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新天使

平均心等
11000
查看演出內容

馬士比亞

2015/09/13 14:30

點閱率:395

11000

看到這齣戲決定以12年前的SARS封院事件作為創作主題,一開始就讓我感到好奇,也是我在開始選戲時少數第一眼就定案的劇目。

顯然在12年後,問題逐漸浮上檯面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體制,讓編劇有很多話想說,想藉著這個即便至今仍一度成為議論焦點的案例,讓觀眾去思考人性、並重新看待這一段歷史。

以《新天使》為名,似有想顛覆既有「天使」印象或是再創「天使」形象的企圖心。劇裡則以那位熟讀聖經、以照顧病人為天職的護士A為主角,藉她從軟弱畏怯到擇「善」固執的轉變,見證了一位「新天使」的誕生。

但或許像這樣一位「天使」,離我所認知或習以為常的「現實」還是多少有些距離,於是相較之下我對比較貼近「現實」的護理長一角更能有所共鳴。

至於身處衝突前線的護士B,演員過於冷靜的表現一直讓我出戲,從她第一次表達想離開的意念開始,我就一直感受不到台詞背後那份該有的真切慾望,遑論她在跟護理長或護士A對戲時能有多亮眼的火花。

無辜遭受隔離的輔導老師,其角色本身給予的象徵意義看似明確,但演員真的淡定到讓我覺得他是不是真的生了病或出不出得去都沒什麼大不了,反倒是跟護士A的互動看得出那麼一絲絲真摯情感。不過,這份難得的對戲默契卻還是緩解不了最後大吵一架時的突兀感。

劇情最後的翻轉頗有爭議空間,整體而言頗為完整,但演員的表現令人不敢恭維,唯有演護理長的李玟瑤,為這齣戲保住了一分紮實、動人質感。

演出場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馬士比亞

2015/09/12 19:30

點閱率:314

11111

雖然戲長不過一個多小時,卻有種看完一整季熱血日劇的飽足感。

故事在一處東京街頭拉開序幕。熱愛跑步的清瀨心平在街頭巧遇因偷拿餅乾被發現而逃跑的藏原走。心平看見阿走的潛力,力邀她加入接力賽隊,共同為參與「箱根譯傳」接力大賽而努力。

隨著劇情開展,接力賽隊成員一個一個出現在觀眾眼前:從鄉下來都市追夢的佐佐子、外表粗壯心地良善的藤岡、愛唱歌且多愁善感的歌姬子、努力適應在地文化的外籍學生Jenny、相互砥礪的雙生姐妹今日香與明日香、總是戴著眼鏡態作專業的雪彥(阿雪),以及愛美成性打扮亮眼的草莓。她們共同承租了女房東美樂蒂的房舍,接受房東之子、田徑教練亞當的紮實訓練。

在一齣戲裡能處理好一個角色就已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接連出現了共12位角色。難能可貴的是,雖然篇幅有限,無法將每個角色的生命故事都交待完整,但編劇仍盡力抓到重點,讓觀眾看見雙生姐妹間的親情矛盾、看見佐佐子身為外地人的自卑與自覺、看見Jenny與佐佐木的友情、看見阿走與心平透過跑步對話建立的情誼......更重要的是,每個角色到最後都能有所成長,也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可說是從開頭到結尾都處理得相當完整,無虎頭蛇尾之憾。

至於歌姬子與亞當之間的師生戀,以及因此與女房東美樂蒂有所衝突的段落,一開始會讓我想到契訶夫《海鷗》裡那段不健康的母子關係,但這齣戲裡並無意講述倫理悲情,而是以喜鬧劇型式增添張力及趣味。

就整體來看,這條支線的確突兀了些,相較於其他角色間彼此爭論的群戲也顯得單薄,似已另成篇章。唯情節處理的調性仍試圖與其他段落取得公約數,讓歌姬子突如其來的愛情不致於嚴重破壞整齣戲的完整性。

像這樣一齣演員得真的跑完整場的戲,除了極度消耗體力之外,也考驗了演員跟導演的專注力,除了在動與靜之間取得美感平衡,也要兼顧獨白與群戲的質感。儘管技術上仍有許多尚待克服的地方,但那每一滴盡全力揮灑的汗水,都結實擊中了我的心。

演出場地:The Lab Space 實演場(空場Polymer三樓展場)

馬士比亞

2015/09/12 14:30

點閱率:239

11100

觀眾進場時所播放的歌曲,其歌聲水平令人擔憂,於是聽到第二遍時,我就在筆記本上寫下:「如果演出水準也是如此,也未免太可怕了。」

所幸程阿介的帥度及演唱功底拯救了這整齣戲。

這場演出的全名是《原來,真的有執事!?-勇闖芭芭瑪劇團篇》,另一個以「真假執事」為名的篇章因個人時間安排未曾得見,但就名稱及今日所見,顯然皆是以「錯」為重點的喜劇類型,尤以身份上的錯亂、錯認與錯置,帶出一連串令人發笑的意外及效果。

龍鳳胎的角色設定,讓我直接聯想到《第十二夜》,畢竟鳥組人演劇團並非首度以莎劇為創作發想,這次演出除了提到《羅密歐與茱麗葉》也運用了之前改編自《哈姆雷特》劇本台詞的歌曲。

不過,或許因為篇幅有限,關於身份錯認的部份只能鎖定在女僕一角,身份錯亂及錯置的部份也只在三角習題的部份稍微玩了一下,重點還是放在「執事」與「公主」的愛情故事上,喜劇元素只是用來點綴,讓這齣戲多點趣味。

至於「公主」與芭芭瑪劇團的首席女主角同一人扮演,看不出有任何意義,也沒效(笑)果可言。

劇情裡許許多多的突兀與巧合,可以說比偶像劇還偶像劇,所以我在大致了解劇情走向之後,便把這場演出當作「演員劇場」看待,期待有更多厲害的唱功、厲害的舞蹈呈現。

可惜的是,唱功部份除了程阿介之外,就屬飾演董事長的李宏鳴那驚人的穿透力,簡直是一線搖滾樂團主唱的水準,卻礙於戲份沒能有更多發揮空間。

其他三位演員,「公主」的唱功還算是有在戲裡稍稍調侃,緩解了她身為主角卻缺乏相稱歌唱水平的尷尬,但另外兩位就沒這麼幸運了。

整體而言,我其實看不出身為藝穗常客的自在氣場,反而像是初生之犢般,賣力演出著在各個層面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的作品。

也許是今年的狀況真的較多,也許劇團還需要更多人力、時間及場地的配合才能重返榮景,但今年的表現,我只能給個低空飛過的及格分數,期待之後能有更加亮眼的作品。

演出場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馬士比亞

2015/09/11 14:30

點閱率:269

11100

舞台上方懸掛了一個可轉動的巨大木框,地面則以另一個木框圍出了表演空間,果酒禮堂本身的鏡框台則悄悄待在一旁的暗區,並未作任何遮檔。一進場就看到這樣「三框並置」的有趣空間,讓我看到不同以往的調度可能,也不禁期待,期待這個幾乎每年都有人想挑戰的經典文本能有怎樣的創意呈現。

