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舞蹈

邊緣人物計畫《業餘人生》

平均心等
11110.5
查看演出內容

李奧森

2015/09/11 20:00

點閱率:457

11111

編舞者林素蓮在前期企劃露出時就以模糊文字隱隱勾勒出素人表演者各自處於所屬領域的邊緣狀態,以身體形貌、運動方式、社會成就、性向與自我期待作為主要座標;對照小劇場表演界另一波以失敗者為名的素人之亂,《業餘人生》有相似的出發點,以失敗為名而舞。相較於小劇場界素人之亂的陰憂諷刺、反社會抵抗與悲傷論述,林素蓮的素人兵團構成了較為平穩、溫和質地的身體陣仗以及話語首腦,以此第二次與素人合作的作品而言,某種俱足台灣性格的軟爛、樂觀式抵抗觀點逐漸成形,並與舞蹈圈普遍的歐美命題與其龐大話語權結構做了一次性分裂。

舞台被觀眾佔據,而觀看席被推入牆壁深處,表演於底處發生,危岸觀眾目睹陰影處的塑膠苦役列車滿場,燈光設計游泳池水色晃動,暗示我們在觀看某個底部世界奇觀。七人兵團全員一致以紅色游泳短褲與白色運動上衣現身,列隊跑步,笨拙熱誠地暖身,口號、哨音、勁歌金曲、塑膠製玩具以及台港式偶像大排舞。表演者坦蕩蕩呈現台灣弱少年的運動感,規律但缺乏爆發力、熱情但毫無精準度,表演者以素人之姿登場,但編演者的命題讓沒有任何國防抵禦功能的校園軍事操課、流行文化隱隱穿越表演者的身體而過,《業餘人生》巧合地呈現後解嚴時期身體的規馴服從,即便精神軟爛,但身體絕對是集體權威意志的武器,即便素人稱沒有專業訓練,但仍舊徒手承接後獨裁時期的國家想像。身體是蒼白的、肌肉是鬆散的,意志則是社會主流想法的載器,任何單一身體難以存在於社會集體意識之外,國家與社會儀俗頻繁地對個體進行身體操練,即便主體昏昏欲睡。

人力列車仆街輸送滿嘴漢堡的大型表演者蠕蠕移動,人肉起士漢堡,弱弱相戰,弱弱霸凌,但很快地又被吸收進溫和的社會母體之內。球隊形勢隱隱出現,投擲者向抱有半截模特人像的敵方擲出攻擊物,模特人像後的表演者應聲倒入其他表演者保護臂膀,頻繁替換、昂揚接受攻擊,一方則是處於游移戰台上的失敗者,展演意志的頹然。《業餘人生》讓表演者們以群體為單位,快速流通於舞台,即便作為社會邊緣的參數,舞蹈者呈現廢業少年的時代精神,喃喃自語、回房吃漢堡,「弱抵抗」顯現了在國家意識虛張膨脹之處的存在之難。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李奧森

2015/09/10 14:30

點閱率:219

11110.5

《愛的故事》是關於小說家撰寫一個男人撰寫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後設故事,一邊是現實俗爛的普世愛情魔音放送,一邊是不斷地改寫不斷地提出新的意義詮釋不斷地破解出局。編舞者張雅為以一個簡短的橋段描繪出新文本劇作家 Jean-Luc Lagarce 離間消散角色功能的運筆暗流,那就是扮演小說家的角色不斷從地上收揀滿地的爛稿紙,而其他角色不斷地拿稿紙也就是文本橋段、內容、劇本碎屑向他大規模丟擲、傾瀉,關於悲傷,這是一個相當適切地以小說家為中心的悲劇畫面。編舞者以視覺畫面完整呈現了直面戲劇破除角色中心與完整角色建構的特色,編舞者面對混亂破碎的腳本與人物,但運用了角色身體互動與物件的意義賦與動作,提出詮釋,可以說是複象公場舞蹈新文本計畫中,導演觀相對強健的作品。

