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那些你不敢解決的問題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小螢

2015/08/30 20:00

點閱率:492

11110

《那些你不敢解決的問題》劇情純屬虛構,但是談論的議題本身卻貼近我們的生活。在結尾不得不離開的三組人物,結合成一部戲的看似各有主題的三段劇情,感覺創作者有很多想法想說,乍看有點破碎,包括天外飛來一筆的幸福探討橋段,不過這些並不是單一事件,事件的背後總歸建構在愛家愛社會對現實對未來的期望上。

個人滿喜歡小劇場運用直接而且簡單的舞台設計,不需要複雜的換景,在黑盒子空間裡運用演員的表演代換出各種場景;燈光設計變幻點出每一幕重點,有時是劇中人內心或是回憶的切換。全劇以廣東話發音,投影在舞台後面牆面的字幕成了重要的輔助,在視覺安排上也算是舒服。

結尾播放了香港去年雨傘革命的新聞影片,像是提醒一樣,除了驚覺時間飛逝以外,浪潮退去後生活是否再度麻木了我們?而我們只記得在乎每日的小確幸了呢?

表演本身,《那些你不敢解決的問題》雖然每個環節看起來不是強烈相關,但是綜合塑造出的氛圍,漂亮地運用小劇場的環境傳達了他的中心思想。

其它意見:我觀看的場次最後登場了激發這個創作的台灣歌手廖文強,但當下我並不知道他是誰,所以在不算短的結語中,腦袋一直滿滿問號在問這個人是誰,算是受到影響而減弱了戲在最後的張力,雖然原因是因為我並不認識廖文強,不過或許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有人介紹一下神祕嘉賓,或是請嘉賓自介一下會好一點。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馮勃棣

2015/08/29 20:00

點閱率:435

11110

這齣戲由多線構成,每一個故事片段的交集大概為憤怒與控訴。這是一齣充滿控訴的戲,關於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體制、人與時代、、、他們對這社會有話想說,而他們真的說了,其控訴昭然若揭,在在都在呼喊著他們不願在這時代下缺席而大聲疾呼。我非常讚許他們與時代的連結,他們並非無病呻吟,而是直指不滿的核心。唯獨,創作者的控訴太過直白,直白到有一點蒼白了。若能與自己的觀照保持一個距離會更好,那個距離可能為自省,可能為幽默感,之類的。若能如此,其批判的力度會更有層次,戲劇的流動感會更強。畢竟,直白的批判容易,但若用包裝以尖酸刻薄、擁抱溫柔、諧擬等等,會更有意思,而不至流於怨天尤人或說教。或許因此,本戲的形式與手法略微老派,使我好奇為何一群年輕創作者會有如此的美學選擇,但倒是與牯嶺街小劇場的古意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了。

真巧!

其它意見:中文字幕略暗,看起來有點吃力。另外順帶一題燈光這件小事,有時候讓演員的臉一半亮的一半暗的,可以再斟酌看看。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穆芹

2015/08/30 15:00

點閱率:332

11110.5

三組主要故事線,在十幾個段落中,各自的脈絡慢慢清晰,將散落的片段串連起來的,是香港人面對重大事件,以移民解決各種問題的心態,寫實的劇情,與虛幻的場景相互應用,有條理地將創作者想傳達的核心概念,一層一層剝開,展現給觀眾,而各種隱喻也使用的恰到好處:看似來自污染的陰霾,象徵了實際發生來自北京官方的催淚驅散事件、模糊的相片,反映了人們盲目不願看清事實、看似小家庭的爭吵,也對照出只要離開就可以重新開始的鴕鳥心態,幾位年輕的演員演出了他們的時代感,讓這齣明明是很硬的議題,行雲流水地演繹出此刻香港社會最殘酷的現實。

