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最可貴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當下的、直接的溝通,《自我復刻計畫_他HE_》以成長中的孩子的視角,嚐試與成人世界溝通,但可惜的是,創作者在自己和觀眾之間築起了一道牆,不是第四面牆那種牆,而是作者有意識、或無意間選擇了一種混亂、零碎、打破邏輯的表現形式,讓人難以理解,削弱了觀眾的共鳴。
文本由作者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零碎記憶拼湊而成,兩名演員一男一女,穿著學生制服,看似是彼此互補的同一角色,又像是同病相憐的兩個人,活在社會規範的箝制之下,被僵化的教育體制所禁錮,必須符合大人們的種種期待,成長過程滿是艱辛、痛苦,忍無可忍之下,對他們眼中歪斜的社會發出怒吼和控訴。
台詞皆是破碎、斷裂、似詩非詩、非一般語言邏輯的文字,彷彿是將不同人物、不同時空下的意念,剪貼、拼湊而成。我相信這不是創作者無法像一般人一樣好好說話,而是刻意選擇的語言風格。想控訴這個社會,也不想以社會所教導的有秩序、有邏輯、有系統的敘述方式來呈現。或許在這層意義上,本劇的表現形式也切合了它的主題。
然而,這帶給觀眾的感覺卻是,作者心中有好多話想控訴,卻一句話也說不清楚,想怒吼,但全都化為驟雨狂風,一陣囫圇而過。只知道台上演員很憤怒很爆炸,不斷重複堆疊著「你們說對的事,真的是對的嗎!?」「這不就是你要我做的嗎!?」之類控訴的台詞,但他們為何憤怒?並無具體事件的描述,也並無交待前後脈絡,讓人不禁疑惑,你們到底在氣什麼?兩個演員雖然不斷說著一樣的台詞,但彼此的丟接、關係十分薄弱,比較像是同時在台上各演各的獨角戲。
大人以「為了你好」的名義管教小孩,有時候的確傷人。就算小孩已經七老八十了,大人也一定還會把他當小孩,每天找新話題教訓他,或許這就是大人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這樣想,也許會好過一點吧?)藉由創作抒發成長的心情,很健康,很值得鼓勵,創作絕對是療癒傷痛的一種途逕。但除了作者本身得以發洩之外,作品還能帶給觀眾什麼觸動?觀眾不一定要看得懂,但至少會被挑起某些情緒、會有共鳴,否則淪為作者的自言自語,那就很可惜了。
其它意見:演出到了一半開始下起大雨,團隊卻沒有任何雨天備案?觀眾就在大雨中看戲,演員在雨中演戲,效果大打折扣。日後戶外演出應該把天氣因素考量在內。
演出場地: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山城劇場/山城排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