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咬人貓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梅二一

2015/09/08 19:30

點閱率:324

11100

這是一個關於教育的「魔幻的寓言體」演出。故事裡不合格、無法被用愛改造成功的小孩子最後會變成一株株咬人貓植物。

演員兩人分飾多角,老人、教師、機器人、小孩、電玩女僕等。
由於是魔幻,所以就會有點忙。

場地是個咖啡廳多用途、空空的地下室,沒很多時間改造,所以表演起來總有些尷尬。一切從簡,但又要魔幻,這就產生出很大的美學問題要處理,因為從簡所以無法遮掩。

我個人感到最明顯的矛盾與困惑是,眾多小孩子的形象表現是用椅子表示(以絨毛布、塑膠管、紗網裝飾),但卻又有一個小孩是以一件童裝表示。而這些裝飾麗的椅子有時是盆栽植物,卻又有時變成可踩踏的階石。

劇場很麻煩,有一堆事要處理。但如果多花一些時間,去處理整體概念相容性問題,應該是非常值得的。

(我被一開場就出現戴斗笠老爺爺的時髦布鞋嚇到了)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梅二一

2015/09/08 15:00

點閱率:315

10.5000

場地是一個前面有著類似河堤般階梯,階梯之上有約略觀眾視線的平台,幾乎是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這兩者之間 (少數場景演員會走過觀眾席間走道,與平台之後更高的類陽台空間 )。

除了以大量環境音響來補足空間說明外,主要是由三個白色屏風的移動,來處理所有的空間場景轉換。演員五人飾演多重角色,偶而肢體也用來象徵場景,如山脈、飛機。

全劇強調無話語,內容則是描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喜樂憂苦,多線交錯下的平凡生命故事。

嗯~ 這個團的設定條件並不簡單,簡單空間,沒有對白,扣除少量的道具與音樂氛圍渲染,能用的可以說只有肢體與表情。因此與觀眾溝通的唯一也是最重要部分就是「畫面」,在這條件下每一刻都是「畫面」。如何將日常生活的動作轉化為有效的劇場畫面,需要不斷的精煉,否則日常將只是難以持續注目的過眼雲煙,不斷轉換的場景終將是徒勞。

演出場地:索引文創

梅二一

2015/09/07 14:30

點閱率:248

11000

這個貝克特作品並不是一個難懂的文本。編舞者(導演)嘗試將文字轉換成語言與肢體動作混合的表現形式,由同一人飾演現實與回憶中,穿梭往返在老年與青年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利用相同聲音與肢體動作的反覆出現,暗示錄音帶的重複播放,也象徵主角的糾結內在。

這是一個很具野心的挑戰,但卻是一堵難攀的高牆。

因為其中最大的困難正是肢體動作與語言並呈時,通常動作本身的意義就會顯得模糊難解。

我無法理解演出中一些動作的意義為何,跟語言的關係是甚麼。整場近乎充滿語言與動作,儘管演員(舞者)有極大的身體能量,但幾乎不曾停歇的身體(近半動作是強烈而急促),卻也讓他像一個漏水的壺,自下巴不停滴落著碩大的汗珠。

我覺得,或許是該重新面對肢體與語言各自的力量,讓它們在絕對必要之時才出現。語言能夠表達的就讓語言來做吧,身體可以表達的就讓語言休息吧。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