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喜劇/歌舞劇

戲弄卡米地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吉米布蘭卡

2015/09/13 15:00

點閱率:342

11100

卡米地俱樂部突然變得這麼正面又純情,真是讓我好不習慣呀!

《戲弄卡米地》由兩齣小戲組成:上半場的小偷沒偷成任何金錢珠寶,反倒是被某一家子坎坷的經歷打動,自己被這家人給偷走了心;下半場純情原裝的大野狼於上班途中碰到了可愛的小紅帽,一見傾心。無奈命運捉弄,只得不停的哈里路亞嗆斯,試圖找到自己跟小紅帽的最佳結局。

故事的主軸簡單,也時不時會將引人發笑的效果藏在對話當中。不過,不管是哪一場,劇情的走速都嫌拖沓,不夠緊湊,笑料也都集中在固定的幾點上:如上半場的父親一直在找失蹤的兒子大寶,還每每叫錯小偷的名字;下半場的母親除了被父親拋棄後很容易拿刀出來預備外,沒有其他。或許需要再讓情節發展厚實一些,人物性格與特色再明顯一點,才不會因為手邊的材料太少,讓觀眾一直在「等」些事情發生,卻始終都在原地打轉。

納豆劇場是今年的新場地,有舒適的座位與完善的燈具,甚至還有部分可行走的二樓區域。演出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二樓的狹窄空間是否可使用?如果大野狼下一次的時光回溯,可以天馬行空的跑到二樓去,會不會有什麼新鮮有趣的超展開呢?之後可以來好好的觀察這個場館。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

吉米布蘭卡

2015/09/13 18:00

點閱率:225

11110

這是一場自帶場地的演出,也可以說這演出因場地而生,也只能在這裡演出。HAUS Studio是個有著U型圓滑曲線的白色攝影棚,天花板連接的地方,牆面與地板分隔之處,都帶著弧度。因此,當一身白衣的表演者在這個空間表演時,搭配上適切的燈光聲響,以及投射出來的身體影子,自然產生出神秘、迷幻、性感、無邊無際的奇特感。

演出由四名女舞者組成,長度只有短短30分鐘。進場時,其中一名舞者已經坐在一旁的cube上,用著手電筒的光撫著自己。等到音樂與燈光一下,另外三名舞者進到場中央,充滿自信的肢體有著外放、推擠、重覆等強烈的情緒與力量,搭配節奏感強硬、多為重拍的電子音樂,很吸引觀眾目光。

只可惜舞蹈與說著愛情片段的敘事部分並沒有太大的連結:從影帶拉出的膠捲或許可以想成是一個個時刻的切片,正巧與大量閃光的演出相呼應。但舞者們的用力與擺動為何而來,又該往何處收尾,協助敘事完結?要不就乾脆拿掉讓人尷尬的「說」的場景,一切都交由肢體去處理,讓肢體走到極致、危險、瘋狂,說不定更能表述愛情的能量。

扣除掉意義不明的部分,很喜歡這場演出所帶給觀眾的視聽覺效果!不過要注意,場燈暗了15分鐘後才正式開演,讓我困惑了好一陣子。

演出場地:HAUS Studio

吉米布蘭卡

2015/09/12 19:00

點閱率:242

11110

去年鳥組人在黑美人大酒家搞了個大製作,不負眾望地拿下當年的藝穗最大獎。今年則回歸到小品系列,演出人數變少了,也沒有現場樂團助陣,但誠意與有趣依舊不減。《原來,真的有執事!?》將過去鳥組人作品裡的歌曲重新編排,順著新故事的發展而穿插其中。一方面是發現,原來這個團已經累積了不算少的自創歌曲,可以拿來做改編再出發;二方面則是身為觀眾的自己,從2011年只是隨機選擇到他們的作品欣賞,一路也跟著他們奔跑到了2015年。鳥組人儼然成為臺北藝穗節具代表性的團隊,最後一首獻給藝穗的《親愛的藝穗節》一曲,真是讓人又感動又好笑。