開場,李政國的OS說出劇本裡的第一段台詞,場上則是仔細端詳箱中信件的李政國及從鏡框台緩緩走進表演空間的陳淑芬。OS甫畢,李政國將箱中信件奮力往上一灑,無數信紙飄落在表演空間裡。這是他們相遇的開始與結束,那些四散的信紙則是四十年的回憶。

就這樣一個畫面就讓我覺得好美好美,彷彿第一次看到這齣戲的感動已將湧回心頭。

可惜的是,當場上演員開始講話,我便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演員的口條顯然不足以應付劇中滿滿的對話與獨白,屢屢吃字之外,也少了停頓,還沒紮實接好對方的球就急著丟回去。唯有在輪到對方有長篇獨白的時候,才能仔細咀嚼每一句話,才能有空間好好表達情緒。其中女主角的情感處理比男主角來得細膩許多,也成為劇中唯一的亮點所在。

可旋轉的懸吊木框,搖搖晃晃的質感讓我直接聯想到曾在以往版本出現過的翹翹板。不過,翹翹板本身就蘊含了童趣、雙方交鋒及人生起落等象徵意義,其轉與不轉或是轉動時的急與緩,都相當程度輔助了整體氛圍營造及場面調度。至於這場演出所出現的木框,主要用來隔開陳淑芬及李政國的世界,偶有把信丟過木框的設計,但不管轉或不轉,兩人世界的界限未曾有任何轉變(就算是情感最濃烈的段落,也只能隔框解衣),也不見除了成為對手的替代品(比如陳淑芬幾度輕撫木框或對木框說話)之外,為這齣戲的畫面張力有多顯著的貢獻,反倒成為一個大而無當的第三者。

地上的木框,一開始會讓我想到孩童遊戲的沙坑,在劇情進展到後半的時候,也似乎可以視為舒適圈(comfort zone)的象徵,讓李政國和陳淑芬幾度進出,在人生的安逸與冒險間擺盪。但信終究只落在框內,進出的時間點往往只看見踏出去的勇氣,卻不見返回框內的情緒轉變。

最後,突然讓李政國走到劇場門外,再從另一側推門而入,或許是想表現出在陳淑芬死後已一年未再寫信的情境,也藉此讓陳的死前獨白倍顯孤單,但就這樣棄台而去的走位調度真的過於直白,破壞了原有的美感。

最讓我感到扼腕的,莫過於男主角那聽不見回憶、聽不見濃烈情感的「我愛妳」,以及在重拾遊戲童趣後,女主角的那句「謝謝你」也明顯失去了該有的重量。若安排女主角走回一開始進場的鏡框台,回首對著在框內回味昔日的男主角說出那一句話,會不會更有張力呢?

走出劇場,卻彷彿再度走進了那年的果酒禮堂。雖然今日所見不盡理想,仍衷心期待著哪天,能在新世代的詮釋下獲得那份令人難忘的悸動與滿足。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馬士比亞

2015/09/10 19:30

點閱率:221

1110.50

劇情主軸在於直播台主婉真的愛情生活。

表面上是一個賢慧、討喜又有「主人」疼愛的俏佳人,實則已深陷瓶頸,在驚覺年華老去、不斷容忍「主人」花天酒地卻始終盼不到浪子回頭的種種精神挫敗後,只能在線上求得鄉民安慰。最後,已有「廚餘」自覺的她,除了公然偽造遭家暴的可憐形象,把關係搞臭之外,再也找不到可以引起「主人」關注的方法,卻在遭到「主人」上線打臉後,失去了最後一處精神堡壘,只能以那條曾經送給「主人」的紅色領帶自縊身亡。

在劇場裡看見一個生命殞落,該是多麼傷感又莊嚴的心靈洗滌過程。這場演出試圖以較為喜劇的調性處理,卻顯得頗為尷尬。

先是重複了三次開場,最大差別在於預錄的「鄉民發言」以不同語速、音調處理,主角的台詞情緒也有所不同,但本身意義不大,尤其在第二次及第三次,「鄉民」的聲音多以扭曲到聽不清楚,連主角答話節奏都受到影響,進而讓我有一次又一次出戲的斷裂感。

進入正題前,安排「主人」以主持人的身份現身,狀似要將觀眾拉進戲裡,卻只是在乾到不行的幾次互動過後,就此打住。在之後的劇情裡,觀眾還是一樣被排拒在第四面牆之外。

以高麗菜比喻愛情,最直接的聯想是蔡明亮《郊遊》裡的那顆高麗菜。不過戲中高麗菜的重點不在於成為食物,而是成為「廚餘」,由主角將最外層的老葉剝下,再配合台詞張力將老葉亂刀斬碎。這一部份的處理頗為用心,也是最能表達這齣戲的段落。

用閃亮亮的珠簾將舞台分隔內外空間的想法不錯,只是在簾內的現實空間過於空洞,無法與簾外奔放的能量抗衡。最後安排「主人」將簾內所有標註床、門、窗的馬克膠帶全數撕去,原本應有足夠張力與簾外的獨白相互映照,卻因為簾內空間一直被忽視,也無從有歸於空無的崩毀感,只剩下單純的動/靜、收/放對比。

劇情挺完整,卻少了份能吸引觀眾一同體驗主角生命的力道。

演出場地: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山城劇場/山城排練場

馬士比亞

2015/09/05 19:30

點閱率:778

11110.5

觀眾入場前,飾演父親廣樹及母親奈美的演員分別在平房屋頂及入口平台停駐,冷眼看著在前台取票以及已進到平台區就坐等候的觀眾,像是承載著滿滿遺憾與怨念的地縛靈,永世守在這看似廢棄的房舍。

進場後,奶奶引領著觀眾來到客廳,並要孫子優太接待客人,但優太不甩奶奶的要求,最後乾脆躲到拉門後的房間裡。

燈暗,拉門上四位角色的剪影並列,彷彿幽魂般娓娓道來這一家人的悲苦經歷。

劇本的主要議題為「家暴」,重量落在父親廣樹一角,他年少時親眼看見繼父狠打弟弟直樹致死,卻無能為力,為人父後卻不由自主地繼承了施害者的角色,動輒對兒子優太拳打腳踢,妻子奈美在他的淫威之下不但無法阻擋,還幾度成為他強暴洩慾的對象。

但優太之所以成為受害者,有一大部份是因為廣樹在他身上看見直樹的影子,聽見弟弟直樹控訴他見死不救,讓廣樹內心的愧疚轉化成熊熊怒火,想以更強烈的力量斷絕那不斷提醒過去的聲音,卻讓自己成了家暴孩子的父親,進而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在惱怒與愧疚的迴圈中越陷越深。

至於在傳統家庭中向來無法有自己聲音的女性,奶奶為自己決定再嫁、卻間接導致兩個兒子遭受家暴感到萬分自責,妻子則是以為自己能符合父母期許成為一個好老婆、好媽媽,一再吞忍、一再努力讓孩子的優異表現能得到丈夫稱許,卻怎樣都阻止不了家暴發生,最後選擇自殺,不再過沒有自我的「籠中鳥」生活。

