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離神記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吳思鋒

2015/09/13 14:30

點閱率:398

1110.50

離神如失魂,家庭、西方醫學與民間信仰,在阿滿一家人身上,是割裂的傷,阿滿從九太子附體退下,受診斷為精神病,她必須服藥,也因而離神。

「我們要怎麼相信聽不見的聲音?」此句宛若全劇中心,演出選址微遠虎山,一來切合文本題旨,二來為還嫌稚嫩的演員群以及口語化的文本找到不必遮掩以及增色語感的場景,不過「聽不見的聲音」如此饒富流動感的關鍵詞,卻在情節走到一半時便趨滯緩,往後不見更多驚喜,過程亦未撿起更不惹人注意的的細節,結局因而來得太晚。停留在親情的真,相對錯過庶民日常與西方文明,神明信仰與精神醫學的探索及辯證。

我想,這時局是需要這樣的本,常民生活,廟宇香火、庶民信仰,在城市邊陲說島嶼邊緣,在不正常的日常演日常的不正常。可是創作一向殘酷,感動留在情裡,留在原初都好,可不能盡倒入戲裡,容易溢滿。

演出場地:微遠虎山

緣綺

2015/09/12 14:30

點閱率:263

11111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文本,雖然不是很完美,但很陳述事實,沒有花俏包裝。描述一位名為阿滿的女子,某天突然被九太子爺欽點為乩身(代言人)的故事。編劇說內容中有百分之五、六十為自身的故事。

這次是從微遠虎山那座曾經是廟宇的建築物外面開始,一對母子買完了菜要返家,母親想走陰暗的小路,兒子卻害怕不肯,兩人便爭執了起來,然後,場景轉換成某間香火旺盛的宮廟,一開始信徒都很虔誠,直到有天來了幾位願望沒被實現的信徒指控身為乩身的女子詐騙。在外面的這段演出開啟了故事的序幕,但因在外面,觀眾多且空間大,演員聲音會散掉,所以這段演出的某些地方是聽不清楚的,尤其是在母子對話的部分。

然後,演員換好裝後進入建築物內,將剛才在外面的部分做細部的延伸,例如:阿滿如何答應當代言人;兒子擔心母親,也相信母親,故順從她的代言人身份,但內心深處真的相信?;信眾從虔誠到爆發不信任等,這中間四位演員都會做不同身分的轉換,但因演技、表達不夠,某些轉換後的角色細節沒有呈現出來,導致看起來演員都在演同一人,會讓觀眾分不清演員甲或乙,現在演的是A、B或C的哪個角色?

劇中演員大部份都講台語,有些字詞大概較難翻成台語會直接講國語,而在醫院的部分面對護士、醫生都是直接講國語,其實現在真的有蠻多人不會講台語,去醫院時,除非是老醫師或是本身會講台語,不然大部分人還是國語居多,台詞語調部分個人覺得蠻貼近真實生活。不過演員似乎對台詞不太熟悉,多次出現卡詞的狀況。

隨著故事進行,演員有發了小道具給觀眾,一次是籤,一次是問事用的紙條,原本以為這是為了讓觀眾更融入劇中並與劇中演員互動用的,但只是發給大家而已並沒有多做延伸,大家都還是旁觀者,這對宗教信仰不是佛道教的人來說,大概會不明白其意,著實可惜。害我好期待演員利用道具與觀眾做些互動,例如:抽了籤要解籤;拿了問事單就隨便抽兩題來假裝問事,會挺有趣的。

台灣這個國土大概是全世界宗教信仰最多元的國家了,最大宗的就是佛道教跟基督,我對各類宗教都有些許接觸,會念一般大悲咒等經文、持香拜佛甚至跟進香團、也讀些許聖經會簡單禱文,因為這些看不見的信仰,會讓人心靈平靜,我也相信神是有的,但因此著迷到像瘋了一般的人也是有的,而演出一度因為劇情重複、冗長而覺得悶,這故事若別一直如此繁複的重複段落來強調,反而是深入討論信仰、家庭、是有神?還是神經病?應該會更好看。別只是陳述事實,這是舞台劇,要好看就要加些更人性、掙扎的東西,只是一直重複、放大想要講的事,容易讓人昏沉,失去專注力。

其實,我很掙扎要給幾個心,給四點五?覺得這個文本值得被討論,給五顆?覺得很多細節還有演員口條部分等等都需要加強、修正,若能深入去挖掘、去討論那背後的成因,會很有趣,但這戲只是說出了他看到的,好像在暗示人生如戲般,但這樣對觀眾著實不痛不癢,可惜了這有趣的題材。

演出場地:微遠虎山

穆芹

2015/09/12 14:30

點閱率:196

110.500

表演開始於劇場外的空間,好像有幻聽的兒子,不願隨著媽媽進到廟裡、仙姑的出現、一個個各有苦衷,對仙姑有所求的信徒、無法得償所願前來拆館的信徒,然後觀眾被帶領進入到劇場空間 ─ 一個實際曾經是廟宇的場所 ─進入到一家人的故事,母親因為特殊的體質,可以做為太子爺的通道,成為乩童幫助其他人,但是在家庭和宗教信仰之間無法兼顧,開始和丈夫與兒子發生衝突,外加信徒們不斷上門質疑身為乩童的母親一點都不靈驗,母親越來越偏離現實,最後被父親送入精神病院中...。

