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雜生少年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莫兆忠

2015/09/06 14:30

點閱率:520

11110.5

好像不小心捲進男孩的被單裡,有體液、有毛、翻脫了頁的舊書、有個剛被淘汰的新款手機和一直更新的fb頁面,還有造過的夢的許多殘屑。你自然要想起網路上的種種社會事件、政治議題,但它卻同時是私房的,關於日常、個人的政治。

我國語不靈,而音響太大演員嚎叫過度,現場有百分之六十台詞我沒法聽清楚(補看劇本),但即使我聽到每一個字又如何?在這個大人都有「知識」的社會裡,聽到與聽懂,知道與面對是兩回事,聽不清的吼嚎,正正就是作為大人的反應包括我。如果聽到了,我又是否該用我們所謂的「理性」去分析他? 有種折衷的講法是我們要平靜溫柔地感受,可是平靜、溫柔正正應該被青春的躁動拒諸門外,有某種抵抗到底的必要。(或者又是一種偏見)

我到過台灣的一些小學,我們演戲給小孩看,他們笑了我們就安心,小孩的「無憂無慮」往往是大人對小孩的想像同時是大人對自己的欺瞞。學校牆上貼好多標語,例如「謝謝、對不起、請」的格言,什麼時候從校園貼到便利超商、咖啡店、捷運、社運與劇場? 那些「無憂無慮謝謝對不起請」如何壓抑著從學校大門跑出來的林靖雁們?而我們總是在刀鋒亮出之前依舊視而不見,繼續往牆上貼標語。

終於要講些表演,在林靖雁的身上看到近年在劇場中很少看到的表演的愉悅,不是帶笑來演戲,而是在身體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快感。他動作、情緒收放精彩,但其實內在能量一直維持於某個高度裡,稍為因此而犧牲掉的,正是他被情響帶得很有勁,但行動上無法引領我進入只有他看到的那些不同的場景、或者人物上。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莫兆忠

2015/09/05 20:00

點閱率:230

11110.5

一個小劇場裡的大製作,一個巡演的作品而言,單從它的佈景、裝置所花的功夫來看,其認真程度已令人咋舌。

劇場探討當前的社會議題,愈是靠近現實,愈是難以超越現實,而當創作者用力反映「弱勢」的同時,如何不把對立的一方刻板化,更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挑戰。例如患心臟病的長者,被房東逼遷一場,長者的描述是否必須有心臟病?房東的演繹是否必得為一個表現冷漠無情的女性?如果沒有這兩個元素,是否有妨礙內容的表述?這都是值得討論的。不過由於不管空間的佈局、內容的推進上都是從表面到內層的遞進的,於是前述的種種遊戲性、刻板化,在最後一場便成為基礎,得以消融。最後一場,由於只描寫「劏房」家庭的困境,沒有所謂「施壓者」在場,反而更能引起觀眾對整體社會結構的反思。投影出來的錄像,實際是演員躺在地面平面畫布,以俯視鏡頭現場拍攝的,雖然聽說是為台北場地而設的特別處理,然而,演員們在這種空間限制中,身體舉動的艱難,正正反映了其實際生活處境,一個簡單的移動,卻比一般人需要加倍的力氣。而最後妹妹以《西西佛斯的神話》一曲突破其因空間、經濟而限制的身體,在想像中尋求無法改變現狀的形勢下,獲得心理上僅有的快感,令演出的結尾悲欣交集,留下令人回味的、詩意尾巴。

的確,劇場的意義不只「反映」現實,也不會因為一個戲改變社會,但劇場可以喚起現實中被限制了的想像本能,只有相信想像,人們才有革新、改變現狀的動力。

演出場地:莎妹 自己的排練場

莫兆忠

2015/09/04 14:30

點閱率:237

11110

一個令人所有期待的策展概念,實驗的姿態也跟演出空間的質感相配合。

經過長長的走廊,遠處是兩個背光的人影,倉庫的電閘開著,外面是個荒涼的工業用地,以及一截沒頭沒尾的行車天橋。黑的女子穿著打扮正式,一直撫、按、拍打著只穿著內衣褲,一頭銀髮的白色女子。「拍打」也成了作品一直貫穿的動作,既是拍打肉身,也在拍打潛藏肉身內的另一個我,倉庫的後門打開了,釋出的內在與外在之間有時拉扯、有時重合,複調的個體、動作,意圖對應文本複調的聲音/台詞,只是兩位舞者的能量未夠旗鼓相當,於是對立、重疊的兩者便拉扯不出更大的張力。

短短半小時的實驗,或者不能奢求編舞對原文本的文學語言以舞蹈翻譯(也非策展的原意),現在看到的雖然只是個概念,但這概念的完整度已算很高。

演出場地:The Lab Space 實演場(空場Polymer三樓展場)

莫兆忠

2015/09/04 19:30

點閱率:304

1110.50

沿指引爬上空場頂樓,在重重高樓廣告牌包圍之下,木和布圍成純白色的露天小劇場,觀眾也坐在白色的坐席上,在一個刻意經營的純白世界裡,圍觀一個關於懷疑、妒忌、兇殺,也關於膚色、身份的名劇人物在獨白。