籠中鳥,也呼應著劇名「借宿」,人對於自己的家已無歸屬感,只期待著離去。家不再是「相互扶持的地方」。

演員表現都相當沉穩,尤其是飾演奶奶的余承蓉,在老年與中年間的切換明確,顯然下了不少工夫。劇情完整且讓每個角色都有足夠的發揮空間,讓我看了很滿足,不會覺得有哪邊少了些什麼的遺憾或疑惑。

唯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何要堅持以日本為背景設定。ㄧ方面演員都說著再標準不過的中文,就像是看見好萊塢電影中說著流利英文的日本武士和藝妓,就算演技再怎麼好還是會讓我出戲。另一方面,或許可以連結到台灣的日治時期,但優太所用的卡式錄音機要到1960年代才發明,其時台灣早已脫離日本威權。也因此,我始終無法給足五顆心,ㄧ則期待能跟腳下的這塊土地能有更多連結,二則期許編導在背景設定上能處理得更細緻。

演出場地:URS27M郊山友台

馬士比亞

2015/09/09 14:00

點閱率:314

1110.50

這次演出是以《癢》和《匯率》兩齣小品所構成。

《匯率》以商業投資常見的匯率漲跌比喻男女關係: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匯率,可經由後天努力升值(比如把學歷衝高、找到高薪工作),也可刻意貶值好讓自己趕快賣出去(走入婚姻)。

將生存價值約化為數字遊戲的一部份,看似荒謬,但也頗為寫實地反映了現代的功利社會。不過,男為買方、女為賣方的設定仍陷父權思想的窠臼之中,即便是最後的買賣關係,女方看似主動爭取,但她終究是因為前男友讓她懷了孕、讓她的匯率跌到谷底,才「出此下策」,找個還愛她的人嫁了。

「為母則強」,是劇中角色給自己下的註解,但她的母性展現卻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還設局讓男主角當了現成老爸而不自知。若這齣戲想表達的是在父權社會當中女性生存之不易,的確能見其黑色幽默,但若能更勇於挑戰、翻轉既定的價值觀,會更有亮點。

劇中安排了女主角以對小朋友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自己被男友中出的過程,這樣的衝突我很喜歡,也是全劇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段落。


另一齣《癢》則平淡了些。以「理性男」與「感性女」對於「宇宙(他們所存在的自我)」該前進的方向的爭論開始,帶出一連串對於慾望、生存、服從或反抗等等人生思辨,但因為他們所關注的「宇宙」還太年輕,爭論的議題看似多元卻無法深入,理性與感性之間也看不到更有衝突能量的互動,僅止於言語交鋒。

最後雙方共識讓「宇宙」自然發展,卻沒交待何謂「自然」、何謂在感性與理性之外的主導力量。儘管撕下浮貼其上的報紙、露出大片鏡面的調度想法很不錯,但鏡中所映照的「真實自我」在感性與理性相繼放棄主權後,只見迷惘,不知該往何處,結尾力道也因而散佚在虛無飄渺間。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馬士比亞

2015/09/08 14:30

點閱率:326

0.50000

這半顆心,僅獻給那首百聽不膩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劇情約略如下:
一位獨居老人,在兩位好友因車禍逝世後,一直處在自責中走不出來,不管談話對象是他的女兒還是醫護人員,他只是自顧自地講述腦中僅存的畫面,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而花瓶裡剛換上的玫瑰才正要開綻...。

乍看是個很浪漫的生命故事,讓我想到江濱柳,尤其是老人哼唱著《玫瑰人生》的時候。

但請在每一個看起來像是角色名稱的名詞前,加上「好像是(該角色名稱)的......」幾個字。(比如「好像是獨居老人的」獨居老人、「好像是好友的」好友,以此類推......)

因為這才是演出的真實樣貌。

主題看似為「年老」的戲,但演員對年紀的詮釋除了講話慢一點、動作慢一點之外,別無其他細節,更別說有多少回憶、多少遺憾或愧疚壓在肩頭,我絲毫感受不到歲月的殘酷。

劇中雖然有提到友情,但三名好友的玩鬧之間盡是尷尬。看似兩名損友在「調戲」乖巧老實的主角,但「調戲」得很沒默契,而在之後的車上玩耍段落,也看得出兩名損友對彼此的身體還很陌生。

再者說,既然主角這麼不喜歡吸毒又率性的兩位「好友」,又為何會想跟他們在一起?

更絕的是,劇情走到後半,主角突然被告知說那兩位好友都是他幻想出來的,這讓我不禁感嘆,主角的想像力也設定地太過薄弱了吧。

劇中還提到了親情,但一開始就藉兩名「好友」幽魂之口點出主角並無子嗣。隨後出現的「女兒」角色似乎想製造一些懸疑效果,該演員卻不管是在演「女兒」還是「醫護人員」都一樣疏離,反倒是最後對突然出現的偷情對象異常親暱,不知是在嘲諷還是根本沒做好角色功課。

弔詭的是,戲裡一方面自以為言詞犀利地批判了現今長照制度中對醫護的不公,一方面又建構出根本無心工作還不屑社運學生的「醫護人員」形象,真不知他們是要挺勞方還資方。

結果不管是友情還是親情,都飄蕩了將近整齣戲的長度,於是就算編導在告別式時藉角色之口說出了多少人生思考、又安排了怎樣動人的畫面調度,角色情感既無法在觀眾心裡紮根,也自然不會跟角色一起感到傷痛。

可惜了主角演員極其真誠的哭喊以及他從頭到尾的努力與專注,雖然他本身的演技也乏善可陳,但就算再厲害,遇上激不起火花的對手也是孤掌難鳴。

最後,老人呼出最後一口氣,如同這齣戲在我心中留不下半分重量,唯有那首雋永的歌,輕聲哀悼著一個就這樣逝去的生命故事。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馬士比亞

2015/09/07 19:00

點閱率:254

10.5000

這場演出,在與觀眾互動跟場地運用的部份還可算是前段班,但在劇情編排方面卻是全然的不及格。

在ㄧ間頗有歷史的gay吧裡,ㄧ名老顧客走了進來。短暫與服務生寒喧過後,便跟觀眾們聊起過往。

過程中,老顧客時而替觀眾抱怨還沒進行點餐的服務生,時而指著店裡擺設、海報,說以前這裡有多美好多熱鬧。有時突然在觀眾身上看見老情人的身影,還ㄧ時興起跟觀眾借硬幣玩刮刮樂(我看的這場,還真的中獎了)。

看似零碎、漫無重點,卻相當自然,讓人看著看著就陷了進去,只見演員百分百融入角色,觀眾也已準備好跟他ㄧ起走入回憶裡。

沒想到,在他進入夢鄉與老情人相會之際,卻是觀眾與演出宣告分手的時候。

突如其來的踢踏舞演出,因小舞台的木板材質顯得特別刺耳,再加上一下舞劍一下來回穿梭的忍者,讓已經相當有限的空間顯得更加擁擠。

鋼管舞表演可說是觀眾最能專注欣賞的段落,也帶出老情人ㄧ角,但明明前面還說老情人是店主人,我卻看不到老情人有任何主人丰采,也無法理解,為何他要開一間由自己擔綱鋼管舞者的gay吧。

「情定手環」的段落還算有趣,但不知為何要在夢醒後安排老情人再度現身,而且斷裂的情感關係(包含這對老情人及只提到ㄧ兩句的父子關係)不但沒因為他的出現有任何影響,反而隨著角色相繼離場而戛然而止, 讓我感到ㄧ陣錯愕。

至於劇名的「她」其實是「他」,我覺得這性別代換很不必要,倒不如就好好處理劇裡的同志情感,只顧著玩是玩不出戲的質感的。

演出場地:Commander D.