近來台灣開始的紀錄劇場,往往赤裸地給觀眾看到了材料,以為功課已經做完,但忘記這僅是一個創作方法,失去了劇場將寫實轉化為具有詩意、更讓觀眾能從中得到啟示的功能,距離香港佔中行動還不到一年,如何很快地把社會事件轉換成作品,消化其中的情緒,不沉溺於一時的激昂,同時也將歷史感帶入,兼顧到橫切面與縱切面的交錯,用熱情的心創作,但是站在有點遠的距離冷靜述說,是這齣作品相當成功的地方。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于善祿

2015/08/30 15:00

點閱率:324

11110

近年,隨著各地的「新公民運動」紛紛崛起,也有若干華文戲劇的作品將公共議題植入戲劇創作當中;從去年到今年,兩次在臺北藝穗節看到香港的TOMOTO所帶來的兩齣作品(去年是《成人禮》,可參考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9952297),都是反映當下香港社會情境與人心流向的作品,尤其是在香港的「雨傘革命」與柴靜的《穹頂之下》之後,今年以廖文強的專輯《那些你不敢解決的問題》為創作靈感,推出同名劇場作品,以幾個人物與幾條故事線,勾勒香港的恐懼與絕望,促使人心思逃,形成所謂的近代第四次移民潮即將湧現(前三次依序為: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1989年「六四事件」、1997年「九七回歸」)。

以「北方的霧霾」破題入戲,既是事實,也是象徵,因為從北方入侵與籠罩香港的,已經不只是霧霾,霧霾裡頭,看不清、摸不清也說不清的超結構權力操控網絡,密不透風地滲透到工作、創作、家庭、人際關係的每一絲分寸之中,令人窒息而必須戴上防毒面罩。然而如此嚴重的問題,卻很容易遭到忽視與遺忘,礙於種種原因,不願面對,也不敢解決,甚至還美其名曰「煙霞」。這樣嚴峻的窒息與絕望,甚至是放棄而離開,似乎和前兩年我在某些香港戲劇作品所看到的批判與諷刺,或者像陳冠中在《盛世:中國,2013年》所表達的警世之喻,已經大大地不同;這齣戲的宣傳單張上有一句話說:「此乃是戲劇創作,如有類同實屬不幸!」顯然頗有一種末世的預言感。

燈光設計了許多小方框的燈區,看起來就像是「劏房」一般,不論是獨白、抱怨、爭執、溝通、告別,甚至是暫時忘卻外在紛擾煩憂的心靈小確幸,這一切都只能發生在那十六個方框燈區之中。服裝主要以淺色系為主,但仍安排了一位「貌似孟婆的角色」(根據宣傳單張所述)或者像是移民官的角色,身著黑色套裝,面無表情,或語帶嘲諷與威脅。

演出到最後,是四位戴著防毒面罩用力呼吸、想飛的角色,被黑色套裝女子用「危險區域,請勿進入」的警示塑帶所綑綁,背景則投以煙霧瀰漫的影像(原本是要使用噴霧機來製造劇場效果的,但因「八仙塵爆」事件,主辦單位通令本屆藝穗節通通禁止使用),再輔以去年(2014)「雨傘革命」的警民對峙與警方施放催淚彈(9月28日)的新聞畫面,最後再以一把男聲,對香港現狀的提問做結。

整個作品的創作態度,不歇斯底里或煽動地鼓吹及叫囂,也沒有消費這些問題,平實地再現當前香港部分人們的心聲,能夠獲得觀眾的尊重與認同,至少我是這樣看待的。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莫兆忠

2015/08/30 20:00

點閱率:250

11100

處處窒息與絕望。如果可以簡單地下個標籤,我會選擇用「後雨傘時期」的「傷痕劇」。不過編導看來有個不想將問題簡單化的初衷,幾個故事交錯敘述,公共事件(煙霞/霧霾、言論監控)、私人領域(家庭、愛情)、主體性的棄與守(藝術家的抉擇),跳躍性地從大環境回看日常生活的政治性。

霧霾從北京吹到香港、幸福感的自我催眠與馴化等政治隱喻,說明創作者毫不掩飾其政治取態,或許劇中情節不能完全地反映香港現況,卻反映了香港藝文創作者的後雨傘情境,寧直白也不要不明不白。

