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綿形狀的節目單、貼著染血衛生棉的指示牌,以及舞台上滿載已被丟棄的衛生棉菜籃車。曾經有那麼一剎那,我彷彿嗅到了那股腥臭鐵銹味。
於是我開始期待戲的開場,期待著戲也能像這視覺衝擊般令我印象深刻,但我的期望很快就落空了。
飾演小綠的徐筱鈞,顯然跟角色間的距離還很遠,姿態、唸詞,連輾轉難眠的過程都只見其皮相,不見靈肉,遑論能說服觀眾,儘管再用力擠出情緒也進不到我的心裡。
飾演阿茹的曾馨予顯然較有想法,也或許是佔了身為編劇之利,較能悠遊於角色中,不急不徐地把每個動作做確實、每句台詞講好,但對戲時卻也無法幫到對手多少忙。
劇本引用了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將月經來潮這項「女性專利」進一步與女性自身的身份認同作連結,輔以對自己身體的思考和關於現世「女性美」的反思。
就概念而言,雖算不上有創意,但也算是有呼應近年來的女性意識論述,如之前的「解放乳頭運動」。
可惜的是,小綠一角因為多了跟自己父母之間的愛與恨,無法如阿茹一般專注在對於自身的思考。
一開始蒐集味道的部份頗有亮點,也展現她對於找到「那一顆精子」的執著,但到了最後,重點還是回到了母女關係上,「父親」從沒機會出現,也就此不再重要,至於一開始的執著,也在跟母親「和解」之後旋即煙消雲散。
精子跟卵子,都是在生理上構成自己的一部份,進而或許能談到遺傳及宿命論,或是再多描繪一些親情段落,但編劇只侷限在狹義的女性自我認同這一塊,把男性完全抹除,小綠最後的和解也因此不像終於願意正視自我的阿茹那樣觸動人心。
情節上的安排有頗多突兀轉折,有種編劇只想快點讓兩位主角認識彼此的感覺,沒考慮到在某些地方還需要再多些蘊釀或鋪陳。
另外,除了外表美貌與否以及經痛體驗之外,情慾也是探索身體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這齣戲雖然在視覺呈現頗為大膽,文字上仍見保守。對於「自我」,應能有更深入更完整的體悟。
其它意見:換景可再流暢,勿讓觀眾空等,還隱約能看到撿場人的慌亂模樣。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