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Animate立體書劇場『小王子』~給大人的童話

平均心等
11110.5
查看演出內容

沈敏惠

2015/09/12 19:30

點閱率:268

1110.50

太多人喜愛並熟悉《小王子》這本讀物,也有太多人採用它轉換為各式樣的藝術呈現。Animate團隊運用自身的本業專長,所發展出真人與影像的敘事共演並非罕見,演員的solo唱作與分飾多角也可稱適份但無多優勢,最大亮點應該算是在影像技術和剪紙藝術的兩者細緻搭配。

依團隊成員所介紹,這部《小王子》另有劇場舞台版的同門作品,想像中會是更接近舞台戲劇,但也可能更遠離說故事的親近分享。演出空間無特殊照明或裝置,倒是充分利用三個牆面的空書架擺放相關圖片、雕塑、文件、手稿等有趣物件(供觀賞?),只是演出當中未見多加使用,可惜。

《小王子》,原本就是一個對成人訴說的故事,字句之間的智慧難以拆解只能體會,對於孩童觀眾而言,或許在語言的奧理之外,需要多一些表演技巧之外的專注互動,以及影像趣味之上的空間視野。

其它意見:褟褟米觀眾席是個好點子,舒適度高過座椅。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遠流別境書店

沈敏惠

2015/09/12 14:30

點閱率:202

11110

第七屆臺北藝穗節永真藝穗獎得主「鳥組人演劇團」,今年帶著年度新作《原來,真的有執事!?》再次走上藝穗舞台。開演之前,無論市場口碑或票房成績,都呈現一路正面上揚。眾多期許是否成為另一種壓力不得而之,但顯然,團隊面對觀眾的誠意是可被肯定的。

以日系少女漫畫系為演出創想,情節脈絡的風格型樣,敘事抒情的字眼語彙、人物造形與性情樣貌、故事構織的訴求取向,每一動靜,都幾乎打中標的;也許不夠精緻,也許還有失誤,但自有一種從容大方、自信開闊的姿態。

刻意不去搜尋表演者的背景資料,唱跳彈演都看出一定基礎,當然仍是年輕有待學習無疑,此刻若說對專業提升有所期待,倒寧可純粹看著青春之心熱情燃燒。

看戲的同時,想起前不久訪台的日本知名歌舞團,以及臺灣某資深扮裝綜藝團,相較之下,演出團隊的初淺青澀拮据從簡,自然拙態不免;而若是不世故不油滑不虛浮,能成為拙外之真,也算是一種難得吧。

謝幕的自創安可曲叫做《親愛的藝穗節》,呵呵,這種幽默,希望觀眾能領會,藝穗會喜愛~~~

演出場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沈敏惠

2015/09/09 15:30

點閱率:311

1110.50

有結構企圖的文本,善用空間既有質地,學院訓練痕跡的演技,「整齊和規矩」是看完演出的第一個反應。這麼一個「安份」的作品,放在藝穗節平台上被綜觀討論,不覺地會被導向一個學生獨立製作的觀看角度。

一踏進場內就耳聞清晰的孩童牙牙聲,眼見一女子側俯沙發上沉睡,無刻意遮光的下午場地自然室內外光線,一個尋常家居的日子,不像去看戲,像是日常午後隨意走入的鄰人生活圈。

一小時的演出,節奏算是緊湊,雖然就戲劇化的角度而言,仍有可以在情節舖陳及語言陳述上更精簡有力的空間。一對在八年前痛失愛子的夫妻,走不出陰影,逃不開罪責,在不斷重回現場的日日扮演中,找不著出口,甚而人生失序崩毀。

故事有讓人聯想起什麼電影或是那個劇作的對照,前因不曉後果的抽絲剝繭過程中,演員的表演如果能多一些推陳的層次,能量投射如果能多一點理性的掌控,應該會更接近原創在荒謬格局的完成度。

如果劇本再酌磨細修,演員再自然放鬆些,技術執行再緊密細膩點,這作品必然可待成為ㄧ部正規的劇場作品,而不僅只是校園版獨立製作而已。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沈敏惠

2015/09/09 19:00

點閱率:326

110.500

在遊艇上迎著涼風、隨拍夜景、頂著日光燈觀賞脫口秀及漫才型態的夜總「匯」節目。舒暢之餘,仍不免要認真問:類同型態活動,若置於台北東區小小夜店裡,同樣邊吃喝邊觀賞,輕鬆歡樂不減甚而更加凝聚同氣,那麼,場地,是否會成為『成敗』關鍵?