受限於演員檔期,此次演出分為兩個篇章,昨晚在南海藝廊的版本為勇闖芭芭瑪劇團篇。劇情設計上雖然沒有去年哈姆雷來的規模大器,但在傲嬌千金與帥氣執事的設定,以及主要演員一人分飾兩角而導致的陰錯陽差效果下,該有的粉紅泡泡氛圍、該讓觀眾心臟噗通噗通跳的猛爆告白台詞、還有向來都會出現的冷不防的笑點,樣樣不缺。

南海藝廊二樓的場地是長方形的,舞台在比較窄的那一邊。對於演出中需要延伸動作的雙人舞,空間已經不大,又要小心避開滿滿的觀眾和周圍的樂器 (鋼琴跟鼓),無形間給表演者造成壓力,使得這支舞跳得有點綁手綁腳的。此外,不確定是劇情的問題,還是角色設定與切換的不夠流暢,雖然不影響觀看,但在某些時候的確會讓我稍微感到尷尬不自然;再加上演員之間的能量釋放有差距 (荷希與李宏鳴的表現方式外放,程阿介、丹鈴與韓愷真相對內斂),以及所處空間的壓迫感,多少讓演出有失衡的感覺。

常說,寶塚歌劇團的演出給了仍有少女心的各年齡層少女們一個美好的王子形象。這晚當程阿介拿著玫瑰出場時,我特地掃了一下觀眾席,那些個打從心裡感受到幸福的笑容是絕對真實的!

演出場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吉米布蘭卡

2015/09/12 14:30

點閱率:263

11100

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是第三次參加臺北藝穗節,前兩次以音樂類節目參加,還都拿了獎。這次的夢做得更大,多了劇情線,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音樂很優秀,無庸置疑。然而,演戲部份的問題也是明擺著無法忽視的。

《病棟風暴》藉由一門心臟手術,引爆醫院利益與從醫良心的拉扯與掙扎。故事裏頭有傳統的兩方人馬角力:熱血良醫團隊 v.s. 唯利是圖的醫院行政中樞。在幾番交手、經歷過病患的緊急事件後,暗黑的那一方終是找回了行醫的初衷,白色巨塔又再次恢復了過往的平和與寧靜。

Woolloomooloo是個擁有多個方正房間的白色畫廊空間,也正是因為這一片白,讓劇組選擇這個場地演出。故事裏有多次的換場,觀眾需要隨著演出移動。畫廊裡的每個房間都僅有一門連結 (不是真的門,而是兩個房間中隔的牆會有個通行區),雖然不是完全封死,但在無法有效運用空間且想要每個空間都用到的情形下,表演者與觀眾幾乎是混亂成一體。不但嚴重阻礙了演出的進行,還讓整場演出都處在尷尬的節奏下 (觀眾茫然:所以現在是要換到另一個房間去看另一個場景發生的事件嗎?)

此外,故事裡還有為數眾多的角色。劇組的處理方式是一個角色由一個演員飾演,再加上五人組樂團,還有樂器、椅子、字幕卡等道具,即便是已經會擴大視覺感的白色空間,仍舊讓人覺得擁擠。再者,很多角色其實不需要有真人出現 (如小男孩患者、財大氣粗的財閥等),可以改用其他手法表現,將時間留給重要的角色,好好刻劃與描繪人物性格與轉變過程。

私認為,語言的差異在音樂上較不明顯,是因為仍可透過旋律感受到當中的鼓動與力量。然而,語言在戲劇表現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同樣是說中文,為什麼這個人說的是台灣國語,那個人卻帶著ABC腔?更何況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日文、英文、阿美族語)。選擇的語言,以及說這語言的態度與方法,間接地說明了角色的出身與經歷,同時也幫助觀眾建構故事的背景與角色間的關係。因此,使用多種語言的《病棟風暴》,非但失去了語言特有的地域性與定義性,還多少混淆了觀眾對演出的世界觀。

