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冷案專門店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馬得

2015/09/06 14:30

點閱率:390

1110.50

滿懷期待地去到偵探書屋,這是一齣文案、宣傳以及場地都頗具新意的作品,可能也是因為自己過高的期待和好奇,反而沒能從戲裡得到相對應的滿足,好像每個層面都輕搔了兩下,卻仍不至癢處。

《冷案專門店》挖的是日治時期的一則社會新聞,讓一段在省籍差異、文化差異和貧富差異之下糾結的男女感情,因為女方自縊身亡而被攤在陽光下,當時的社會也像現在一樣,對這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展開熱烈的新聞追追追,以至於劇組可以發現不少當時的側面材料。劇中定期相聚「炒冷案」的各路「社員(偵查愛好者?)」,因此可以各抒己見,像偵探一樣推演亡女的真正死因。這樣的編劇概念很有吸引力,可以藉著許多歷史資料抽絲剝繭,讓報紙上的文字躍然立體化,也讓觀眾一飽推理偷窺的癮頭。

選在南京西路舊城區的巷弄裡,復古的偵探書屋、復古的案件,還有角色復古的裝扮,很成功地帶人進入1930年代的台北,甚至在小小的書屋前排隊入場時,也有神祕的前台人員依照神秘的順序,帶領觀眾進入神秘的狹小觀賞空間,書屋中除了原本店內陳列的中外偵探書籍外,擺了一些跟本案相關的剪報、證物甚至遺書,在在讓人好奇等一會兒劇情的驚悚離奇,可惜的是,整個劇情架構較為平鋪直敘,表演節奏也相當緩慢,反而削弱了其他元素的張力,劇中討論案件的幾個角色,也沒能呈現出人意外的立體性格,雖然有穿插強烈的父女衝突,卻只是砸下一記重口味的對罵,至於衝突的背景、角色狀態、劇情的變化和收尾,還沒有更緊密的連結,包括這一群人為什麼在某個時候在某個地方討論這些案子,也是一個開放的空白,因此角色的個性和組合不免讓人摸不著頭腦,期許在未來的作品裡可以交代更多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劇的兩位徇情的主角,其表演自有一種專注而自在的緩慢節奏,為這個作品增添了一股奇妙的氣氛,觀眾在最後隨著演員走到戶外,像站在教穡身邊窺視的隱形人,目睹且允許悲劇的發生,彷彿我們也是那黑暗世界的幽魂,包圍在主角四周,把事情一步步推逼到不可收拾的田地。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李奧森

2015/09/04 19:30

點閱率:229

11110

偵探書屋、下北沢世代與Mangasick都是近幾年台北獨立書店風景中最具殊異特色的風景,並各自以獨特系譜運作,為台北文化圈定期輸血。三書店中後兩者較為頻繁地發生非常規型態活動,例如:日本獵奇畫家似顏繪或獨特性較高的設計展覽,此次偵探書屋首次舉辦非講座的活動,藝穗節成為異質空間的觀察窗口,瞭解未來發展動向,或共同鑽研可能。

藝穗節除了讓新興團隊發表作品挑戰現有表演圈與困難度高的空間以外,對於空間經營者而言,表演活動除了帶來戲劇人口流動或平面曝光以外,應該也期待某種文化迴向。

「冷案專門店」製作群與腳本罕見地都有偵探書屋經營者譚端的加入,也因此,該劇軸心十三號水門案極具地緣關係,這在劇末起了微妙的作用。該偵探劇運用起滿置推理小說、人骨標本、美國與台灣老物的空間,確實契合。「偵探們劇團」應是素人團體,一開始表演者們都使用僵硬的舞台腔,但當時間流動表演更為投入時,所有人又一起放棄了舞台腔。女主角也就是水門案苦主死者陳素卿(游阿莉飾)相當出色,質樸真誠地呈現五零年代女性的死志,難忘。導演劉純良切割書屋讓其成為屍體擺置處、偵探討論會、法院並讓演員不時進出空間,推動戲劇時序;觀眾在小屋裡不時轉動腦部觀看死亡細節。