雖然觀眾多半會以較為寬容的角度看待編舞者處理戲劇場面,而且少數演員仍舊有著較重的戲劇系口條與過為刻意的情緒張力,不過《愛的故事》往往在情緒達到飽和高點前,優雅地停止精神動盪,也因此讓表演者不致脫軌,卻能保有其個人獨特質地。雖然角色在劇本設定中不斷變化與抵消,但觀眾仍然能在表演者身上得到關於角色詮釋的滿足。關於海底雕像的影像,雖然非影像設計實際拍攝或後製的畫面,但在情緒上順利地將現場情緒遷徙到更為廣博的層次,即便播放時間似乎還可以稍加裁奪,但存在性穩當而出色。

《愛的故事》原劇本對空間沒有提示與設定,但本作以白色大帷幕包圍原本既有黑色遮光布的華山果酒禮堂,表演者頻繁進出水箱、櫃子、錄影、觀眾席以及直到最後才揭示的封閉性花場,混亂而均衡地呈現角色紛雜、現實的空洞性,本作角色本來就是可以隨時器械投降的臨時俘虜,但編舞者讓所有的混亂最後仍舊處於小說家的腦內編制,可以說是藝穗節之中完成度極高的實驗性作品。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李奧森

2015/09/09 19:30

點閱率:304

11100

英國直面劇場編劇 Martin Crimps 的劇作《Attemps on Her Life》出版首頁記註布希亞所言:

「無人親臨事件風浪,但卻各執幻想。」
(No-one will have directly
experienced the actual force of such
happenings, but everyone will have received
an image of them.)

十七場關於安的敘述各自碎裂、拼貼、無疾而終,沒有角色原型的呼喊如同每次換場時,演員們用刻意混亂的方式表演混亂收場,用誇大的步伐延展短徑,劇作家設定的台詞呼喊本就剝離任何特定角色與時代,混亂起始,混亂以終,導演王珩確實運用演員堆疊話語能量,對觀眾進行無差別的非敘事噪音攻擊。

原作中安可以是資訊爆炸時代的存在者、母親、難民、汽車,而導演以電視訪談的錄影場景貫穿此作,並混用剪接或現場影像、默片概念、錄音等,運用不同手法展現十七個關於安的不明載體,導演手法確實是豐富的,然而部分設計與近年台灣中生代導演過於相似,令人感到可惜。表演者的舞台腔與表演方式略為誇張,滿場飽和的紅綠佈置也讓人迷惑,也因此,裂解後的崩世光景確實讓人僅僅感到過度飽和的無奈。

演出場地:The Lab Space 實演場(空場Polymer三樓展場)

李奧森

2015/09/08 14:30

點閱率:323

1110.50

若實地參觀戲曲學院才能體會該校學生所擅長的表演技術、練家子絕技與編劇概念,實在很難與藝穗節合作的場地作結合。以網路資料為參考,過去戲曲學院學生參與藝穗節的動機,多半期望將雜技、京劇等傳統表演與小劇場做結合,將其所學規模縮小比例,收入特殊場地。

《喜悲秀》也是類似走向的嘗試。表演者為民俗技藝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各有專精項目,普遍也呈現了雜技功力,面對觀眾的穩定度與台風。最後一組的表演者運用聲音特效進行流暢的混合雜技與喜劇的表演,相對純然配合類型音樂的結合,突出許多。雖然系所發表以分段呈現並不意外,但是若能在結構上多加突破,應能加強可看度。

今年進入過戲曲學院觀摩,其民俗特技、體操與雜技表演充滿可能性,大學部學生也不乏喜劇、編劇人才,若未來藝穗節能提供更為獨特的場域給特殊表演團隊,譬如:空中舞蹈教室或大型倉庫等,應該更有實戰可能。儘管藝穗節組織者與評論團隊仍以小劇場或舞蹈圈為主,但是仍舊期待外圍環流的殊異性能大肆刺激現有場景。

演出場地:雷克雅維克實驗室

李奧森

2015/09/04 19:30

點閱率:229

11110

偵探書屋、下北沢世代與Mangasick都是近幾年台北獨立書店風景中最具殊異特色的風景,並各自以獨特系譜運作,為台北文化圈定期輸血。三書店中後兩者較為頻繁地發生非常規型態活動,例如:日本獵奇畫家似顏繪或獨特性較高的設計展覽,此次偵探書屋首次舉辦非講座的活動,藝穗節成為異質空間的觀察窗口,瞭解未來發展動向,或共同鑽研可能。