我尊重也敬重團隊想要展現企圖心的勇氣與想望,只是在能力與調度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更需要小心謹慎,思考不同媒介的使用目的:為什麼在手術房裡要使用即時錄像?醫生的反省又為何是預錄影片?動漫式的對話框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在演出開始沒多久,利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別代表醫生與病患父親的對話段落是成功的。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掩蓋表演者演戲的不足,樂團強項的音樂能力又得以發揮。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吉米布蘭卡

2015/09/11 19:30

點閱率:200

110.500

本以為北藝大的音樂劇社所端出的演出會是如Rent、Avenue Q、LPC之類的作品,不過這場《深夜小酒館 X Solo Singer》跟我的想像有落差,反而比較像是演出者依據想分享給觀眾的故事,挑選了流行歌曲,而且還特愛陳綺貞。

演出者共有五人:服務生、駐唱歌手、藝術家、流浪者、環島的學生(?)。這五個人都跟Solo Singer Life這間咖啡廳有關係,也選擇在這裡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然而,說故事的方式與結構在一開始就讓人困惑。由於是環島的學生做開場,我想會是由「他」為主體,慢慢把其他人的故事線給安插進來吧!不過,除了當中四個女生貌似有友情存在,這五個人的故事是毫無關聯的。大家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又為什麼會認識,演出中沒有任何交代。那感覺就像是幾個陌生人第一次集合在同一個地方參加互助小組,在還有心防的情形下,輪流說說自己的悲傷難過,沒有太往心裡去的東西。最令人費解的,是五個人的故事比重非常不平均。

駐唱歌手的青春愛情故事佔了50%,是五個短篇中最完整的;流浪者與環島學生的篇幅勉強還算有頭尾,但內容與表達的方式很沒說服力 (前者說的是親情,後者則是要找尋自己);剩下的服務生與藝術家,由於幾乎沒有留足夠的時間給這兩個角色,使得這兩個人的存在與對話顯得刻意空洞 (服務生喜歡與人接觸並發現每個人身上的故事,藝術家則是擁著「相信就是一切」的信念)。短短60分鐘的時間裡,要說好一個題目已經不簡單,更何況是要把五個主題都很大的人生情節給通通放進來,只能說貪多嚼不爛,一個一個來吧!

這檔演出歸在今年新開闢的Comedy/Cabaret的項目裡,但很可惜的,表演者對於歌曲的掌握能力並不穩定,音準常常歪掉,讓人聽得是膽顫心驚。不過,我喜歡表演者演出時的真誠與真心,以及最後向觀眾分送螢光小石頭的舉動,暖手也暖心。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吉米布蘭卡

2015/09/10 18:00

點閱率:315

10.5000

可以感覺劇組想要表現一個魔幻寫實的作品,無奈看演出的過程只讓我模糊又莫名。不夠緊湊與沒有重點的劇情是最大的致命傷。

故事背景就發生在跟Commander D.一樣的酒吧裡。在酒吧流連的痴男怨女,總是會有那麼一個絕望失意到谷底的可憐人。這時,酒吧主人就會拿出鱷魚頭罩,牽引著可憐人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在旅程中碰到的事情不太有邏輯,時間先後順序也不重要,但在旁觀了不同人對愛情的註解與情節後,無意間讓被鱷魚頭罩困住的可憐人 (註:人是手賤的動物,很容易往自己身上套東西,一套就卡住了),獲得了即將到來的真愛歷程。因此,當總算清醒重返人間,會驚訝的發現,方才在夢境裡碰到的各色男女,其實就是在自己身旁來去的親人朋友與陌生人。而下一個失意人又上門時,鱷魚頭罩又會再次出動,領著迷途小羊尋找她/他的出路。