狹小的空間讓偵探劇觀眾保持在極度專心而好奇的狀態,接近劇末時,工作人員突然指示觀眾與死者一起走往死前的最後途徑。突如其來的震撼,伴隨劇中死者走過真實命案前的路徑,如同報紙訪談中,譚端曾說有讀者曾經建議邀請法醫或犯罪者於偵探書屋進行刑案剖析,隨著陳素卿走入大稻埕街市的臨場感殘忍而出乎意料的真實。兩表演者在巷口繼續進行殉情拉鋸戰,兩人外包圍著神情嚴肅的觀眾圈,左方是顧著吃愛玉冰絕不回頭的冰客,來來往往則是某些吃驚或習以為常的路人,以及幾位被脖子套著繩子與其哀戚表情震懾住的老人。

即便是又小又新的團體,「偵探們劇團」鑽研出與空間合作的可能,而本命案的主軸省籍情結也呼應大稻埕的歷史重要性,偵探書屋距離天馬茶坊僅僅數百公尺,即便偵探書屋以歐美日書籍為主,但在此藝穗節中,提供推理小說迷觀察台灣偵探事件,不知運小石能否造大城,但此點值得紀念。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王詩琪

2015/09/04 19:30

點閱率:239

110.500

先講一下兩件事,開演前觀眾與演員可同時在書屋裡自由移動,就仿佛是恰巧在相同時間來買書的一般民眾,整個書屋放有待售的推理小說,也有與進場時已收到的舊報紙影本內容相同的手寫遺書,地上還躺著一具人體,天啊被這些勾起的推理症頭隱隱發作覺得期待。到了開演須知時,前台要觀眾移動位置,讓遲到觀眾得以順利入座,而開演後還真的有遲到的推理同好入場,瞬間以為自己已身處推理同好會的聚會現場,正在心中暗歎遲到梗真巧的時候,才發現:啊,是真的有遲到觀眾。整場演出,觀眾還是觀眾。

開演前的種種,或許也點出此劇的一個問題:演出過程中觀眾的位置在哪裡?將偵探書屋店長化身其中一個角色,以及事件是五十年前真實發生於此區,在事件中父女的心結,五十年前世代、族群的隔閡,與推理同好會探長與女兒間彼此的不諒解,其實有很多互相指設的線索穿梭其中,但種種呼應獨獨將觀眾排除在外,徹底旁觀演出進行,蠻可惜的,儘管時不時會遞水杯給觀眾,或問簡單的意見,但更多時候觀眾是不存在的,站錯位置還可能會造成動線的阻礙。在演出過程中,引導觀眾移動的方法,除了打破演出狀態,表明工作人員身份引導外,應該有更多可以包裹在劇情中,讓觀眾想要跟隨移動的調度方法,過程中不斷要出戲遵循指示,難免有中斷感。

在聲音與場景使用上,由演員現場搭配的呼吸聲臨場感十足,但還可以營造更豐富的聲音層次,以及眾人遮蔽事件男女主角時,可以想像意圖達到的效果,但現場看來還蠻尷尬的。另外還有很多寓意不錯的想法,因為想像與現場狀況的落差,而導致效果不彰,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結尾打開店門走向圓環的段落,在虛實交錯並置:演員專心搬演、觀眾勉力入戲、路人打卡拍照,三方對照下,我逕自得到別種興味,但似乎也背離了演出單位情節安排的抒情本意。

打著「推理同好會」的名義,這些人為什麼在這裡?彼此間流動著什麼暗潮? 有沒有還原事件現場的必要?其實感受到很多可以發展的素材,但似乎太執著於演一齣戲以及不悖離社會案件的悲劇感,反而侷限了更多的想像。但推理劇是很少有的類型,很期待再看到類似的作品。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貢幼穎

2015/09/06 19:30

點閱率:221

11110

這是近年少數在非黑箱的近距離小空間裡,演員把觀眾當空氣、當作第四面牆在演,身為觀眾的我卻大都不覺得尷尬或少有不耐的經驗。我想是因為劇本設定了整齣戲最重要的幾個場景,就是歷史事件的回溯和推理。男女主角在觀眾面前是兩個在大時代下被犧牲的幽魂,我們既是非常合理的旁觀者、見證人,也是腦中很忙的試圖抽絲剝繭的推理者。因為沒有人知道真相到底如何,編導選擇追憶當年的,只有幾個moment,而且都聚焦於那一個兩個人的心情和心理狀態,男女主角沒有多餘的行動暴露小空間或假時空可能削減力量的劣勢,最後一景在車水馬龍中走向不歸路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若要說違和感,其實還是有一點:我很喜歡前台經理一開始以平常的口吻歡迎大家來參加「討論會」、等一下要請大家配合移動座位、可以自由調整角度等等,讓我一時錯以為演出已經開始了,而我們會以「討論會」的方式進行這一切,而不會看到在「演戲」的演員。(岔題:我個人一直覺得在開演前「祝大家有個美好的看戲夜晚」是個很奇怪的祝福。)不過等「討論會」真的開始時,我才發現我們還是一群看不見的觀眾,桌上開著討論會的演員一度好像看見我們了,但絕大部分時間還是不甩我們的在演著。不過這種違和感很快就被不得不帶著悲憫和唏噓心態旁觀的歷史場面給沖淡了;這應該是真實事件無可比擬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力量。(所以:若以後選擇虛構的案件,觀眾必定會挑剔許多。)