完場之前提到「離開是為了回來,除了是一首歌還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的確令我想起不少移居或暫留台灣的香港朋友,竟連香港舊居的傢俬都移民過來,然後每天定時透過網絡收聽香港的電台新聞,或者說他們並未離開記憾裡的香港,而是一個自覺已不再屬於他們的香港。一種矛盾又可以被理解的鄉愁。

其它意見:分場太多、間場太久,氣氛與情緒有不連貫感,結尾的錄像+旁白,以及高歌一曲也略嫌補白太多。

從封閉的個人世界中站出來,其實也要從劇場的幻覺中走出來,所有的抵抗、面對,都不可能在劇場中完滿,也切勿過份地感動其中。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劉育寧

2015/08/30 15:00

點閱率:308

11110

《那些你不敢解決的問題》,也許可以簡化地稱之為後雨傘運動的焦慮自省。後雨傘所畏懼又厭惡的「中國政權/北京」,逼使得港人產生更強大的香港認同,但同時,也逼使他們最後僅能選擇離開無力挽回逐漸被實質統一的,他們所愛的香港。

在劇中我尤其喜歡霧霾和瓦斯罐的意象重疊,接近劇終處,四位著白衣演員帶著防毒面罩站立於舞台中央,由另一位著黑衣之演員捆住他們,不讓他們逃離北京來的空汙懸浮微粒,也不讓其逃離雨傘運動那晚,香港警方對群眾拋出的催淚瓦斯彈,兩個意象的重疊非常聰明。稍嫌可惜的是,這個畫面之後,導演忍不住多事地安排了一段夫子自述,既自省也嚴厲的批判那些曾經團結的出現在運動現場,卻在運動後遁入日常生活,對從不曾離去的當權者的霸道行為再無聞問的港人。這段獨白對我而言實是添足,尾聲處不約而同選擇出走的主角們,已經做了最大的諷刺,實不必要再以直白之話語如此自我批判。

然而全劇的各種巧思還是令人印象深刻,如燈光設計像是牢籠一般的使用,「煙霞」與「霧霾」這同樣指涉的詞彙在華美詞藻的包裝下究竟帶有多大的誤讀,〈小白花〉一曲出現時哭笑不得的處境等,演員的表演也相當到位,若能將劇本所欲討論之核心更聚焦、深刻的談,避免塞進過多議題(例如怪獸家長相對不扣合主題),也許會擁有更扎實的力量。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黃蘭貴

2015/08/29 20:00

點閱率:330

11110

2014年港台皆創下社會運動史新頁,香港雨傘革命與台灣太陽花學運牽起了彼此的同與不同。共同點之一是其發生皆不是偶然,是因長期諸多社會問題累積與壓抑而使民間力量爆發;其二是兩場運動都激發多元創意展現,亦皆有創作者創作相關作品呼應或支持運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撐起雨傘》和《島嶼天光》這兩首歌。然後,街頭人散之後呢?所謂「已經打完美好的一仗」之後呢?來自香港的TOMOTO帶來的這齣戲可能或多或少緣於前述提問。

在看戲過程中,除了因以廣東話演出,提醒我這是香港劇團,其實劇中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台灣一件也沒少啊。香港面臨中國霧霾入侵的環境危機(以及其他更多有形無形的入侵),台灣環保食安等問題一樣是連環爆;香港有怪獸家長,台灣也是不落人後的;香港有為了利益而迎合消費者喜好、放棄自己創作初衷的藝術家?台灣呢?請參考李維菁最新小說《生活是甜蜜》。

當我正在想著這些劇中角色一個個決定「有事,走先」,移民去時,這戲該怎麼收尾啊?最後一場戲整個將我的帶回去年看著電視新聞播映金鐘現場及323佔領行政院半夜出動鎮暴警察時情緒。(好的,不能破梗,請大家自己來看戲。)
欣見劇場作品能關注社會議題。今時香港,明日台灣。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