馬士比亞

2015/09/07 14:30

點閱率:254

11100

語言之用與無用,是詮釋貝克特作品時必須注意的重點。

如這齣戲裡那一卷一卷播放的錄音帶,或可視為過往記憶的忠實載體,但其缺漏的次序、重覆播放的特定段落,在在強調其受控特性,遑論錄音帶本身所記錄的,仍是主角以主觀視角所講述的「過往」。

人因記憶而存在,而語言是人類最為依賴的傳達媒介,但真正的「過往」,在經過形成記憶跟轉化語言這兩道程序後早已產生質變,於是到了終老之際,人只能從他還能記得、還能相信的斷簡殘篇中獲得滿足。

儘管在外人眼中,緊緊巴著一台錄音機的孤單老人,是多麼可笑又可悲。

這次演出保留了錄音帶的聲音,但把實體的錄音機拿掉,取而代之的是ㄧ具服飾店常見的人形模特兒,象徵著記憶中的美好初戀,成為演員除了椅子之外唯一能利用的物件。

可惜的是,相較於簡潔的表演空間,演員表現卻顯得過於繁瑣。想藉由語言和肢體的配合來呈現主角克拉普的紛亂思緒,卻產生兩種表達方式相互干擾的現象,一開場看似成功營造的年齡感也因此陷於混沌之中。

或許在演員臉上勾劃小丑妝容,是真有想「丑化」主角的用意,但肢體多偏現代,發聲方式則有往京劇靠攏,反而不見小丑擅長的默劇技法。於是對我而言,的確能見其「丑」其瘋,卻顯得挺為莫名,徒耗體力。

另外,錄音帶裡的台詞處理仍像在唸劇本,聽不到回憶,自然也撐不起該有的戲劇張力。現場演出未竟完美倒還情有可原,事先錄好的部份卻也如此粗糙,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幸好,最後的畫面安排主角跟人形模特兒在場中無語對坐,在忙亂過後,終於有個喘息空間,也終於得以窺見劇作中那份孤身終老的哀戚。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馬士比亞

2015/09/06 19:30

點閱率:271

11110

劇名說的是「以後」,但戲裡演的是「以前」。

在「她不吃香蕉以前」,「香蕉」可以是生活中任何會引起慾望的物品,包括各大知名廠牌的服飾配件、飲食商品,還有各種日新月異、「不買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科技產品。

不過隨著劇情進展,重點還是放在對於科技時代的批判:每個人看似有許多好友,但其實一個真正熟識的朋友都沒有;著迷於爭取更多人按讚,但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真實的自我已不重要。

諸如此般的批判其實早在臉書興起之後就開始出現,近幾年來也不乏探討相關議題的劇場作品,除此之外,這齣戲也利用了劇場訓練常見的聯想遊戲和指令遊戲,針對議題大肆玩耍,但還算能保持一定的張力效果,不致失控。

雖然議題並不新穎,敘事技法一看便知,但在導演的巧妙安排之下,緩、緊、快、遲之間,整齣戲的行進節奏還是讓我頗為享受。

加入攝影鏡頭的逼視效果,的確有助於強化氛圍及幫助演員表達情緒,但也因為隔牆擋住觀眾視線,大多時間無法得見演員跟攝影機間的具體互動,也在這齣表明「後設」的戲裡留下一個無法「後設」的空缺,

另外,這齣戲緊扣住「集體」概念,在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將觀眾拉入戲裡:邀請觀眾一起建構演員所需要的快樂和悲傷情境,邀請觀眾一起拍照,也邀請觀眾一起「使用香蕉」。無形中,觀眾成為劇場幻覺的一部份,像是一場集體催眠秀。

雖然導演一開場就講明是「她」的故事,但就像是表坊作品《台灣怪譚》裡阿達的故事那樣,嘴裡講的「他」或「她」,其實都是在座的你跟我。

可惜的是,「演後座談」明顯失焦,感覺有些累贅,倒不如直接「下戲」,讓結尾更加簡潔俐落。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馬士比亞

2015/09/06 14:30

點閱率:257

11110

在一處深居山林的學校裡,每個學生都是被社會遺棄的小孩。在這裡由校方以植物為他們重新命名,直到「通過審核」才得以歸返社會。

一名流浪教師來到此地應徵教職,卻意外闖入神秘花圃,然後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了13號女孩,也重新認識了自我。

劇情本身的起承轉合合乎期待。最後的身份揭露雖不會讓我驚喜,但合乎文本邏輯,也給了挺感人的結尾。

利用有限的道具及布景打造出魔幻寫實的氛圍,相當成功,尤其是神秘花圃及布幕打開之後所呈現的洞穴空間,的確讓我有跟著「走進去」的感覺。

可惜的是,有一段安排在試教的忙亂過後,由莊雄偉所飾演的TS(Teaching Supervisor)介紹學生處境,卻因為莊真的太喘,影響了咬字及情緒表達。

另外就是在主線之外,加入了「養成遊戲」及「多意中文測驗」這兩個支線。

前者除了常見的遊戲人生設定外,似乎也有嘲諷父權或不對等的親子關係:小孩永遠無法有自己的聲音,就算到老都只能聽命於父親的安排,猶如那尾任人宰割的秋刀魚,被開腸剖肚都不能有絲毫怨言。最後離世了,卻只聽見NPC以一貫甜美的聲音問著是否重新開始,而魚烤熟了,被演員吃下肚了,也只剩下空氣中的腥味和肉香證明她存在過。

我覺得這條支線其實可獨立成篇,然後做得更精簡。拆成兩段然後穿插主線之間,一方面跟主線關連性不大,再者也讓我覺得有些冗長,而今天這場的演員表現也不盡理想。

至於「多意中文測驗」,讓之前剛考完多益的我不禁會心一笑,但除了表一下吳思華之外,我無法理解這一段出現在戲裡的必要性。

安排女主角作開場的announce,帶領觀眾從「生活」走進「劇場」,然後在「下戲」後,讓女主角一個人靜靜地背對觀眾,吃著剛烤好的魚,一邊聽著那一天在教育部,由師大附中一位女學生發表的反課綱宣言,不只是帶著觀眾從「劇場」再度回到「生活」,也藉由時事小結了整齣戲所要表達的對教育議題的想法。