簡單的燈光和演員們用人聲作出嘆息聲,都加強了想像中的歷史氛圍。但蠕動掩沒男女主角的黑影似乎太刻意了,若黑影只是為了加強氛圍的話。另外,若希望觀眾跟著一起拼貼出「到底發生甚麼事」,法庭戲那一場的步調我是跟不太上,不過或許編導跟「胭脂扣」想暴露出真相的意圖不同。

跟好看的英美犯罪推理影集一樣,編劇讓偵查案件的偵探們,彼此間也有一些理還亂的愛恨情仇,和案情交叉進行。一度我以為探長的女兒刻意諷刺爸爸和女老師之間沒有純潔的曖昧關係,是要發展出一條和案件本身互相呼應的支線或雙主線了;不過這個企圖若要好好鋪陳可能也過於龐大,就作為期待下一次冷案的切入點吧。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鐘煒翔

2015/09/05 19:30

點閱率:195

1110.50

這個劇團自帶場地的演出非常符合藝穗節的精神,在城市裡發掘另類的可供表演的空間;而在專賣偵探類二手書的書店內,重現一段曾發生在大稻埕的懸案,沒有其他場地會更適合了。

只是看完戲整體而言劇團還是太保守了,觀眾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既進不去也退不出,像是觀看一個早已被寫完的故事;名為推理劇又讓觀眾在空間上參與,但卻勾不起想一探究竟的心。兩線並進的敘事存有落差,指的是在空間利用與演員表演上;現在時空下的冷案專門店推理聚會裡,完整利用了偵探書屋的空間(無論是廁所、櫃檯、大門以及滿架的書),到十三號水門懸案兩位主角的對話時,實景轉換成過去時空或是乾脆抽象表現靠的是演員表現能否支撐空間與時間感,我覺得到了這些段落反而無法令觀眾入戲。陳素卿(游阿莉飾)與張白帆(郭靜汶飾)兩位演員的表演不在同一個平面上,使得重現過去的段落變成像在看電視節目粗製的VCR。

兩條故事線傳達出的相似衝突很值得玩味,關於性別的、關於世代的,以及父權被包裝後的還魂,只是觀眾看不見劇團給出一個說法,如果把陳素卿死了但不是受害者的天真論調(從男學生的口裡說出)當作說法,那正是這個社會歌頌聖女的兩面操作手法。陳素卿可以靠死亡爭取她要的自由從而掙脫出司法裡的遇害者角色,但她確實是個「受害者」。如果觀眾能在戲的進行過程裡自然地移動,推理的氣氛才能感染觀眾,而不是非得被工作人員引導到位置,不然觀眾只是在場看故事的發生與結束。

偵探們選了這樣的真實事件放在這場地演(同時因為是這場地所以才選這案件),一個曾經震驚社會的大案卻淪落成為桌遊裡的冷案,殘酷的時間讓一切冷卻,但透過劇場能讓逝去的回來,進而記憶(一個能讓大家願意相信的過去),從而提醒無論好的壞的都仍然在。最後一幕當觀眾要送陳素卿與張白帆最後一程,過去與現在絞在了一起,兩人在熙來攘往的夜色裡越走越遠,劇場與日常的衝突感不斷疊加,荒謬到成了魔幻,餘蘊無窮。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穆芹