提出三點對於這個節目在遊艇上發生的關聯想法:

1.外在變因多(航渡狀況、環境干擾、夜景太美...),若非節目內容精彩緊湊,要專注觀賞、全心領受,確實不容易。

2.原本預期中,因為場地的空間特性,題材選取和表現方式,或許會順理成章搭配成為更大亮點,但這似乎並不在考量中,只是節目過程數度提到『在遊艇上表演的特別之處,就是觀眾無法半途離開...』之類似話語,未能就景入境,有些可惜。

3.最後,也是最重要想說的,觀眾付費觀賞節目,本應不是為河上夜景或夜渡之樂,演出內容才是所為何來的真正價值所在。站到人前臺上表演,亮幌幌也搖晃晃,真的不是張口說說就好,期待再加油練好,怎麼才是真正說得好。

演出場地:大稻埕遊艇

沈敏惠

2015/09/08 19:30

點閱率:293

11000

這部作品自行選擇歸類在「其他」,先撇開類別框架,任何演出,不論何型何款,都應該是「因為有意識的納入觀看者的存在,才得以成立」,是吧?80分鐘的演出過程裡,始終未解疑的一點,就是創作者/演出者有試圖貼近(心理層次而言)現場觀眾嗎?說的更明白一些,是究竟要與觀眾同行或是自享其樂?

三人小樂團精簡細膩,男女雙人歌手/演員清新悅人,一個足以在基本盤上架構出「他類」的耳目一新,可惜從頭到尾敗在一種不是隨性或隨興,而是一種「隨便」(抱歉這麼說)的狀態。

幾點假設的揣想:
演出空間本身具有的親密溫馨特質,若能善加運用成為彌除觀演界線的優勢,是否就能輕易跨越現場觀/演各自單邊排排坐、遙相望的僵化疏離?更遑論演出者始終進退失據、投射無方的尷尬。

無論是「讀故事」還是「說故事」,演出者對於手中的那個故事本,是否應有相當的熟悉程度與熟練過程,才可能避免讀說卡詞或是互動零亂的明顯輕忽?夾敘夾演的安排原本應出現的介面層次,在缺乏節律、黯淡交錯之下,景或境的切換流於空洞。

場地設備具有極限,但藝穗節不正是開發和挑戰的機會平台嗎?如果,能夠多用些心力在燈光照明的趣意,多花些時間在地面貼圖和道具物件的安排,多思量牆面上關鍵紀事年表的適切觀看位置,以上種種如果若能如是,為作品加分甚至翻轉缺漏,都是有可能的。

相信並非無法自覺,是遺憾覺而不決。真是如此,那也就只好這樣了吧。

演出場地:雷克雅維克實驗室

沈敏惠

2015/09/06 19:30

點閱率:370

11110

75分鐘的節目過程裡,幾乎沒有意識這是一個「表演」。

入場開始,就有個人躺在一只破損但能容身的紙箱裡,做著少許不特別引人注目的什麼事;一種相安無事地不礙眼不礙事,一種理所當然的和平共存,一種劇場不常見的零技巧卻意外的真實純粹。

「表演者」是個將屆滿20歲的男生,身穿高中制服「降齡扮演」劇中角色。各式喧囂但又令人麻木的話題,教育體制到社會運動,虛擬網路到人間角落,在觀眾席以外的空間遊走說著,跟自己說,向識或不識的人說。語言身體上,思緒眼神裡,反動反抗的有目標對象,或是無由無奈的幼稚盲目,輕拋的無所不反,終局的無處可返,驚醒每一個經歷過成年疼痛的相似靈魂。

「寂寞」是個太熟爛的的創作題材,但在催情(緒、感、懷)的現場視聽環境裡,能夠讓觀者因為心酸(痛、疼、虛)而能夠靜默到無法不向自我的孤寂投降,一份難得將「寂寞」訴說的如此不矯情做作,如此理直氣壯的生命告白。

從第一句清晰可聞的角色台詞:「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到劇終的一句:「我放了一個屁,幹,沒體力了。」這不是一齣戲,而是一種戲劇殼形之外的真實回歸。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