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彼得潘遊戲

平均心等
11111
查看演出內容

鐘煒翔

2015/09/01 19:00

點閱率:538

11111

這是一齣講述長大的同時如何好好道別的戲,融和解謎與時下流行的密室逃脫,我也才發現原來牯嶺街小劇場比我想像中大得多了(觀眾席的安排讓滿座也不至擁擠)。六位玩家與八十位觀眾,劇團的設計讓觀眾在觀看實境與偷窺中擺盪,與玩家同樣地解謎,為何是這六個陌生人被選中?究竟他們能成功破解彼得潘遊戲嗎?

隨著線索一個又一個被丟出,六位玩家發現他們的交集在一位名叫「潘彼得」的人,那是一位在六個人的生命中留下重大傷痕的人。到此時觀眾大致可以推敲彼得潘遊戲的原初概念與玩家究竟要如何破關了:修補過去然後繼續長大。而六位玩家其實是三組他們各自不願承認的關係:約翰與麥可的童年在遭受潘彼得一群人的霸凌中度過、溫蒂與婷可的友誼因為潘彼得的關係碎成片片、虎克與鱷魚曾是一對戀人也因為潘彼得而分開;乍聽之下潘彼得是那種群體關係中總是顯眼的那類人(稱之為風雲人物)、是在你生命中留下的只有痛苦又輕輕飄走的那種人、當有一天重見時搞不好他已經忘記你的那種人,而六位玩家帶著各自的悲傷或憤恨來到這個遊戲,期待救贖。

當玩家唱著阿卡貝拉,那些傷口一個又一個被掀開,要修補過去首先要直視它;我不禁想著這齣戲其實不是殘酷的成長故事,潘彼得百分百是個溫柔的人,玩家與觀眾在樂聲裡找到治癒過去的可能。為何潘彼得選了這六位來參加遊戲,這是他所能做的補償,他不否認自己的壞,他唯一能做的是在這個永無島的密室裡,就讓他造成的傷口留在這裡。當年紀最小的麥可卻是看見潘彼得眼裏愧疚的人,觀眾就已然明白潘彼得/彼得潘之所以舉行密室遊戲正是在向所有陪他一起困在時光裡的人/角色道歉,除了「彼得」,其他的人都要繼續長大。

這齣戲感染力是如此強大,觀眾根本不會煞風景地去思考每個玩家觸發條件都會被心靈控制這件事合不合理,這是劇團將阿卡貝拉唱成音樂劇的劇情設計,而畢竟「唱」的永遠比說的好聽,那就足夠了。劇團以阿卡貝拉為核心的表演將原本已經很扎實的劇本,能夠帶給觀眾的療癒感翻了好幾倍,音樂果然真有魔力。

在舞台設計與劇本上劇團也真實地呈現出一個密室,包括那些其實很沒有邏輯的線索(座標組成的數字是開鎖密碼),不過這就是密室遊戲的醍醐味啊;又比如溫蒂用手把娃娃機裡的娃娃拿出來那幕,真的是玩密室遊戲時玩家會硬幹的事情,根本是玩開了(當然少了虎克的鉤爪勾出娃娃在戲劇中的象徵)。最後當玩家找到了最終線索,麥可發現遊戲的獎賞其實自己已經擁有,溫蒂與婷可明白雖然跟想像不一樣但是的確是獎賞,其他人知道少了過去的陰影,獎賞可以自己去爭取了。每個人都可以長大,彼得的心願完成了,終於變成星星,終於長出翅膀;眾玩家帶著離開永無島再也無法回來的決心,成功逃脫有形的密室與無形的過去。

謝謝創作這齣戲的人們,教會觀眾仍然可以相信童年那些故事,相信相信本身。

其它意見:表定19:00其實是19:30才開始。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于善祿

2015/09/01 19:00

點閱率:420

11110

將阿卡貝拉、音樂劇、密室逃脫等幾種時下年輕人所喜歡的形式,融合成一齣戲,可謂創意十足;之前我曾有機會在該戲排練期間看過一次整排(當時因為要出國,所以無法看演出),這次再於藝穗節期間看到正式演出,有些看排時的疑慮,多半都已經解決,大體還算順暢。