2015/09/05 19:30

點閱率:241

11110

每每在藝穗節中看到走出自己的房間,從外界尋找靈感來源的作品,並且以不俗的手法呈現,總會眼睛為之一亮。

冷案專門店以發生在1950年的社會新聞出發:一段外省與本省的愛戀,因為時代背景被禁止,最後演變成台女陳素卿上吊自殺,在當時的政治風氣下,國民黨官員很滿意這樣的結局,沒想到蛛絲馬跡顯示外省郎張白帆似乎涉案其中,於是案情峰迴路轉...。但是劇組並非單純將過往社會新聞重現,變成像玫瑰瞳鈴眼這樣的類戲劇,而是戲外戲地加上一組對於懸疑偵探有興趣的同人誌社團,以重新推理社會事件為主題的聚會,從每個人的背景,他們也對這個13號水門的社會事件有了不同的解讀方式,增添了原始事件的深度。

表演場地就在以偵探推理小說為主題的偵探書屋,雖然觀眾數量和空間限制讓觀眾位置有點壅擠,但是整體氣氛處理得宜,對於空間和小道具的使用也頗具巧思,製作精緻考究。在戲外戲的推理組部分的劇情節奏上有一點點拖,不過或許緊張緊湊也不是導演對於這個故事希望營造的氣氛。

我很喜歡終了跟著陳素卿與張白帆走最後一段的安排,熙來攘往的21世紀台北街頭,兩個古著演員很凝聚地講完生命中最後想說的話,然後消失在街頭,或許也是創作者對於年輕殞逝的陳素卿一個溫柔的補償,某些路人感到好奇駐足旁觀,也希望他們能夠分享到在一個夏末夜晚,台北街頭處處充滿創意與驚奇的能量。

對這齣作品有興趣的觀眾,也可以看看管仁健之前針對13號水門案寫的調查報告,並且能夠了解部分橋段的處理選擇緣由。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320588881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馬士比亞

2015/09/05 14:30

點閱率:425

10000

在ㄧ個專賣推理小說的書店演出推理劇,看似再合理不過。

但今日所見卻盡是失望與錯愕,唯有飾演陳素卿的演員最為入戲,為這齣戲留下最後ㄧ顆心的價值。

開場,觀眾被導引入座,來到ㄧ個推理研討會的「旁聽席」內,戲中ㄧ名遲到學生入座時,主辦這次會議的探長也提到在最前排席地而坐的觀眾,顯然這齣戲的角色是有意識到觀眾存在,給予打破「第四面牆」的可能。

但「旁聽席」的定位卻沒有再進一步說明,隨著戲的開展,觀眾漸漸被遺忘在旁,既參與不了討論,也不見角色有意想跟觀眾有任何進ㄧ步的互動。

直到第一次投票過後,學生ㄧ角像是突然意識到觀眾存在,走進觀眾席,狀似想蒐集更多想法,卻在cue點一過又回到戲裡,剛剛問了什麼、觀眾說了什麼,也跟接下來的劇情走向毫無關連,徒具形式。

觀眾席後擺著ㄧ張「證物桌」。正式開演前,帶位人員還告知觀眾可自由觀看證物,原以為這「看證物」的動作會跟戲有關,卻不過是「戲中戲」的道具陳列。況且除了成爲疑點的遺書跟繩索外,陳素卿的衣物毫無重點,跟命案完全無關、卻跟證物ㄧ起擺在桌上的老式唱機更是讓我無言以對。

回到劇情本身。研討會的成員有老師、探長、探長的女兒、記者、學生,還有書店店長。

店長負責給予線索及管控會場,挺理所當然,但除此之外,其他角色的職業卻僅止於名份,既不明白為何參與,也不見角色有因為自己的職業而對劇情有任何關鍵貢獻。

「戲中戲」的部份,安排當年命案中的男女主角重現三段關鍵情節。第一段是男方因外省身份被女方父親轟出家門,或可為促成命案發生的遠因,第二段及第三段則是重現命案兩大關鍵疑點:「遺書作者」和「死亡過程」。

第一段有明確事實可供佐證,但另外兩段本應是推理劇的爭論焦點,但「戲中戲」卻抹除了研討會中的論點辯證過程,反而呈現了單ㄧ觀點,就讓遺書成爲男方給女方講述的文稿,讓女方擔任最後為彼此繫上繩索的人。

於是,在觀眾的存在意義被忽略過後,研討會的推理爭論也被「戲中戲」再ㄧ次否定,最後只剩下跨越古今的親子問題讓整齣戲不致崩解,但原先期待的推理劇場也就此莫名成爲了家庭戲。

至於學生給的結論,更是讓我覺得不知所云,竟以「這一切是女方勇敢的選擇」來試圖顛覆亡者向來被賦予的悲苦形象,卻全然忽視了命案中男性霸權的存在,強硬的父權態度與男方在愛情上的忠誠與否就此煙消雲散。