這樣的收尾我很喜歡,而且也充份利用了那尾秋刀魚的存在價值。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馬士比亞

2015/09/05 14:30

點閱率:425

10000

在ㄧ個專賣推理小說的書店演出推理劇,看似再合理不過。

但今日所見卻盡是失望與錯愕,唯有飾演陳素卿的演員最為入戲,為這齣戲留下最後ㄧ顆心的價值。

開場,觀眾被導引入座,來到ㄧ個推理研討會的「旁聽席」內,戲中ㄧ名遲到學生入座時,主辦這次會議的探長也提到在最前排席地而坐的觀眾,顯然這齣戲的角色是有意識到觀眾存在,給予打破「第四面牆」的可能。

但「旁聽席」的定位卻沒有再進一步說明,隨著戲的開展,觀眾漸漸被遺忘在旁,既參與不了討論,也不見角色有意想跟觀眾有任何進ㄧ步的互動。

直到第一次投票過後,學生ㄧ角像是突然意識到觀眾存在,走進觀眾席,狀似想蒐集更多想法,卻在cue點一過又回到戲裡,剛剛問了什麼、觀眾說了什麼,也跟接下來的劇情走向毫無關連,徒具形式。

觀眾席後擺著ㄧ張「證物桌」。正式開演前,帶位人員還告知觀眾可自由觀看證物,原以為這「看證物」的動作會跟戲有關,卻不過是「戲中戲」的道具陳列。況且除了成爲疑點的遺書跟繩索外,陳素卿的衣物毫無重點,跟命案完全無關、卻跟證物ㄧ起擺在桌上的老式唱機更是讓我無言以對。

回到劇情本身。研討會的成員有老師、探長、探長的女兒、記者、學生,還有書店店長。

店長負責給予線索及管控會場,挺理所當然,但除此之外,其他角色的職業卻僅止於名份,既不明白為何參與,也不見角色有因為自己的職業而對劇情有任何關鍵貢獻。

「戲中戲」的部份,安排當年命案中的男女主角重現三段關鍵情節。第一段是男方因外省身份被女方父親轟出家門,或可為促成命案發生的遠因,第二段及第三段則是重現命案兩大關鍵疑點:「遺書作者」和「死亡過程」。

第一段有明確事實可供佐證,但另外兩段本應是推理劇的爭論焦點,但「戲中戲」卻抹除了研討會中的論點辯證過程,反而呈現了單ㄧ觀點,就讓遺書成爲男方給女方講述的文稿,讓女方擔任最後為彼此繫上繩索的人。

於是,在觀眾的存在意義被忽略過後,研討會的推理爭論也被「戲中戲」再ㄧ次否定,最後只剩下跨越古今的親子問題讓整齣戲不致崩解,但原先期待的推理劇場也就此莫名成爲了家庭戲。

至於學生給的結論,更是讓我覺得不知所云,竟以「這一切是女方勇敢的選擇」來試圖顛覆亡者向來被賦予的悲苦形象,卻全然忽視了命案中男性霸權的存在,強硬的父權態度與男方在愛情上的忠誠與否就此煙消雲散。

最後,觀眾在引導下走到門外,然後ㄧ路走到了巷口,在ㄧ處轉角見證了男女主角攜手走向死亡的浪漫約定,看著他們ㄧ路走向圓環彼端。

這樣的調度想法或許很有劇場美感,但實際上因為巷道旁仍有攤販,巷口仍有人車來往,所以演員的能量除了因身處戶外而發散,也受到不少干擾。

再者說,明知不可能真的帶觀眾ㄧ路走到案發現場,終究只是圖個象徵效果,爲何不要在門口演完,讓演員沿著騎樓緩緩走到巷口之外,而是要觀眾跟著走到ㄧ個不明所以的地方,說是要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最後還是目送背影遠走。

演員表現,乏善可陳,台詞處理多停留在「背得很熟」的接話節奏,看不到什麼真的有在丟接球的趣味及火花。

只有在看見游阿莉的陳素卿出現的段落,才讓我感受到多ㄧ點的戲劇張力,即便對戲的郭靜汶,從頭到尾都只有那一號表情、二號動作,跟三號語調。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馬士比亞

2015/09/04 14:30

點閱率:430

11111

三名白衣女子,訴說著一個藍色女孩的故事,故事裡有著棄家而去的爸爸、至死不離家屋的媽媽,還有總是帶著陽光笑容與溫熱早餐的男孩。

而那位藍色女孩,始終擺脫不了在孤單之際湧現的憂鬱。

舞台上放了許許多多的藍色汽球,有深藍也有極淺極淺的藍,再加上由垂掛而下的破損的靛藍布幔,一開場就已陷入無盡的藍色,再憂鬱不過的畫面。

砰!砰!砰!

三名白衣女子在短暫的微笑相聚過後,懷中的汽球接連爆破,名為憂鬱的旅程隨即展開。

旅程當中,三人的角色不停流動,有時分別扮演父母,有時輪流飾演青澀戀曲中的男孩與女孩,也有時會由其中一人扮演那位藍色女孩,另外兩人則配合場景需求,或舉臂相對為門,或屈膝相抵為椅為秋千。但大部份的時間都由同一位白衣女子(林映柔飾)保持靜默,另外兩位則以台詞相互角力,如同內心紛亂不堪的思緒。

走位調度相當流暢,台詞極具詩意,但又不會過於脫離生活,再加上演員的情緒收放掌控得宜,每一段都像是一篇豐美的樂章。

女孩在經歷過父親離去、母親意外過世之後,對於人際關係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也一度難以面對可能的離別,在高中畢業前夕緊緊抱住了心愛的男孩,希望他永遠屬於她。

愛情,本來就與佔有慾脫離不了關係,也往往是壓力來源。這齣戲以憂鬱為本,藉崩解的親子關係加深了角色對於失去任何情感連結的懼怕,乃至在角色夢中反覆出現母親遺言與父親離家前的囑咐,說話的卻是男孩的臉。

因為憂鬱,因為孤獨,所以黑夜比白天來得痛苦,所以睡著比醒著幸福,死亡又似乎比睡眠更加令人嚮往。

但就如劇名所言,「如果我們都背對著,那什麼時候轉身」?