首先,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鱷魚?鱷魚有什麼習性或特點會讓人聯想到失意與絕望?戴上頭罩後,會藏住哪些不想被看到的部分?鱷魚畢竟不是貓狗等常見的動物,又鱷魚在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後已有很強烈的印象,若於作品裡不詳細刻劃選擇鱷魚的原因與獨特,趣味性便會喪失大半。

再者,如何讓一個魔幻的橋段,可以正好對應到另一個寫實的橋段?除了是同一個表演者操著相同說話的口氣與用詞外 (如:不要問),劇情上的安排若能多點驚喜與巧合、多點彈指一下就心領神會的了然於心,看似平行時空的夢境與現實自然就有蟲洞連結。

最後,或許是劇組太年輕,思考愛情的面向還太單一。雖然愛情裡有很多時候會為了小事鬧彆扭,但並不是全部,有更多複雜的角力與情緒關係在拉扯。特別是一段男追女追進酒吧的對話,內容聽到我都頭暈了:
(女) 我才不是要試驗你,我只是想知道你會不會追上來。
(男) 我這不就追上來了嗎?我很不喜歡被試驗。
(女) 那如果我跑得很遠,遠到你看不到,你還會追上來嗎?
(男) 你說這不是試驗是什麼?
(女) ...好,我是在試驗你。

ㄜ...可以不要這麼鬼打牆嗎?不然也要設計一下,看是要肢體動作聲音表情做輔助,讓鬼打牆的對話可以浮出除了吵架之外的弦外之音與萌點。

演出場地:Commander D.

吉米布蘭卡

2015/09/09 19:30

點閱率:298

11000

演出中有幾個不錯的點子,但整體來說太混亂破碎。

從節目單上得知,劇組想要呈現一個事實:網路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支離破碎。這個訴求達到了!《網路解碼棒棒》透過兩人一組的「關鍵字對話」,從第一個關鍵字開始,慢慢延伸出與話題有關或無關的下一個關鍵字,依序如:周末、玩、台南、美食、古蹟、保留、廢墟等,一個接一個連接成有點荒唐可笑的橋段。然後,再由其中一人 (或第三方) 組織成一整篇看似完整但可能不完全正確的故事。此外,關鍵字對話時,一旁還會有人用Post-it記下被提到的關鍵字,然後貼在對話者的身上。

「關鍵字」與「Post-it」,這兩者給人的印象都是極短、快速、微小,讓人在有限的時間內記錄/記住某些重要特質。因此,我們可再向外拓展成「定義」、「貼標籤」、「簡化且片面的狀態」。在簡短的關鍵字對話裡,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活如何被關鍵字描述的七零八落又毫無邏輯,而僅在螢幕上滑出來的臉友人生又架構了多少美好待戳破的粉紅泡泡。

這樣的關鍵字丟接共出現三次:第一次還很新奇,思考著解構再建構的定型化過程;第二次找觀眾上來時卻整場乾掉了 (我想應該是安排好的暗樁太緊張);第三次已然無趣味,就只是重複之前的手法,並沒有再丟新的想法與議題出來。過程中,顏色明顯不同的Post-it代表不同的發話者,但該把哪個關鍵字貼在哪一個人身上,卻毫無邏輯意義可尋。如果能再從中做文章,拉出不同於真實世界面對面、而是網路Facebook to Facebook所會面臨的關鍵字刻板印象,相信可以討論的層面會更多。

我不懂為什麼舞台上要有那麼多種電風扇?演員的確有提到:「對著運轉中的電風扇講話會比較能說真話」,但我並不覺得說的內容有任何差異呀?沒有比較私密性、也沒有比較大聲,更沒有令人驚艷的內容爆點。至於後來的比手畫腳 (演員很賣力,值得鼓掌)、在白布下的手機星空、以及拿塊黑紗布蓋住觀眾席,我反倒覺得都是多的,跟主題沒什麼相關了...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