最後,觀眾在引導下走到門外,然後ㄧ路走到了巷口,在ㄧ處轉角見證了男女主角攜手走向死亡的浪漫約定,看著他們ㄧ路走向圓環彼端。

這樣的調度想法或許很有劇場美感,但實際上因為巷道旁仍有攤販,巷口仍有人車來往,所以演員的能量除了因身處戶外而發散,也受到不少干擾。

再者說,明知不可能真的帶觀眾ㄧ路走到案發現場,終究只是圖個象徵效果,爲何不要在門口演完,讓演員沿著騎樓緩緩走到巷口之外,而是要觀眾跟著走到ㄧ個不明所以的地方,說是要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最後還是目送背影遠走。

演員表現,乏善可陳,台詞處理多停留在「背得很熟」的接話節奏,看不到什麼真的有在丟接球的趣味及火花。

只有在看見游阿莉的陳素卿出現的段落,才讓我感受到多ㄧ點的戲劇張力,即便對戲的郭靜汶,從頭到尾都只有那一號表情、二號動作,跟三號語調。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王妍方

2015/09/04 19:30

點閱率:365

11111

事實的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推理的方向卻有萬種可能。

《冷門專案店》這部戲,採用近年來在劇場開始興起的美式影集路線,以在偵探書屋所舉行的讀書會為起點,讓主角群帶領與觀眾們一起進行推理的過程。

本次挑選的案例是一九五○年代發生的「十三號水門命案」,該案在當時可說十分轟動,團隊會挑選此案進行推理重組,除了該案是早期舊案,時代背景與現在相隔甚久之外,另一個重點應該在於地緣關係,因地設戲的成份非常明顯。

由於書屋設計本就以推理複合式餐廳為主,長條型的空間被一分為三,中間區為觀眾席,前後方為演員演出區塊,觀眾在有限的視角內跟著演員們移動,空間運用非常精實,每一個角度都可能是舞台,演員會在觀眾的身旁對話,偶爾將觀眾帶入演出中,但許多觀眾的反應大多不知如何應對(某些層面上觀眾若回應的不甚妥適,反為演出產生變數),因此演員大多是用單一問答或是倒水等小動作的方式邀請觀眾對應。劇情上除了針對案例內容給予線索進行推理外,亦將案例中的主角張白帆與陳素卿帶入演出中,以戲中戲的方式演出重點劇情,同時帶入讀書會成員間的互動,在親子與愛情部份產生前後映照,當然兩個時代所處理的方式亦截然不同。

就本劇而言,最值得被稱讚的當屬場地應用,由於大稻埕商圈獨特的地理因素,使演出就算移動到戶外仍不覺突兀,加上演出場地主打推理書屋的風格,氛圍營造十足;比較讓人在意的幾個部份在於,編劇企使重現張白帆與陳素卿的過往,選用了戲中戲的手法來模擬當時情形,但張白帆與陳素卿的部份卻「說」得太多,刻意將觀眾引導至某個方向,侷限推理思考的空間,變成兩人間只能按照編劇所規劃的流程,中規中矩的將戲中戲的部份走完,尤以在戶外演出時,大量的對話破壞了劇情平衡,推理的可能變成編劇所希望導引的方向;另一個部份在於讀書會成員間的關係連結,因女兒曖昧而導致的親子對立占了劇中相當重的份量,兩造間的連結將推理元素降到最低,可惜了特地設置的部份道具;燈光部份在法庭戲時曾讓筆者產生疑惑,運用手電筒搖移照明的方式,造成觀眾焦點無法集中於任一區塊,卻有眼花撩亂之感;在音樂運用上並未聽見令人驚喜的舖排,雖運用了現場演員的動作來做為部份重點音效,卻少了切換時空的明確感,建議可節錄當時的流行歌曲,運用聲音元素再做加強。

該劇在場地運用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式,劇情或許並未抓擢出新意,卻為場地在演出運用上帶來新思維。但跳脫地緣因素所帶來的優勢後,在其他案例解讀上是否還能再生新意?反而是團隊接下來應該要努力發想探索的方向了。