在經歷了愛情的甜蜜與生命的愁苦之後,一直保持沉默的女孩終於開了口,帶著甜美而堅定的笑容說,她最後的決定是等待,因為她對人生還有著期待。

等待看似消極,卻是在積極面對憂鬱之後所體悟到的人生態度。人或許終其一生無法擺脫憂鬱,但也因為與憂鬱共處,我們的快樂更加珍貴,因為害怕失去,因為太常否定自己,所以更珍惜有人相伴、鼓勵的時光。

雖然我們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但至少還有許多生命的片段值得等待。

儘管這樣的心境轉變不一定人人都能順利達成,對不同程度的憂鬱而言,給予光明、正向的盼望也不一定都得見成效,但這齣戲並不企圖提供萬能靈丹,而是選擇紮實地講好一個藍色女孩的故事,讓觀眾看見某種得到救贖的可能。

若真要挑毛病,翁韻婷的咬字還是略顯用力,台詞的反覆次數可再精簡,除此之外,不管是畫面處理、情節安排、cue點配合以及演員表現,皆在水準之上。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馬士比亞

2015/09/03 14:30

點閱率:269

110.500

衛生綿形狀的節目單、貼著染血衛生棉的指示牌,以及舞台上滿載已被丟棄的衛生棉菜籃車。曾經有那麼一剎那,我彷彿嗅到了那股腥臭鐵銹味。

於是我開始期待戲的開場,期待著戲也能像這視覺衝擊般令我印象深刻,但我的期望很快就落空了。

飾演小綠的徐筱鈞,顯然跟角色間的距離還很遠,姿態、唸詞,連輾轉難眠的過程都只見其皮相,不見靈肉,遑論能說服觀眾,儘管再用力擠出情緒也進不到我的心裡。

飾演阿茹的曾馨予顯然較有想法,也或許是佔了身為編劇之利,較能悠遊於角色中,不急不徐地把每個動作做確實、每句台詞講好,但對戲時卻也無法幫到對手多少忙。

劇本引用了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將月經來潮這項「女性專利」進一步與女性自身的身份認同作連結,輔以對自己身體的思考和關於現世「女性美」的反思。

就概念而言,雖算不上有創意,但也算是有呼應近年來的女性意識論述,如之前的「解放乳頭運動」。

可惜的是,小綠一角因為多了跟自己父母之間的愛與恨,無法如阿茹一般專注在對於自身的思考。

一開始蒐集味道的部份頗有亮點,也展現她對於找到「那一顆精子」的執著,但到了最後,重點還是回到了母女關係上,「父親」從沒機會出現,也就此不再重要,至於一開始的執著,也在跟母親「和解」之後旋即煙消雲散。

精子跟卵子,都是在生理上構成自己的一部份,進而或許能談到遺傳及宿命論,或是再多描繪一些親情段落,但編劇只侷限在狹義的女性自我認同這一塊,把男性完全抹除,小綠最後的和解也因此不像終於願意正視自我的阿茹那樣觸動人心。

情節上的安排有頗多突兀轉折,有種編劇只想快點讓兩位主角認識彼此的感覺,沒考慮到在某些地方還需要再多些蘊釀或鋪陳。

另外,除了外表美貌與否以及經痛體驗之外,情慾也是探索身體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這齣戲雖然在視覺呈現頗為大膽,文字上仍見保守。對於「自我」,應能有更深入更完整的體悟。

其它意見:換景可再流暢,勿讓觀眾空等,還隱約能看到撿場人的慌亂模樣。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馬士比亞

2015/09/02 19:00

點閱率:504

11111

開場,左舞台擺了一個掛滿衣服的衣架,地上鋪著皺亂被單,右舞台則擺了幾張桌椅,上面有幾盆盆栽,乍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間。

中央的一張大桌上擺著兩台筆電跟些許看似工作的物品,橫跨兩個生活空間的界線上,顯得有些曖眛不明。

上舞台是一個巨大的白色房間,窗簾佔了牆面約四分之三的寬度,緊閉,也正好可以當作投影幕,由投射其上的影片作為全劇序曲。

旁白、畫面、節奏、字幕,真像是一部電影開場,正自注意著影片細節,期待會有什麼伏筆,男女主角卻一前一後從螢幕「走」進舞台,電影跟劇場就此有了連結。

但投影的運用不止於此。在男女主角透過視訊見面的時候,鏡頭畫面便即時投射在幕上,讓觀眾能同時看見兩人的視角,演員的功力也在如此近距離的逼視下無所遁形,所幸這一場的表現皆在水準之上。

最後結尾,則用來播放劇中妹妹妞妞寄給哥哥David的告別影片,影片中活潑可愛的妹妹對照著一旁在獨白裡已對人生不抱任何期望的妹妹,讓結局那一聲槍響倍感傷痛。

劇情方面安排了數次轉折,展現出充份利用台上僅有的三位角色的企圖心。讓原本一心求死的醫生David終於看開,決定在無可避免的死亡來臨之前,努力活著,也讓原本憤世嫉俗的援交女糖糖得到情感上的宣洩,與自己和解,安然度過餘日。

至於原本故作堅強樂觀的妹妹,雖然間接幫助哥哥跟好友糖糖不再求死,卻還是在糖糖病逝、遭到客人強暴之後,感到徹底絕望。

在觀眾入場時便安排她在房內徘徊,並以她作為全劇結尾。雖然整齣戲中的妹妹的戲份並不多,卻派此重任,或許也可說是給予這個再孤獨脆弱不過的角色的一份憐憫吧。

飾演糖糖的謝宜均,可說是我在藝穗節當中最最期待能看見的實力派演員,不管是對角色的掌握、情感收放的拿捏,以及崩潰前的鋪陳,表現都相當自然流暢,彷彿真的看見糖糖在台上細數往事,跟著她同喜同悲。

飾演David的吳原標有大致掌握到角色的輪廓,但可以再神經質一些,尤其是那段介紹花卉的碎唸獨白,只見其速度不見其趣味,能多點喜感會更好。後面的心痛獨白也還沒到錐心的程度,或許可以再往深處挖。

飾演妹妹妞妞的吳盈盈,最後的獨白表現相當好,但在跟其他兩位演員對戲的時候,尤其是跟謝宜均,能量容易被吃掉。自然是夠自然,若能在獨白之外再多些亮點會更完美。

整體而言,劇情完整,情節轉折大致合乎邏輯,演員的基本功也都頗為紮實,讓我很期待未來能機會再看到這齣戲,或是正式闖入市場、打響名號的新作品。

其它意見:時間掌控要再注意。原本網頁上是標明為60分鐘,後來詢問工作人員有說是會延展到90幾分鐘,但實際演出已將近兩個小時。就戲的本身來說,的確因為結構完整,可能無法再精簡,看戲的過程也感受不到時間過了這麼久,但已在公開頁面上標明的時間長度就該盡可能遵守或是盡早修正,以保障觀眾權益。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馬士比亞

2015/09/01 20:00

點閱率:401

11110

展演空間本身以三道牆橫隔為四區,牆中央皆有門框打通。

團隊安排觀眾於最靠外側的隔間入坐,表演區則由觀眾席前第一道門框往另一端延伸至第三道門框內,也藉此巧妙地利用三道門框達到一般制式劇場少見的三重鏡框效果,正好符合劇情裡對夢的解析及關於女主角的精神狀態設定。

一重重鏡框,從診療室推進到生活,再從生活推進到女主角心中的神祕房間,場地運用與劇情結構可說是無縫接軌。

編劇的文字寫作顯然有一定的功底,不說廢話,也有考量到在台詞堆疊過程中的聲音美感。其中有幾句台詞會反覆出現,但或是透過不同角色口中有各自的情緒表達,或是在情境轉變之後,有了不一樣的氛圍,令人不覺累贅。整個劇本就像是一篇聽之不倦的劇場詩篇。