在題材上是一個有趣的選擇,在中場後,我覺得陷入了要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可能,或是科學現實解釋,但是在家庭糾紛、信徒鬧場、母親起乩等幾番輪播上演,失去了節奏感,顯得累贅,能夠明白創作者想要呈現所有的面向難以放下,但是能夠去蕪存菁的作品才能引人入勝,在製作的品質上也有稍微的良莠不齊:能夠注意到父親褲子短半截的台灣傳統男性特殊穿著特色,但為什麼選擇讓醫院工作人員穿著黑衣黑袍?有特別製作的背景音樂讓心境和轉場顯得細緻,但入院後的起乩時鑼鼓點反而突兀、不同型態的仙姑一起起乩時有詩意的顯現,但也會希望在動作的編排上可以有更多超越寫實的美感呈現...。在一抓一放之間的分寸,造就劇組手法上是否純熟,不過有好的開頭,總是有值得期待的空間。

演出場地:微遠虎山

李松霖

2015/09/12 14:30

點閱率:199

1110.50

在微遠虎山這座廟裡,演出一齣以道教乩童信仰為題材的戲,再適合不過。《離神記》,很直白的翻,應該就是「一個離開神明的故事」吧——一位母親深信自己「帶天命」,聽得到三太子對她說話,同時也為了她的家庭安樂,而成為乩童。丈夫和兒子都反對,又有信眾指控她詐騙,但她始終相信自己是在做善事助人。父子倆認為母親走火入魔,將她送入精神病院。執迷的母親,在兒子感召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終於放棄當乩童。然而,她對三太子的信仰,始終不曾消失,只是選擇把信仰放在心裡。

在「科學V.S.宗教」的論題之下,所要講述的,其實是親情和家人之間的愛,母親最初決定當乩童、最終放棄當乩童,都是為了家人。在帶有靈異氛圍的情節底下,流著一股暖暖的愛。宗教與科學之間,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原本就不是黑白分明的是非題。對於劇中角色的宗教信仰,作者並未賦予他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以較寬容的視角,如實呈現不同角色價值選擇,留待觀眾自己思考。

戲首先在廟外的廣場發生,如同一段「楔子」,演員進行道教儀式,觀眾如同儀式的參與者,隨著演員由廟外移動到廟內,緩緩被帶領到戲劇情境中,構想很好,但稍嫌冗長,可再精簡。演出中,明顯看得出排練不足,台詞幾乎都是台語,但聽得出來某些演員台語並「不輪轉」,台詞也沒有消化完全,頻頻卡詞;接話之間有許多意義不明的空拍、停頓,拖慢節奏,令人疑惑是否導演沒有處理?許多場面走位混亂、焦點不清,演員不斷在台上走動,但動機不明。也許是因為藝穗節的機動性和臨時性,無法讓團隊有足夠時間熟悉場地,但這問題應該是可以事先考慮到而設法避免的。

劇本戮力描寫深信三太子的母親、與反對她當乩童的丈夫兒子之間的衝突,但只是由弱到強地表現了衝突的「程度」,至於衝突背後的「原因」,並沒有挖掘的更深。雖然點出了母親如此深信三太子,是受上一代的影響(小時候媽媽告訴她「害怕時就請三太子保護你」),但母親一再提到自己是為了這個家才當乩童,然而這個家究竟面臨了什麼問題?她和丈夫、兒子之間有什麼狀況,導致她面臨了什麼樣的恐懼,而必須強烈依賴太子爺的指引?這些問題並未處理,是美中不足之處。

演出場地:微遠虎山

王詩琪

2015/08/30 19:30

點閱率:314

110.500

這齣戲以探討「信仰」為主線,實則處理女性在家庭中的處境,阿滿作為太子爺的乩童、一位妻子、一位母親,在不同中角色需要扮演、承擔的職責相衝突,出發點十分引人入勝。劇情重複「信徒不信來拆壇、因細故與丈夫起爭執、兒子不滿父母吵架、阿滿感覺不被認同」的循環,到最後,阿滿不斷起乩,已經分不清是真的神靈附身,還是成了逃避問題的手段,終究被送進醫院治療。

神是否靈驗牽扯到人許了什麼願望,阿滿的台詞不斷重複「我都是為了這個家啊」、「為什麼你不相信我」,在醫療、信仰,可視(可治)、不可視(不用治),不是靈不靈,而是信不信的問題,為了家成乩,也為了家吃藥治療。

有趣的是,唯有醫院(或療養院)中的對話是國語,其餘部分為台語,語言切換的分別是什麼?若獨斷解讀成民智的差距,似乎太一廂情願了,畢竟除了給藥和要人冷靜之外,劇裡的醫護人員並沒有別的作為。

