目單上一開始僅有八十個團隊參與,到正式藝穗節展開時已有超過一百五十個團隊,換句話說,至少七十個團隊是中途加入的,許多國外個人創作者就是透過email聯繫,便飛來馬尼拉參與藝穗節演出。馬尼拉藝穗節在第一年採取一種大擁抱策略,盡可能的跟任何人結盟,跟藝術家結盟、跟場地方結盟,跟藝術大學合作,也與劇院合作,積極讓在地藝術社群知道藝穗節的發生,透過各種串連讓當地藝術家瞭解fringe就是一種獨立又互相連結的關係,同時也為第二年的馬尼拉藝穗節做準備。今年台灣也有爵代舞蹈劇場與劉純良這兩組藝術家的精彩演出。
  
    一個城市為什麼要做藝穗節?欣怡認為:「原因有太多也可能很複雜,但最基礎的『開放』和『獨立串連』的特質是不變的,不再單打獨鬥,分享資源也友善競爭。就像各地藝穗節單位實際上操作及執行方式差異很大,但互相觀察交流也是必要的。」欣怡也提到,像阿德雷得藝穗節已經很成熟,就會想知道他們行政執行層面是怎麼設計,看到香港民化節、馬尼拉藝穗節則是以回歸初心的方式在推動藝穗節的發生。目前正在啟動的第八屆臺北藝穗節則是投入在攪動團隊的參與動力,並致力於觀眾培養、志工訓練等,在行政細節如麻的狀態下,每個藝穗節的存在意義更顯重要。

 

圖五 馬尼拉藝穗節閉幕活動,結合馬尼拉每年於西班牙古城舉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紀念活動,讓藝穗節觀眾看見城市歷史文化。
 
    今年臺北藝穗節八年了,即將邁向關鍵十年,臺北藝穗節最重要的價值仍是公共資源的共享,欣怡認為:「如果不是臺北藝穗節這樣的方式,我很難想像目前有哪一個補助與展演平台對待團隊的方式更無差別。」藝穗精神是需要挑戰的,團隊演出好看才會一直有觀眾。透過策展人欣怡帶回馬尼拉藝穗節的餘溫,更期待每年臺北藝穗節的延續。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