藝穗節除了讓新興團隊發表作品挑戰現有表演圈與困難度高的空間以外,對於空間經營者而言,表演活動除了帶來戲劇人口流動或平面曝光以外,應該也期待某種文化迴向。

「冷案專門店」製作群與腳本罕見地都有偵探書屋經營者譚端的加入,也因此,該劇軸心十三號水門案極具地緣關係,這在劇末起了微妙的作用。該偵探劇運用起滿置推理小說、人骨標本、美國與台灣老物的空間,確實契合。「偵探們劇團」應是素人團體,一開始表演者們都使用僵硬的舞台腔,但當時間流動表演更為投入時,所有人又一起放棄了舞台腔。女主角也就是水門案苦主死者陳素卿(游阿莉飾)相當出色,質樸真誠地呈現五零年代女性的死志,難忘。導演劉純良切割書屋讓其成為屍體擺置處、偵探討論會、法院並讓演員不時進出空間,推動戲劇時序;觀眾在小屋裡不時轉動腦部觀看死亡細節。

狹小的空間讓偵探劇觀眾保持在極度專心而好奇的狀態,接近劇末時,工作人員突然指示觀眾與死者一起走往死前的最後途徑。突如其來的震撼,伴隨劇中死者走過真實命案前的路徑,如同報紙訪談中,譚端曾說有讀者曾經建議邀請法醫或犯罪者於偵探書屋進行刑案剖析,隨著陳素卿走入大稻埕街市的臨場感殘忍而出乎意料的真實。兩表演者在巷口繼續進行殉情拉鋸戰,兩人外包圍著神情嚴肅的觀眾圈,左方是顧著吃愛玉冰絕不回頭的冰客,來來往往則是某些吃驚或習以為常的路人,以及幾位被脖子套著繩子與其哀戚表情震懾住的老人。

即便是又小又新的團體,「偵探們劇團」鑽研出與空間合作的可能,而本命案的主軸省籍情結也呼應大稻埕的歷史重要性,偵探書屋距離天馬茶坊僅僅數百公尺,即便偵探書屋以歐美日書籍為主,但在此藝穗節中,提供推理小說迷觀察台灣偵探事件,不知運小石能否造大城,但此點值得紀念。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李奧森

2015/09/04 14:30

點閱率:331

1110.50

《渴求》為複象公場策展之一的作品,該劇團以「資源共享」和「實驗創作」作為今年度運作方針(抄寫中),並邀請四位編舞者包括此作之編舞者與表演者蘇品文在內,發表與特定劇本相對應的舞作。此策展選擇的劇本多半具有強烈批判性、暴力與實驗性,因此讓人期待。不過若是以藝穗節沒有包袱的傳統來講,是否可能提出更無法預期的策展模式,好比邀請編舞者針對凸版印刷機器、鎂光燃燒爆炸攝影燈、動物工廠等進行編舞,除了劇場文本、社會集體現象、全球性議題或情感,是否有可能尋找到更實驗的編舞依據?

編舞者蘇品文與合作表演者詹馥瑄展現了相當的表演成熟度。空場的空間非常挑戰,溫度過高無法散熱、音場空散、具有工廠結構但高度不足等,但也因此非常符合藝穗節挑展殘廢空間的精神。編舞者在空間處理上令人滿意,她選擇較為深長的半邊空間,並且拉開鐵門,讓門外鄰里或是遺失、遲到的觀眾(我)直接出現在舞台上。她並沒有覺得空場內部的雜物、舊傢具或招牌礙眼,反倒運用三張超長沙發,不斷變換陣列,因此空間顯得混亂而開闊,視覺上非常滿足。可惜,雖然舞台運用自由但是表演者的動線還是滿規矩的,並且使用較安全的方式移動進出不同區塊,這點似乎有點可惜。

不管是編舞方式或肢體表現《渴求》都顯現相當成熟度,然而或許那份成熟度影響到了突破的可能性。關於莎拉‧肯恩的劇本自有其困難與力道,而編舞家也在解構劇本後發展出兩表演者間的撕裂、攻擊、假性妥協、自我施暴與狡詐愛撫等,舞蹈動作有一定的發展程度與可看性。只是,兩女舞者如同一男一女兩舞者,基本款組合很容易讓導演或編舞家丟出許多太常見的互動與情感畫面,這樣 A 劇本或許也很難展現與其他與女性情感相關的劇本的歧異。