透過收到密室遊戲邀請的六個人,和一個從未現身的「潘彼得」,在解謎的過程中,同時也解開了彼此之間的誤會、心結與創傷,藉此得到諒解與解脫。六個人,三組關係,分別曾是密友(「婷可」與「溫蒂」)、同學(「約翰」與「麥可」)、情人(「虎克」與「鱷魚」),各有各的心事、秘密或苦衷,但卻因為誤解或意氣用事,而導致關係破裂,甚至形同陌路;他們甚至將這樣的後果都怪罪到對方,或從未現身(或者說一年前已過世;甚至於可以說一直都在)的潘彼得,是他邀請他們六個人來參與這項密室逃脫遊戲的。(看到這裡,會讓人聯想起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

而在解謎的過程中,他們除了漸漸打開心房與原諒對方,也終於知道潘彼得事實上一直都在暗地裡幫助他們,並不如他們所看到或所想像的那樣惡劣。劇中安排了許多的道具與線索,有的是解開各組關係的心結的,有的是引導至下一個線索的,但最終都是讓他們面對彼此,也面對自我,最後的兩道謎底導向「破鏡重圓」與「從心開始」,整齣戲的喻意不言自明。

稍微可惜的是,在我看的那場,透明壓克力箱的塑膠娃娃夾不出來,結果是「溫蒂」用手從娃娃機的出口伸進去硬拿出來;不知是「麥可」解錯了謎,還是怎的,使得紅色毛線穿梭謎字板,卻兜不出一組數字出來,結果是「虎克」直接「猜」101,而解開了箱鎖;幾張不規則狀的黑色紙板,在桌上拼了老半天也拼不出個所以然來,結果拿到綠地上一拼,立刻成了潘彼得的剪影。這些「硬拿」、「直接」、「立刻」,都令人跳出戲外,應該在道具與表演的設計上,要更合理與謹慎。這裡頭似乎牽涉到劇情的推進、角色的情緒、解謎的推理,以及唱阿卡貝拉的速度感,彼此之間的快、慢邏輯並不太同步,好像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目前的處理雖然有時候看起來卡卡、怪怪的,但如果不是太在意的話,大概還過得去。

我並非阿卡貝拉的專家,基本上六位演員的唱工與默契應該都是有的,只是直覺聽起來,似乎多半在幾種曲式之間輪替使用,而有一、兩次,聽到一些音好像在飄動,不太準,不知是否是故意的設計?另外,戲一開始,有許多預錄的遊戲規則說明,那個仿機器人的聲音,其實有好幾處都不是聽得太清楚,雖然不至於影響劇情,但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王詩鈺

2015/08/31 19:30

點閱率:334

11111

密室逃脫+阿卡貝拉+彼得潘=???

六位主角與八十位現場觀眾一起帶著滿室的問號,開始一場布局縝密的密室逃脫遊戲。
每一條線索勾勒出六位主角與遊戲主人潘彼得之間錯綜複雜的過去關係。
每一首歌曲演繹出每個角色情緒與角色間關係故事。
每一封潘彼得送信來的敲門聲,如同敲破每一道心防僵局,卻同時也開啟下一個謎底。

整齣戲線索道具的布局相當精彩細膩,唯因空間限制視角影響無法全方位感受每一精心細節;每一首歌,詞意深遠相當動人,尤其是主題曲的設計在節奏及動作上一路帶著觀眾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讓整場阿卡貝拉曲目易有的膩感隨之而解;每一次送信敲門聲節奏的拿捏,是個人覺得最精彩的安排!出其不意的、急促的、懸疑的、緩和的,牽動觀眾的好奇心與緊張。

每個人都有不願面對的過去,每個人都曾因為另一個人而受到傷害,因而不再相信些甚麼,戲裡直言不諱的陳述,同時也直指每一位現場觀眾一起尋找心裡的彼得潘。

而真正要逃脫的並非這間密室!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許孟霖

2015/08/31 19:30

點閱率:356

11111

原本只是被密室脫逃加阿卡貝拉的噱頭所吸引,沒想到看完後竟會如此滿足,整個過程無法用有趣兩字輕鬆帶過,他帶給我的是許久沒有在戲劇裡看到的感動,關於命運與救贖。

近年來實體密室脫逃越來越多,一直不明白這遊戲究竟有何吸引力:一小撮人跑進一棟奇怪的大樓的某個小空間把自己給鎖起來,讓戴著面具的陌生人在自己面前用毫無感情的聲音講述一段遙遠而悲慘的故事。其餘的就是在限定時間內尋找該空間隱藏的數字符號道具機關等線索,再把一道又一道的門打開逃出生天,這種作繭自縛的自我精神折磨到底哪裡好玩?我在這齣劇裡得到了答案。

