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老派復興 新式文革 遇見戲窟大稻埕
文/三號珍珍
雖然我是個臺北人,對於西區的臺北卻是出了社會才開始認識。
曾經在民樂街68號2樓的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工作,這裡就是我與大稻埕相識的起點。民樂街就在迪化街的後街,劇團樓下就是賣乾貨的店家,長長的街屋空間給了大家許多創作的材料。
大稻埕曾是老臺北最最繁華的城區,看著樓牌上作工繁複的仿巴洛克式風格及受日本統治影響下家家不同的家徽,不難想像大稻埕曾有過的喧囂繁華。
大稻埕跟劇場的淵源也很深,畢竟貿易活動集結,帶來經濟富足,也帶動娛樂生活,廟埕前的演出從未停歇,各處都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在上演,各式藝人聚集,讓大稻埕亦有「戲窟」之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永樂座」及「第一劇場」;永樂座位於今迪化街一段46巷(現已拆除),永樂座是當時領導臺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成立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舉辦活動;位於延平北路二段、保安街口的第一劇場(現已拆除),則是現代話劇、歌舞劇為主;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氛圍一直遺留下來令臨界點選擇這裡落腳,還是經過了時空的變遷略顯舊敗的大稻埕吸引了前衛性格的劇團。
而漸漸地文創產業風也吹進老街區,臺北市都更處的大稻埕「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計畫,順其自然的進入,鼓吹老屋新生也順道炒起周邊的地價,現在民眾在大稻埕巷弄遊逛時,除了走訪保有百年街屋建築與地景,也可以消費這些創意新經濟,政府當局也自然而然收割為自己政績的成果,最後各式特色小店進駐,大稻埕已經默默轉變成設計文創小清新們的新基地。
-
facebook
- Google +
-
pinterest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