期待團隊下一次的演出,那時才是正式的開始。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黃蘭貴

2015/08/30 19:30

點閱率:289

1110.50

這個自帶場地的戲劇節目真是site-specific,換個場地演出就完全失去意義了。在偵探主題及大稻埕地緣兩個關鍵字之下,劇組發現1950年的十三號水門案,由此展開一連串的資料蒐及及劇本發展。在過去已多次有電影及電視單元劇改編自此舊案(較近代有印象的是1996年《台灣靈異事件》第一集),這些作品多半是直接將案件故事改編演繹呈現,到了2015年如何以此案故事為基礎創出新意,是看戲前令我好奇的。

以偵探書屋為演出場地,而將故事設定為一群喜愛拿冷案抽絲剝繭,自己當起偵探的同好聚會,是很聰明的作法,連帶著也像是將觀眾也拉進來當成參與討論的同好;但較可惜的是沒有利用到這點特性,觀眾仍舊從頭到尾只是觀眾。以同好會中的現代父女互動關係、觀念差異,對應冷案的父女關係,延伸想討論男女對於愛情不同觀點,以及都過了幾十年了,父權思想也還沒消失無踪的現實,也是這個劇本相較其他改編作品較具新意之處。

在空間利用方面,雖然書屋對整個氛圍加分,但也因書屋原本的空間隔局及家具物件限制,而使得室內演出動線(包括觀眾移動)及燈光設備操作,顯得很受限及搞得工作人員很忙。但將演出舞台延伸至室外是很有味道的作法,當父親角色出門後,室內主舞台區演出繼續時,轉頭看到父親演員在走廊昏黃燈光下仍然在演出。最後讓觀眾目送殉情情侶走向死亡之路,是相當有電影視覺感的處理方法,較可惜是畢竟不是電影劇組可以跟影委會申請道路管制淨空,以致於不斷有路過阿伯阿姐好奇圍觀,或是角色掛著上吊繩索走過小吃攤的違和感。這場戲遇下雨在室外演出時,演員聲音很容易被環境音吃掉,還有馬路上不斷有車輛經過,令人擔心演員安全,雖然雨中赴死很有種淒美感,演員也很盡責地一路走到觀眾再也看不到他們身影之處。

林林總總的各個環節當然仍有改進空間,但劇組認真度及誠意十足。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馮勃棣

2015/08/30 14:30

點閱率:502

10.5000

才剛進場就被工作人員冒犯,安排位子的帶位人員以油條與裝熟的語氣帶位,不時對觀眾身材品頭論足,有班導師的態勢,頗讓人好奇該戲屬性,是否故意造成觀眾不適?後來證明沒有。在戲結束後,同一位帶位人員以高姿態對觀眾諄諄教誨,叮嚀看戲時別做筆記,頗有社區推廣或親子劇場的架式,實在不必,純屬蛇足。這些都還只是戲外之事,但確實會影響人觀戲的感受與帶走的氛圍。

這齣戲最好的使用大概就是書屋的空間吧。建築本身的古意,加上推理小說的陳列,頗有犯罪、謀殺、與推理的氛圍。不論是作為會議桌的長桌、羅列的證據桌、燈光與手電筒營造的視覺效果、吧檯的使用、玻璃門外的廊道、、、在在都將空間做了聰明與極致的運用。但,如此親密的表演空間是個兩面刃,此戲則彰顯了其尷尬的一面。表演的尷尬、空間的尷尬、台詞與調度手法的尷尬、演員細部表情之生硬之尷尬、親暱情慾戲更是尷尬中的尷尬。另外,編導本身也有些問題。劇本猶如老掉牙的廣播劇,台詞與角色塑造略嫌刻板,劇情的轉折唐突跳躍,最後發展成純愛戲碼,更像是年輕學子看的電視劇。至於水門案本身的情侶段落,節奏拖沓冗長,宛如慢動作定格畫面,最後拉到馬路上的精彩大結局,顯出了導演的企圖心,反彰顯了理想與實踐之間的巨大鴻溝。至於表演,大家皆素人演員,不予深究。但全戲的整合仍要歸於導演的選擇,表演體系是,劇本是,看待觀眾的態度亦然。

這齣戲帶給我最多的,就是我真的會再找一天來偵探書屋,挑一本好書,好好享受這個可愛的空間。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許孟霖

