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相當簡單的概念,發想於許久不見的爸爸回家後,媽媽與姊妹全家共聚晚餐所發生的事。而整個演出結構卻是想像,在晚餐中如果其中一人願意主動溝通,所產生不同結果的平行時空。
整個空間只有一張桌子四張椅子,讓演出著重在表演上。從全冷漠版到妹妹、媽媽、姐姐,最後是爸爸的主動修補關係,每一段都只有8分鐘,構成了主要的40分鐘,時間相當精準,導演要呈現的關係也非常細微,一個非常小的動作、眼神,就改變了後面許多不同的結果。而且利用缺腳的桌腳來暗示家中總是缺了一個人,導致桌子在前40分鐘四人吃飯時,總是晃來晃去,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部分,本來還在想「為什麼桌子不處理?」,直到爸爸把拿在手上的報紙,墊在那個老是晃動的桌腳時才恍然大悟。
導演部分可圈可點,唯每次爸爸剛回家拿著手提袋關了門,接著要轉場至吃飯的畫面時,爸爸為了把手提袋拿出場外換拿報紙。這一個轉折每次都會打破幻覺,由於連續五次,所以使得我一直在想,報紙其實可以藏在手提包裡面,然後轉場時,手提包直接放在場內的角落。還有開演時媽媽在樓上曬衣服,雖然畫面很好,但是為時15分鐘,演員有點尷尬,我也覺得有點多餘,也許可以縮短為3分鐘。
演員部分整體還可以,不過因為是劇情重複,有些地方不是導演針對的轉換時,演員會下意識地以原來的狀態演出,以致於有些地方的轉折怪怪的,而這個奇怪就在於與上下時空不連。至於爸爸與媽媽需扮老,所以稍微稚嫩了一些,媽媽的角色比較開朗所以不明顯,但爸爸這個角色比較難揣摩,除了年齡上的歷練之外,因為與孩子的陌生,卻想讓他們當自己是「爸爸」,甚至可能動用暴力的情感,還需要花時間試試。當一個男人只能使用「爸爸」的標籤來執行對小孩的行為時,往往會下意識地使用暴力而不自知,目前的爸爸可能原生家中比較幸福,看起來還是很和善,因而與劇中角色不太能銜接。
雖然寫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整體來說我是很喜歡這個演出,輕巧卻很深刻,讓我想起過去我與自己父親的那種張力,長大之後才能體會父親的感受。
其它意見:票面上是1930演出,卻變成1930入場1945才演出,這實在是很奇怪,臉書粉絲頁是有提到,但我並不是粉絲,因此趕過去還要等很久才開演。如果是因為怕遲到觀眾,應該在票面或宣傳就提及遲到觀眾不可進場,因為就算在粉絲頁說演後開演,那還是可能有粉絲頁觀眾因為覺得1945開演而放鬆,甚至遲到。雖然1930時觀眾不多(顯然都是粉絲或親友),但目前這樣的設定,有點不尊重非粉絲頁的觀眾。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