全裸上陣的奧塞羅,把他應該穿上的包裝和膚色都置放在一旁的柯德峰身上,同時又被這個後設在旁的「身份」所控制著,坦盪率直的身體與地上的白、四面布牆的白,反差強烈。

演出成功地將創作者對「奧塞羅」的詮釋賦予強烈的視覺風格,一開場就帶來驚艷、震攝的效果,如果這是個叫「奧塞羅」的裝置作品,它是成功的,已經自給自足了。但若作為一個演出,便讓人期待它在這四十分鐘裡,在意念上有更多東西讓表演去延伸、深化。

但這的確是這幾天讓我呼吸最舒暢的演出。

演出場地:空場Polymer四樓 - 室內或露臺區域

莫兆忠

2015/09/03 14:30

點閱率:750

1110.50

人總是孤獨的,最老的媽媽,有兩個女兒卻一個人活在記憶裡,最小的嬰兒,一個人來一個走。小夜子和達郎,各自孤獨地面對戀愛結晶的早逝,即使兩人花了七年時間在一起。

生活化的表演,或者用力地表演得像生活,對演員來說是很大挑戰,而且是中途沒離場的2個小時,尤其好幾次對話間的靜默拿捏準確,形成最大的張力,看到演員不光是演,也有對文本的細心研讀,很多情人間的細節也有用心經營,只是我坐得較後排,台上的生活化得來,台詞有時會聽不清楚。

社會經濟轉型,傳統性別角色翻轉,似乎是演出背後的社會文本,於是我會留意演員在演繹上選取的角度,而不光是演得好不好的問題。這個版本中,男性彷彿處於較主導的全知角度,他一開始就表現得很了解彼此分手的原因,只是女方不夠面對自己。於是當小夜子帶起娃娃頭憶訴流產之痛時,小夜子一直在台側,而達郎卻站在舞台最強勢位置,在中心聆聽告解,也作出他隱藏已久的回應,不知這是一種對劇本的詮釋還是表演上的技術需要?

其它意見:進場前忽然想到,納豆劇場的老氣氛應該可以為演出加分,可是進場後看到佈景後掛起三塊大黑布,一邊看一邊想如果沒有黑布,直接看到背後的紅磚,甚至一個雜物亂倒的後台,會不會對演出的生活感有多一點幫助?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

莫兆忠

2015/09/03 19:30

點閱率:224

110.500

以一隻可愛鱷魚的故事,曲線呈現認同的焦慮與自憐,到底是不情願、不小心就成為異類,還是堅持些什麼、保守著什麼而成為異類? 百分百的泡芙嗎? 或者我們不需要針對「為什麼是鱷魚」,「泡芙象徵什麼」,反正就是非大眾的,執著的一些事物,於是滿佈符號的憂鬱氣氛一直維持到底,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如物件偶、面具、現場音樂(+說故事)、現場投影、錄像、舞蹈等,點子很多都是零零碎碎的,可是除了鱷魚面具外,都是靈光一現沒有持續或發展。主角將鱷魚頭拿下又戴上一場應是最完整的劇場語彙的運用,於是成為唯一叫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這個演出的可愛之處是,沒有用討好的形式去演,幾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呈現,這也許正是一種藝穗精神。

其它意見:因為很靠近,剪刀令我有些懼怕,只是剪線,可選擇不尖頭的。

演出場地:URS329 稻舍

莫兆忠

2015/08/30 15:30

點閱率:238

1110.50

屍體化妝師情感世界的患得患失,反映出女性的職業、打扮、氣氛如何版主流社會所定型,姑母與女主角兩代人都嘗試邀請情人來看她們工作的場景,是女性對主流框架的挑戰,然而結局卻幾近宿命論。西西於80年代香港已寫出此作殊不簡單。浪人劇場的實驗在於從文學書寫到劇場語言的轉化與融合,同時力求保留原著的文字風格,雖然在粵語口語與照唸書面語之間有點尷尬,卻亦因此引起我要讀原著的慾望,有得有失。期待再看到劇團其他改編香港文學的作品。

其它意見:導演在物質與肢體語言上運用頗見心思,然而部份節情過於戲劇化的歇斯底里,與整體風格有點格格不入,手中皮箱墜地的響聲,比刻意翻倒化妝箱中的東西更直入人心。

演出場地:小藝埕思劇場

莫兆忠

2015/08/30 20:00

點閱率:250

11100

處處窒息與絕望。如果可以簡單地下個標籤,我會選擇用「後雨傘時期」的「傷痕劇」。不過編導看來有個不想將問題簡單化的初衷,幾個故事交錯敘述,公共事件(煙霞/霧霾、言論監控)、私人領域(家庭、愛情)、主體性的棄與守(藝術家的抉擇),跳躍性地從大環境回看日常生活的政治性。

霧霾從北京吹到香港、幸福感的自我催眠與馴化等政治隱喻,說明創作者毫不掩飾其政治取態,或許劇中情節不能完全地反映香港現況,卻反映了香港藝文創作者的後雨傘情境,寧直白也不要不明不白。

完場之前提到「離開是為了回來,除了是一首歌還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的確令我想起不少移居或暫留台灣的香港朋友,竟連香港舊居的傢俬都移民過來,然後每天定時透過網絡收聽香港的電台新聞,或者說他們並未離開記憾裡的香港,而是一個自覺已不再屬於他們的香港。一種矛盾又可以被理解的鄉愁。

其它意見:分場太多、間場太久,氣氛與情緒有不連貫感,結尾的錄像+旁白,以及高歌一曲也略嫌補白太多。

從封閉的個人世界中站出來,其實也要從劇場的幻覺中走出來,所有的抵抗、面對,都不可能在劇場中完滿,也切勿過份地感動其中。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