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自我診斷 Ver.1995

平均心等
11000
查看演出內容

高俊耀

2015/08/29 19:30

點閱率:390

11000

這個戲如果真的要批評,可以從開演的第一分鐘說到最後一分鐘,但這樣做,又說明了甚麼?有意思的事情在於最後她們說了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如果知道即將誕生的小孩有七成是唐氏症,那還要不要生下來?

作為某種失敗者寓言,她們的決定和面對是清楚的。演吧,面對那可能慘不忍睹的結果,以及,期待也許不那麼糟的三成意外。

從這裡反觀她們可能怎麼看藝穗的參與,作為某種試煉場,某種成長的儀式,她們要交代的不是來看戲的觀眾,而是自己。而看戲的我們,在看的當刻轉為見證者的身份,見證如斯種種,又怎麼好意思再指三道四呢。那後續有意思的問題是,這場參與對於她們來說,只是一段美麗的青春記憶,甘苦同味,還是清楚認知到問題所在,日後有所沉澱和累積。當然,那是後話。

p.s.也許這已經是目前工作的某種現象,割裂而分心的狀態。但覺得還是應該提出來討論。當演出正在進行中,不確定是製作團隊還是演出團隊的後台技術人員,在觀眾視線所及之下,無所事事時就是滑手機。這讓我想起某次在牯嶺街小劇場二樓看演出,無意間往身後的後台一看,發現數位沒有執行技術的後台人員正埋頭滑手機,而前方舞台演員正七情上面地喜怒哀樂,如此弔詭的發生自然形成了荒謬的對話。這不禁讓我在想,做劇場的我們,不管台前幕後,我們對於「專業」的想像為何?

演出場地:享巷 Rhythm Alley

葉助偉

2015/08/29 14:30

點閱率:319

11000

就是啊,雖然不知道背後的真相為何,但這大概是我此生看過的第五齣以「創作團隊的崩解與重生」為主軸的戲了,所以很難不萌生自己又莫名其妙當了「友情見證人」的百般無奈啊。

整個表演大致拆成兩個部分:其一為幾個高中時代的好友們,因為藝穗節排練的狀況鬼打牆,延燒出彼此的不信任進而爆發友誼的危機;其二為演員穿插講述的一個關於小琪與小志的愛情故事。單就執行面來看,這群20歲左右的女孩們(如果她們出生於1995年所言為真)的表現其實是偶有亮點的,諸如將享巷的裝潢格局加以因地制宜劃分成三區,讓被關在兩側櫥窗內的觀眾有了私密/公共的兩種時空感受,也很輕巧地適應了表演空間腹地不足的狀況;此外,在發展文本過程中,因為「標籤/分類」的命題,顯露出該世代對社會面貌的觀察,雖略顯浮面,亦尚誠懇。

然而,光是靠「我們有在反省」並沒有辦法逆轉故事結構薄弱所造成的無力感,生澀的表演雖有素人的可愛,仍滿佈坑坑巴巴的破綻。最重要的是,即便「自我診斷」在節目單上被凹成創作焦慮的一環,但觀眾何苦被拉來看你們吵架呢?到頭來,尚不如場上那隻一直存在,但事實上從未到場的「朋友」,那樣幽默的看著。

演出場地:享巷 Rhythm Alley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