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舞蹈

傘散.序聚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黃蘭貴

2015/09/03 18:00

點閱率:273

1110.50

或許是因為節目名稱及現場可見的多把黃雨傘裝置,從一開始看演出,就試著往雨傘革命方向來解讀所接收到的肢體訊息。

於是在開場時似乎看到了在已清空的金鐘街道,兩個年青人各自沿著路邊的路障(演出場地的鐵絲網牆面)及已空無一物的連儂牆(吧台),留連憶往。前半段舞蹈的肢體出現許多感覺重複且制式、拘謹動作,甚至一方不斷阻擋另一方前進。巧妙運用場地原先的金屬平台(舞台),立起成了堅不可摧的鐵牆(鐵幕?),呈現了激烈衝撞、奮力攀爬卻仍無法越界的情境。後半段舞蹈則是運用了黃雨傘。不斷打開雨傘,抛出、落地,讓我聯想到的是革命遍地開花、落地生根的意像。手持黃雨傘舞動的肢體也明顯比前半段開展、流動、輕盈。

離開現場才覺得這是個倒敘的故事,先呈現雨傘革命後狀態,再帶我們回到黃雨傘滿街的情境。透過肢體傳達出即使仍在相同的天空下,手上少了把黃雨傘,這個城市的人有些心情與行為就是不一樣了。

演出場地:Commander D.

貧窮男

2015/09/03 18:00

點閱率:226

11110

相較於藝穗節學生類的舞蹈作品,這個作品相對地成熟與完整,但也意味著在動作與觀念上趨於制式,受限於現代舞的技巧。

因為是香港團隊,又以「傘」命名,同時也是第二段舞最重要的物件,很難不讓人往佔中事件去聯想,以致於於第一段舞一開始,一男一女兩個舞者遊走凝視於這間SM BAR的空間中,那種尋找、撲空的意向,都會往佔中事件去做聯想,但才過一會兒又會發現好像是多慮了,怎麼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所有的動作都有所指涉的企圖。

在「Commander D」的空間運用中,有著香港人的聰慧,整個吧台前方全都是表演區,原本的舞台區拉上黑幕,等黑幕拉開時,原本的舞台被掀起,成為一面黑色高牆,原本SM的吊具,變成了搖擺的單槓,簡單的就地取材,立刻改變原場地的風貌,也與佔中事件彷彿有了連結。

不過若一個作品刻意地圍繞在單一事件,直白的大做文章,反而顯得俗不可耐,這樣不著痕跡卻逐漸累積力道,似有若無卻也讓人乾著急,到底與雨傘革命有何相干?

盼著盼著第二段有很多雨傘出來了,和梅卓燕的雨傘舞很不一樣,但雨傘這物件用在舞蹈裡總是很有看頭,「Singing In The Rain」、傑克德米「秋水伊人」,或是白素貞與許仙等等,偏偏這個作品中用了許多壞掉的傘,又有了一個想像的畫面,這是被暴力鎮壓弄壞的嗎?如同被操控傀儡的動作,又補上一槍。

其實整個作品是是輕重緩徐的好看。但一直疑神疑鬼對佔中指涉的猜想,左思右推,搞得整個心神不寧,是受舞名的影響嗎?若改成「港都夜雨」會好一點嗎?

演出場地:Commander D.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