座談時,編舞者提到武術,如果真正強硬地發展她說的蛇形刁手,應該超強大的吧。

演出場地:The Lab Space 實演場(空場Polymer三樓展場)

李奧森

2015/09/04 20:00

點閱率:343

11110.5

潛力之作。

空場的結構非常挑戰,一進入《FAKE》,就得到兩種截然不同感覺的訊息。

一是工作人員非常親切地(年輕男性阿姨化)鼓勵我們到處走動、到處打卡。這很可怕。因為如果表演自由到這種境界觀眾應該會自我感應開始打卡、吃旁邊人的雞排或卡煙蒂。這有點像是前台意志的怪物無限放大到會走來走去直接與我們對話的感覺。

二是編舞家在四、五根白色工廠羅馬柱周邊安排了一圈圈的紅色椅子。

進到《FAKE》,我立刻感覺到這不是一個超刻意的毀滅之作,就是一個真的滿實驗的作品。

既然圓形巨柱的任何位置都自我了斷成為不完美的觀看位置,我相信,編舞家已經設定好開放的視覺結構與表演流動。兩名編舞者兼表演者的狀態很奇妙,很隨意。罕見的,她們沒有許多表演者身上那種歐美大師的影子,她們沒有背負人類歷史的包袱、全球化資本流動所製造的戰爭困境,她們沒有將任何當代藝術論述弄成一杯濃濃的藝術松茸藥酒給觀眾喝,然後給我們筆記回家思考一下女性議題、反安保條約與新自由主義都市地景。總之,她們沒有運用任何早已習以為常的模板論述,對「FAKE」這件事,提出非常個人的點對點攻擊。

編舞者運用空場的不同空間,進行包裹屍體、亂跳(真的滿鬆在亂跳的,有一度編舞家滑倒我直接笑出來,因為還滿過癮的吧)、打拳以及一整套從個人生活改造而成的意義符號,巧妙而精實,猛往穴道擊打的感覺。其中一個段落表演者莫名認真開始跳起非常東方味道的舞蹈,隨後螢幕播放阿喀朗的舞作,這一個瞬間不管編舞家意指虛空的是被過度消費的阿喀朗或是表演藝術界的大師膜拜熱潮,但是批判表演藝術圈本身,已是相當少見的舞蹈段落。

《FAKE》巧妙的運用了空間的不便性,甚至運用此點更加強化了作品本身的自由度與難以預料性。表演段落充滿突發感,令人感覺置身集體行為藝術現場,像是一群行為藝術家就同一主題在同一空間發表的自由狀態,身體意圖的轉換難以預期。此外,表演動作雖然缺乏爆發力或精準度,但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編舞家沒有大師陰影,沒有模仿,沒有複製可以很快達到情緒強度但過於常見的表演段落,沒有論述別人已經論述完的議題。《FAKE》的編舞家代表表演的原點,回到表演真實的狀態,並離開表演藝術界的密室。

演出場地:The Lab Space 實演場(空場Polymer三樓展場)

李奧森

2015/09/02 20:00

點閱率:338

11110

《剛好》的有趣在於配合台灣「俗浪潮」建立了一套很快可以上手的鋼管觀看原則。爽感很強、廢話很少、情緒很鬆,不管是類似里民活動中心的果酒禮堂舞台、讓觀眾邊喝雪碧邊吃零食一邊大力鼓掌、尾牙感很重的串場主持卡拉,以及流行天后的改編舞曲與螢光宅感男同志文化;《剛好》很快地在我腦海建立了有別於曼谷色情酒吧、黃蝶南天花車歌舞與牯嶺街小劇場的鋼管舞表演,翻身、旋轉技、肌肉平衡或是哥德風女王都有可看之處,不過其中一個段落表演者僅僅用完全無視觀眾存在的態度,倒轉不停迴旋在鋼管上,一轉再轉,轉了又轉,轉到某個時刻突然讓人感覺,在小禮堂聚眾圍觀一支鋼管的世界,真的很爽很超脫,儘管現場有著濃濃的成果發表展的氣氛,但反而隨性草率地動人。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