劇中這群充滿憤怒的成年人被邀請來到這個遊戲,他們被關在一個空間、無路可出,只能面對眼前的人事物,桌上牆上地上各種線索勾出他們不堪的過去與他們極力隱藏的關係。如同劇中那兩句歌詞:「遊戲有他的規定、生命有他的規律。」一個被設計好的遊戲,就像被安排好的命運,要逃脫得先解開謎題、要逃避得先面對回憶。因此,在這齣戲裡,房間裡所有的物品都有了別的含意,它們是繼續前進的基石、也是解開命運的鑰匙。「密室逃脫」不再只是單純的解謎,它是形式也是內容,它是過程也是結果,我們都被長不大的彼得潘帶領,飛過一段自我救贖之旅。

起初眾人彼此猜疑,劇末他們齊心協力,打開了充滿傷痛的密室,他們拿起了代表過去的物件,把它留在這個房間;他們脫下被控制麥克風,用自己的音量唱歌;他們正式跟彼得潘道別,朝著有光的地方走去。沒有比這個結局更美的了。

不得不提的是劇中的阿卡貝拉非常動聽,感染力極強,每首曲子都能喚起某種情緒、推動劇情。最令我感動的是第三次主旋律出現的時候,劇中角色依舊圍成一圈,唱著原本令人困惑的歌曲,但不同的是......這時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請容我就此打住,我認為那是本劇最棒的謎底。

希望這齣戲能繼續演下去,希望所有觀眾都有機會進劇場觀賞,希望我們都能修補影子、面對傷痛,並好好地跟它告別。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馮勃棣

2015/08/31 19:30

點閱率:883

11111

我僅以三個驚嘆號來表達我對這齣戲的愛!!!

觀眾一進場就能看到被佈置成遊戲室的密閉空間,充滿著許多引人入勝的小細節,乍看之下覺得這齣戲充滿「誠意」,真的看下去之後,才知道這齣戲豈是只有誠意,根本就是個由札實的劇本、歌唱、解謎過程所構成,更充滿真實角色情感與衝突的戲,亦是遊戲。

整齣戲以密室解謎遊戲作為包裝,陷於其中的六位遊戲參賽者即為角色,外加場內另外八十位的真實觀眾作為實境遊戲的觀者。六位角色為了脫困,必須從現場陳列散置的眾物件中抽絲剝繭,找到謎底。於是乎,「謎底」成為這齣戲引人看下去的懸念與鉤子,如何逃脫?為何是他們六人受困於此?是否有任何共同性?這場解謎的冒險將帶他們去哪裡?

故事由此懸念展開,帶出了貫穿整齣戲的三個元素:解謎、戲劇、阿卡貝拉音樂,並不時搬出「有人在看我們耶」、「難道又要唱歌了嗎」等後設笑點與橋段,增添了展演的自覺,這種自覺包裝在「實況表演」之下成為了真的在進行實況的幻覺,非常奇妙。

六位角色慢慢聚焦而接近了謎底,原來他們都與一個叫潘彼得的霸凌者有所牽連,事情的真相如剝洋蔥般緩緩揭露,六位參賽者彼此間也有著愛恨的過往。這齣戲若一言以蔽之的話可如此概括:一群有傷痕的人為了找到謎底而聚集於此,而那個謎底,正是他們過往的傷痕。

天啊,這是多麼美麗浪漫啊!

其中讓我最不爭氣的一刻,是那個怯懦男孩說出「潘彼得不是壞人。」這句台詞像劃過夜空的流星般劃過我的心,揭開整齣戲的格局與新頁,當大家指責與控訴彼得潘就是霸凌者與加害者時,那位怯懦的、沒有自信、始終低首顫抖的男孩卻說他在霸凌者眼中看到過愧疚,「我早已原諒他了」,男孩這麼說著。就在那一刻,我理解了這齣戲的本質,是和解與原諒,是擁抱與溫柔,是一個眼光,教我們如何看待、理解,進而將過往的傷痕唱成一首首療癒而悠揚的歌。

我還做了很多筆記,但行文至此,想說打住吧,到這裡就好了。那些美妙的樂聲、感人的歌詞、巧妙的解迷過程、實境的互動、精巧的道具與物件、、、都被包容在這份溫柔之中,而不用花更多篇章來贅述了。這齣戲是一個謎,是一齣戲,也是一首歌。

我發現這齣戲總共只演兩場,實在太少了,在此我向各製作單位或贊助者喊話,希望能讓這齣好戲被更盛大與精緻的製作,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歌與詞,痛與愛。

最後,僅以一句話與彼得潘遊戲的創作者與參與者們共勉,願我們都長出翅膀,變成更好的人。

演出場地:牯嶺街小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