何謂正常?為何信仰?為何治療與定義病理的,帶出許多值得繼續思考的問題,甚至大有靈異心理劇的可能性,可惜的是,獨具風格的寶藏巖邊境52 號場地並沒有加分效果,鏡框式的觀演空間安排讓走位調度單調, 場景轉換一直亮暗也造成了干擾,台詞、情節的重複拖沓了故事的推展,物件的使用與服裝遊走在寫實與寫意間,讓人抓不準頭緒,雖然導演有解釋小隔間裡面淋濕雨衣的意圖,但更希望在演出中就被情節與角色自然牽引,而非散戲後的追加講解。

神明抓乩與疾病治療都有其蠻橫殘虐的部分,理性作為迷性的參照,或許也只是另一種迷性。最後,單純想分享一下最近讀的書《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蔡佩如著),裡面有許多女童乩的訪問,關於她們的家庭、她們的人生。

演出場地: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邊境52號2樓

王妍方

2015/08/29 19:30

點閱率:374

11000

演出自觀眾入場便已開始。

一名演員坐在一樓的樓梯口旁擲著骰子,到了演出時,四名演員二男二女皆身著白衣玩起了十八骰(台語音近『豆』)仔【註1】。劇情往後推延,一對母子提著菜籃對話,在回家的路上,母親阿滿疑似看到了一群(無形)人在路上出現,導引出兒子面對母親先前產生異變時,所經歷不愉快的回憶。

有幾幕戲講述仙姑身為神明乩身,指引信徒解決困境的辦法,但大部份的信徒仍舊在苦海中浮沉,對於仙姑所帶來的神明指示覺得無效而產生異議,在神壇前發生爭端,破碎的劇情編排接軌令人摸不清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在混亂當中,主線導向阿滿接受仙姑轉達太子爺的指令,太子爺稱阿滿本身帶天命,必須為太子爺服務,當起乩身方能使家運發達,全家因為太子爺指示設定神壇,不斷協助太子爺辦事造成家庭秩序混亂,最後阿滿因出現暴力行為而被丈夫強制送醫就診。

《離神記》劇名取得巧妙,就民俗觀點來說,其一來自於乩身為神明附身,本身元神需暫時退離或走避,避免影響神明降靈,導致元神受損,其二就科學立場而言,精神解離所產生的多重人格確實是心理疾病偶見的一種狀態,編劇選擇了以阿滿小時候的記憶來埋藏屬於太子爺人格的起因,但其中所隱藏的問題點也相對的被凸顯出來,對於神鬼宗教信仰的判定,是否亦有異於其他的不同解答?

本劇採用台語文寫作,演員對白有90%皆為台語發音,但在交談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劇中人的對話方式,仍舊是以國語的架構為主,缺少台語爽利的語感。筆者在聽著演員的對話時,考量這些對白的內容是否合乎一般生活使用對話時的口語方式,發音正確度尚不在此論(台語在不同地區腔調不同),但許多硬用國語字彙轉化為台語發音的方式,不若直接國台語混搭,或略帶一些台灣國語還較能提升對白的流暢度,否則只會彰顯演員在台話對話上的不熟稔,適得其反。

開演後三十分鐘,本劇演出重心才逐漸明朗,演員在角色切換上沒有明顯的提示,每個人都可能在下一幕換化為不同的角色,道具部份倒是可以化繁為簡,大多可利用象徵性的物品代表,如神明金身、生米等未必需要有實體存在,桌子建議可以僅留一張,讓觀眾能集中焦點在演員身上。

本劇較為特別的點在於精神療養院的醫生為了與身上白衣做出區分,改穿一襲黑袍,手上戴著黑色手套,在醫師對於阿滿不斷施打鎮定劑,企圖否認阿滿眼中所見的太子爺神尊時,是否也在精神層面反喻,這一切對於主角們來說,只是一場黑色幽默?

太多的問號在本次演出中產生,卻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解答,殘存的是發生過的事件,以及為數眾多的未完成習題。

【註1】十八骰仔是一種賭博遊戲,參與者有莊家一人及閒家數人。開玩前閒家先各自下注於自己面前,完成後由莊家先擲骰子,再依序由各閒家逐一擲骰子,均以所得點數大小與莊家分勝負。
計點方式係先扣除兩顆正面相同的骰子,其餘兩顆點數合計即為其所得點數。若有兩組骰子正面相同,則以點數較大者之合計為其所得點數。因此,所得點數最大為12點,稱為「十八」(sip⊦-pat),最小為3點,稱為「扁膣」(亦稱BG)。若四顆骰子正面均相同,稱為「一色」,不論點數多寡,均以勝計。若所擲骰子正面均不相同,稱為「無面」,應重新擲至有點數為止。
若莊家所擲為「十八」為「一色」,則立即「通吃」所下之注,閒家不應再擲。若莊家所擲為「扁膣」,則立即「通賠」,閒家亦不應再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85%AB%E4%BB%94

其它意見:1.後輩對長輩的稱謂建議修飾一下,很少有小孩在自己的父母親面前稱父母為老北跟老木的,整體感聽來著實不雅。

2.演員對話聲音偶爾顯得並不清晰,許多對話在混亂中聽不清楚內容,可再做修正。

3.如非必需,道具可盡量一物多用,簡化觀眾視線焦點,將重心放在演出上。

演出場地: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邊境52號2樓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