再加上舞台畫面以簡潔的桌椅為基本構圖,以燈光暈染出不同情緒的色調,最後一段能量爆發的戲更安排無數文件飛灑一地,視覺上也頗為享受。

可惜的是,演員的台詞處理絕大部份都像是在讀劇而不是在演戲,說著一句又一句精雕細琢的台詞,都像是在吟誦一行又一行別人寫出來的詩。就算聽,也只是聽對手戲的演員講到哪邊以提醒自己要接哪一句詞,而不是因為被對方的台詞擊中,進而有反擊回去的能量,無法有丟接球的趣味。

若台詞進不了演員心中,自然更難以觸動觀眾的心。

角色處理部份,唯有醫生、女病患、情人等三人在「三角圓舞曲」的部份最為完整。台詞與舞蹈肢體相當合拍,雖過程中偶有斧鑿痕跡,但起承轉合很流暢。不過母親一角莫名被弱化,像是一個沒有自己故事的孤魂在台上遊蕩。

最後以鏡框外的OS作結,雖可說是緊咬住劇情中「夢與清醒」的主題,以無形的第四道鏡框將前面的演出都框在夢中,在觀眾心中留下「清醒與否」的懸疑,但由於演員表現跟角色處理尚未能在戲中把關於「夢與清醒」的辯證做到滿,於是這樣乍看頗有創意及玩心的結尾只讓我覺得突兀,徒留傻眼印象。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馬士比亞

2015/09/01 15:00

點閱率:365

11100

戲開始沒多久,一名高壯男子在痛苦掙扎之後,說出了這齣戲的「遊戲規則」:

一旦被蛇纏住脖子,每說謊一次就會被咬一次,直到說出實話為止。

其後不管是海生館的小女孩、幫忙想情書點子的好同學,還是突然闖進電梯裡的神秘男子,都謹守著「蛇的指示」說出實話。

不過,在這罪孽深重的世界中,真相的揭露往往殘酷不堪。

像是聖經中那條由撒旦化身的蛇,誘拐亞當及夏娃吃下禁果,於是人從此開始知道了「惡」的存在,也註定在逐出樂園後受苦一世。

場地由一道落地窗組成的牆面隔成兩半。窗外到觀眾席之間硬擠了一張沙發椅,窗內則相對寬廣,加上有鏡面背牆的映照讓整體空間看似大了一倍。

劇組的場地利用便是以窗內空間為主。隨著演員的台詞及場內四把椅子的擺置,窗內可以是教室、超商,也可以是海生館的大型水族箱。但窗外的沙發椅卻顯得突兀,劇中連一個適用的段落都沒有,與其放著佔空間,不如更換成輕巧的折疊椅。

劇中的電梯景則設定在觀眾席右側的櫃檯空間,但除了方便開場的走位調度之外,最後的電梯戲反而倍顯尷尬,讓演員全擠在一起,不管是走位還是戲劇能量都免不了受到對戲演員的阻礙。

關於「真相」的揭露,早從古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開始就成為劇場常見的議題之一。

雖然是這樣老哏中的老哏,但加入了前述的遊戲規則,並安排角色間有如「抓交替」般一個傳一個,也或許可以玩出一些新的視野。

可惜的是,除了第一段關於失憶的戲有頗為完整的鋪陳之外,後面的情書跟電梯段落只剩下真實與謊言間的爭奪戰:

電梯裡揭露真相的過程不再重要,神秘男子直接毫不客氣地打臉再打臉,情書內容只有要不要說實話的單純辯證,最後突然帶到同性議題,讓我一陣傻眼。

明明不管是校園霸凌、同性關係,還是忠誠,都是可以再發展、深化的議題,但戲的本身還是只謹守著定下的「遊戲規則」,令人不禁感到扼腕。

演員的表現則差強人意。除了前面高壯男子的舞蹈和最後神秘男子能量大爆發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外,整體而言節奏過快,咬字跟肢體也不甚自然,顯然基本功還紮得不夠穩。

演出場地:享巷 Rhythm Alley

馬士比亞

2015/08/31 19:00

點閱率:566

1110.50

「全裸看戲可免票直接入場」。

簡短一句話,卻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其關注焦點顯然除了「免票」之外,更在「全裸」二字。

可惜的是,我看完戲後卻仍為此感到不解。

因為會選擇全裸看戲的觀眾,自然不會在乎成為觀看焦點,或者是很享受徹底解放的感覺,既能放心做自己又能免費看戲,何樂而不為?

但這齣的重點並不是在「裸體」,而是「情慾」。

透過裸體,我們或許能看見更真實的情慾展現;透過裸體,我們或許更能認同角色對自身情慾的覺察。但相較於戲中情慾化的裸體,全裸觀眾卻被約化為觀眾的一部份,觀眾席中的裸體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形同去情慾化,反而跟戲背道而馳,僅剩下表面挑戰法規及誘引觀眾好奇心的噱頭效果。

戲的本身採分割舞台設定,以一動一靜的兩種調性探討都市男女的孤獨,像是仍迷失人世間而無法重返伊甸園的亞當與夏娃。

不過創世紀中的亞當與夏娃是在意識到情慾後被逐出樂園,戲裡的亞當與夏娃則是在面對情慾後,自我逐放到更加自由廣闊的空間。

可惜的是,戲裡亞當和夏娃的比重明顯失衡,即使到了最後企圖讓夏娃有表述空間,仍無法補足力道。

賴建岱所飾演的角色,有著跟李星儀之間的閨密情,也有著跟姐姐舒文相互吐槽、安慰的溫馨親情,但在失去跟黃煒翔的真摯感情之後,便開始關上心門,一味尋求情慾上的滿足。

從被動到主動、從一對一到多p,然後在走過情慾大觀園之後,從享受轉而感到無趣,一度試圖走回「正軌」好好求學卻又擺脫不了情慾糾纏。

另一邊的徐耀璇,則無如此完整的心路歷程。

一開始她像是困在對過往愛情的眷戀之中,租了以前跟伴侶合住的房間,卻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回復昔日樣貌,過程中常常陷入不明所以的煩躁。

直到巧遇一直無法敲開賴建岱心門的李星儀,然後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全裸共寢之後,開始正視自己的情慾。

但就算約了網友,卻還是在將進未進之際打了退堂鼓,尤其這段是以獨角戲呈現,跟空氣做愛的表象增添了些許綺想氛圍,因此也可說是徐內心對於是否要順應情慾而為的掙扎。

由於賴的部份「動作戲」占大部份,又有多元情感呈現,觀眾的焦點很容易被他拉走,進而忽略了徐的日常生活景象,再加上劇情少了鋪陳,我難以體會徐每一次的挫敗感因何而來,而好不容易可以輪到女性自主裸體的段落也只是草草帶過,讓我感受不到女性角色除了幫襯笑點之外,還有其他存在的必要性。