2015/08/30 14:30

點閱率:364

10.5000

劇中有兩句臺詞深得我心,第一句是「推理就推理,演什麼戲?」另一句是「激動什麼,慢慢來。」恰巧點出本劇的兩大問題。

一群陌生的「推理愛好者」跑到一個模糊的空間玩了一場推理遊戲……不像約唱歌或看電影,這麼「不日常」的活動,卻沒有好好建立起遊戲規則,以致於整齣戲(推理部份)都有種自己跟自己玩的感覺。這些人來這裡幹嘛?為什麼要玩推理遊戲?輸贏的風險在哪裡?看完後我依然沒有答案。一群扁平的角色突然開始進行推理活動,疏離感也就油然而生。如果推理本身夠精彩也就算了,偏偏這過程又不想讓觀眾參與,桌上擺放的線索跟一開始的屍體都只是個幌子,牆上的地圖更是曇花一現,明明有那麼多可以利用的道具跟戲劇手法,觀眾卻只聽到場上的人做足情感各說各話,以非常幼稚的方式直接推斷兇手,主持人給的提示也只是重述歷史資料,最後以「沒有真相只有事實」作為結論,這是什麼推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沒架找架吵」,劇中角色推理到一半,還會因為一些刻意安排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硬是要把案件裡的父女關係套用在自己身上,無來由的激動、刻意營造的衝突,都讓人如坐針氈。

此外,這次看戲受到相當多的干擾,演出時一直有不明所以的雜聲從四處傳來,工作人員圍繞四周,成為某種奇妙的壓迫感。看到一半,還會有工作人員從背後拍拍你提醒說可以站起來看(一具躺在地上不久後卻站起來走動的屍體)。印象最深的是,劇中當黑衣人發出沉重呼吸聲疊上張陳二人身上,如此具有張力的一場戲,卻清晰可見一位工作人員正擠進他們身旁,準備拔燈光的插頭……諸如此類的技術問題,大大削弱了戲劇空間難得的魔幻感。更別說最後把觀眾跟演員全部拉到戶外,陳張兩人的殉情戲在圍觀買愛玉的民眾旁顯得脆弱而尷尬,沒有好好控制,對演員跟戲本身都是非常不安全的。

其它意見:雖然推理跟戲劇兩者結合的不夠成熟,但「推理劇」的野心值得讚賞,如何在舞台上呈現或隱藏線索、如何引導觀眾參與推理,都是龐大的考驗,這次有了非常好的材料,也見到劇團做足功課,期許該劇團能再接再勵,繼續推出屬於臺灣的推理劇。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劉育寧

2015/08/30 19:30

點閱率:321

1110.50

《冷案專門店》一戲是「自帶場地」,很顯然的,對於這齣戲應該在怎麼樣的空間、在怎麼樣的地理位置演出,其實都經過很縝密的設想。

演出地點「偵探書屋」,不僅是專營偵探小說的獨立書店,本身就有其「解謎」之背景,更離本次所欲「演出」的1950年代之「十三號水門」案件事發地點近在咫尺,再加上最後引導觀眾走出演出場地,「陪著女主角走最後一程」這讓整個案件的重現又更添上一筆丰采與懸疑。

不僅演出設定上充滿巧思,在對史料的研讀上也不馬虎。演繹歷史事件,我以為最難的有二,其一為如何拿捏再現之尺度(可以很灑狗血、可以很精簡扼要、也可以很鉅細靡遺),其二,是要如何適切的使用解讀之權力。以這兩點來說,我認為第二點劇組做得尤為出色。案件之主人翁已往逝,再也不能為當年發生的事情辯駁,而僅能從報章等各式史料中尋得蛛絲馬跡的後人,在無從得知真實究竟為何的前提之下,又該如何轉述這個根本沒有謎底的案件?

一個案件沒有真相,還能是優秀的推理劇嗎?劇組很聰明的閃躲了這個問題,整齣戲僅能說是披著推理的外衣,實際上所欲探討的,一是轉而專注「為何會發生這個案件」的背景經營,在本外省的情結和政治力的介入之中埋下伏筆;另一部分則是透過試圖揭開這個案件的偵探們的現實人生關係,反覆對照、呼應著不同時代卻同樣解不開的難題:父權(開口總是無意卻不小心罵上了全部女性的微沙文主義父親)、性別(女孩就應該是怎麼樣的刻板印象)、乃至禮教(從一而終是否為美德)等等,過去的父女衝突在一甲子後的今日依然存在,實令人深思。

整齣戲展現出頗高的完成度,也在創作概念上細細思考過,但建議可在劇本的語言上再斟酌,包含國台語轉換以及對白稍嫌刻意,也許可再多磨磨,避免陷入模仿舞台腔式的表演,以及轉換現實與過往時可再多設計,避免劇本落入呆板,創意無限,期待下一齣作品。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林乃文

2015/08/29 14:30

點閱率:514

11110.5

一則舊報紙上的社會新聞,應為「冷案」無誤吧?非也非也,當年「淡水河十三號水門」命案可是社會版頭條,還引得台大校長傅斯年親自題字,幾度被改編成電影,主題曲《河邊春夢》還紅極一時……,根本就是六十五年的「熱案」嘛!