更讓人不解的是,明明場上的男演員都可以大致掌握住不同層次的男同特質,卻還要安排女演員飾演具陰性特質的男同志,而且還有明顯露出女性性徵的戲份。

除此之外,讓演員全裸演出情慾戲,看似合情合理,卻因為少了遮擋,可以更清楚看見演員們並無真實的生理反應,裸體反而看不到「真」,卻讓那一句句情慾話語顯得「假」。

演出場地:空場Polymer四樓 - 室內或露臺區域

馬士比亞

2015/08/29 18:00

點閱率:702

11111

一貫的療癒風格,今晚的戲再次展現了阿卡貝拉的迷人魔力。

故事從「阿卡巴萊」酒吧宣布歇業開始。

在送走最後一批客人之後,老闆娘、老闆娘的女兒以及其他六位員工為了珍惜這最後一夜,決定大唱特唱嗨整夜,以最熟悉的阿卡貝拉方式,輪流主唱及和聲。

但唱著唱著,擔任歌唱指導的點心女僕咪咪卻顯得悶悶不樂,接著Maggie也透露自己已找到了新工作,引起好友冠冠的不滿,甚至到最後才發現,其實歇業是老闆娘的決定,跟鄰居抗議和租金飆漲無直接關聯。

但貼心的弟弟、樂觀的小蜜桃和懂事的女兒Zoe,藉由阿卡貝拉讓咪咪臉上再度浮現笑容,也化解了冠冠和Maggie之間的心結。忠誠的酒保Steve則以富有磁性的嗓音,跟阿卡巴萊說再見,也表達了對老闆娘娜姐的體諒和不捨。

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氛圍及情境的轉變以及真相揭露,成功地誘引著觀眾的好奇心,想繼續看下去。阿卡貝拉的主唱及和聲的巧妙分配,則幫助演員融入角色,也讓劇情得以在音樂的撫慰作用下順利推進。

其實阿卡貝拉要融入戲劇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每一首完美的阿卡貝拉都需要主唱及人聲樂器的緊密配合,在「戲」和「樂」的轉換過程中,勢必會造成角色本身情緒上的斷裂。上一秒的情緒再澎湃,下一秒輪到自己和聲還是得保有最純淨的配器樂音。

但這次演出,除了一開始的歡唱規則讓阿卡貝拉合理出現之外,之後的和聲安排也會考量到角色情緒,適時讓角色暫時退出和聲陣容。比如一開始就悶悶不樂、越和越小聲的咪咪,或是因為鬧彆扭而不幫彼此和聲的冠冠Maggie,也進而讓最後終於全員到齊的店歌合唱更加動人,讓觀眾有滿足感。

儘管場地空間有所限制,讓走位調度在擁擠的觀眾席間顯得綁手綁腳,尤其劇情已設定無觀眾意識,要在滿滿都是人的空間中詮釋好只有八人在場的空蕩酒吧,相當考驗著演員功力以及彼此之間的默契。

另外,飾演弟弟的王國讚在後半突然走音了半首歌的長度,令人捏了好大一把冷汗,但其他演員仍努力和聲到A段結束再重新對key,在不破壞演出完整性的前提下將這樣走鐘的表現以朋友間的笑鬧化解,也讓我一時間判斷不出這究竟是演員真的出了包,還是原先就有的安排。

儘管偶有出錯及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這的確是一齣能夠療癒人心、讓觀眾帶著滿滿感動離開的好戲。

演出場地:Commander D.

馬士比亞

2015/08/29 15:00

點閱率:515

11000

劇中的故事提到:「大象,為什麼要蓋房子?」

看完戲後,我想問的是:「你們,為什麼想演這樣一齣戲?」

其實劇情很好懂,一群人想排戲,但除了導演之外沒人想認真排:有的人在現實跟夢想間做了抉擇,有的人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男女主角則因現實生活的感情問題鬧彆扭,外加一個自以為很厲害的音控在搗亂。不過最後劇組還是排除萬難排了戲,最後終於完美演出。

可惜的是,原本可以好好講個故事的戲,卻在編、導、演等各個環節上明顯能力不足,造成前半令人不耐、中段讓我一度想就此離場,只有結尾勉強及格,把該收的劇情線收好。

編劇方面,節目單裡寫明是集體即興創作,而我看的感覺是,這齣戲裡充滿了屏風及表坊作品的影子。像是一群人各自看了許多戲之後,興高采烈地把很多看起來很酷的點子集合起來,卻沒有進一步去思考說為何在這一段要這樣講故事,這樣的點子還能怎樣去玩、怎樣去深化議題。

比如男女主角的部分,應可拉出更多關於愛情的思考及兩人相處的細節,卻只是蜻蜓點水。
若不明白其為何所愛,自然無法感受其為何而傷、為何而痛,又為何能足以影響到排戲進度。

還有莫名出現的「聲音」。一開始與之對話的角色還有從陌生到接受的情緒轉折,後面與之對話的角色卻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聲音」的突然出現,問答間也沒能對劇情有更關鍵的影響,只是徒讓角色有解釋劇中人物關係及講心裡話的空間。

導演方面,既然已知場地對戲來說過大過空,就應該盡可能再把演出空間往觀眾挪,畫面及走位調度也略嫌鬆散、雜亂,容易讓觀眾看著看著就失去焦點,或是一直注意到舞台的空。

至於演員表現的部分,整體來說就是看不到每一個演員究竟做了多少演員功課,要不就是導演沒有太多時間跟演員磨戲,要不就是導演真的對演員太放心,相信他們最「自然」的演出會有最好的效果。

其中,陳毅承跟王奕倫算是裡面最亮眼的演員。陳挺能進入他所演出的每一個角色,而且咬字、音量都不成問題,但喜劇節奏卻一直抓不太到,還得仰賴跟他對戲的演員幫忙。王則是最放得開也感覺最自在的演員,可以說是整齣戲的喜感來源,但他的廣東腔真的很彆扭,講著講著還幾度成了台灣國語,偏偏劇情還安排在暗場時播放他前一段用廣東腔講的台詞,對我的耳朵無疑是種折磨。

陳郁緁放得很鬆,但鬆到沒有角色重點,只讓我留下對劇情毫無影響的「尿尿小童」印象。洪湧昇從頭到尾的咬字都有問題,演得最好的只有那一段醉酒戲碼還有結尾。劉冠宇的音量放不出來,角色雖有在現實與夢想間的掙扎,卻完全表現不出該有的心路歷程。

至於兩位女演員,張瑀姿太收,張毓倫則以沒有重點的放來掩飾緊張感,皆無法有加分作用。

綜觀以上,我覺得如果還能有再多一些時間、再多一些細緻的討論及深入的剖析,把各個環節再拉緊些,再用心去反覆檢視劇本中的各個手法和可能的議題發展,這齣戲會更好看,而不是只落於自己演自己爽、觀眾卻不明所以也笑不出來的窘態。

其它意見:整體演出空間可再往前拉,每一個演員的功課要再做足一些。寧可單純地把故事講好,不要太貪心地想玩卻玩不起來,對觀眾跟演員都是種負擔。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