但時間可以把一切都變冷。選在淡水河圓環附近的「偵探書屋」內重啟辦此案真是太理想了。利用常形街屋,以「物證」的陳列桌和觀眾席分隔成頭尾兩個演出區,加上吧台、廁所、吊燈、玻璃門、巷口,無處不可以是劇場/案發地點;相當掌握偵探書屋的場所特色。觀眾與演員同處一室「偵查」(而且好像「業餘」的程度也差不多),也頗有沉浸劇場(immersive theatre)的味道。

「男」主角一出場,很有偵探精神的我立刻「懷疑」1950年台灣廣播電台有「台語」節目嗎?身為外省人的他怎是台語播音員?私下估狗了一下,原來陳白帆是福建人,可能會說台語;而各電台禁播台語歌曲的法源「動員戡亂時期無線電廣播管制辦法」是頒布在1955年,可能正好是短暫的多語混用時期;從李敖和管仁健的文章都說張白帆當時在位於新公園的「台灣廣播電台」任職,前這具體寫到「節目部」後者寫職位是「編審」.....好啦,我承認是龜毛挑剃的細節狂;但要「翻案」靠的不就是這種細節狂精神嗎?對推理迷來說,總覺得幾個關鍵點未免說得太隱晦.......,不過為了後面場次的觀眾,這話題就此打住吧。

畢竟這齣戲的編劇對「感情」戲的興趣勝過推理,而導演對以一些劇場幻覺手法烘托氣氛興致盎然,而所有人都還年輕,包括演技。很難真的「相信」在眼前晃的不是2015年的年輕男女而是1950年的「古早人」,暗中偷窺的現實觀眾比劇中人還肖似鬼魂,真假形成詭異的反轉。劇中的「現代人」也怎麼看都是演員「扮演」的類型化角色,不過以「那陳素卿下輩子不就是張白帆的女兒?」來回嗆「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點明「理所當然」的老調正是推理的禁忌;而只有「事實」在這裡但真相不知道的態度也耐人尋味;這案件一開始就因政治正確而被操作,幾乎超越了偵探劇的範圍而碰觸到「詮釋權」的政治哲學,於是,就此打住。

書屋牆上貼著推理小說家宮幸美幸的文字:「因為是很普通且很善良又溫柔的人,為了保護那份溫柔,才會萌生犯罪的意願。」。這齣戲無法滿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善良」太多了一點,因而使它的溫柔不太冷酷。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林俊億

2015/08/29 14:30

點閱率:401

11100

由偵探書屋、『偵探們』劇團共同製作的『冷案專門店』,感覺是一群喜愛偵探文學的朋友們發響的戲,戲中軸線為現代的推理讀書會及1950年代的淡水河十三號水門案兩個場景的時空交疊穿插,以藝穗節的角度來看,劇團的主軸明確、劇本是由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來探討同一個土地上不同年代的家庭與感情關係,這種真實事件的安排,能讓觀眾緩緩體會思考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韻味。

但整部戲的空間使用、演員表現還有場地的佈置讓一部75分鐘左右的戲變的很零散破碎:1.空間使用:約4米寬20米長的空間,周圍是原本店的裝飾,前後為主要表演區域,中間為觀眾席跟證物桌,動線上希望觀眾好好看戲,但又讓觀眾、演員、工作人員動線一直交錯十分混亂無法入戲。2.證物桌只有展示作用,個人覺得並無重要到獨立且置中位置。3.劇本太著重於『引導』各角色間關係,那種刻意的父女或親密關係的引導讓戲一再的跳脫推理及兩個時代的連結,這點個人認為對整部戲並無加分作用反顯零碎。4.最後以為戲結束時,安排觀眾陪『張素卿』走完她人生最後一程,讓兩個古人在現代台北街頭遠去的構思很有時代的衝擊感,惟選擇的路線跟表演的地點干擾太多是一個小小敗筆。

演出場地:偵探書屋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