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位英雄,在你心裡的英雄又合該是什麼模樣?
戰鼓聲響敲醒演出序幕,本劇以一個封建式的部落族群為主軸,部落祭司相信以活人獻祭能將會換來部落的和平,否則將會發生難以言喻的重大災難。一名女孩被迫替代自己的哥哥成為祭品,從懸崖落下幸運的逃過死劫,被差點同為被獻祭者的男子亞當所救,亞當的父親為了不使兒子喪命,反變成部落裡的背叛者,在祭司的指示下被當作活人獻祭的犧牲品,女子與亞當前後分別回到部落,卻遇到東來族侵襲,對於神開始發出質疑的,除了女子與亞當外,就連當初信仰神而選擇活人獻祭的祭司也發出了疑問,究竟他們所信奉的神,真的是眾人心目中的英雄嗎?
演出人員皆為台藝大出身,演出水平一致性極高。音樂與道具的一體多用,是本劇最令人驚艷之處,音樂著重在打擊樂器上,營造出戰鼓的緊湊感,配合人聲搭唱,在幾幕戰鬥場面的氛圍營造渲染相當完整;人工樹枝與演員間的搭配,木筏可以是山坡道路與懸崖邊緣,化繁為簡的想像運用免去了大量的換景時間,三位民眾演員以對話講述劇情的手法,使觀眾可以把重心完全放在演員的表現上不致拖泥帶水,劇情流暢緊湊,兩側觀眾席可由不同角度一窺演員的賣力表現,著實是相當妥貼的安排。
《Hero》本以劇中部落所信仰的神為領頭英雄之意,但在演出中逐漸被挖掘而出的是,當人對於所信仰的方向產生質疑的時候,神是否仍然可以被信任,在劇中發出了許多的問號;更深入一層的用意是,劇中人對於神的詰問,也是對於社會當權者的所做所為,及未來將何去何從所發出的反問。
演出最終以亞當選擇自殘雙眼,保住女孩性命的行為,與女孩開創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未來新道路,創傷後展延新未來是必然的結局。雖少了點新意,但過程中的幾個觀點,倒是適合觀賞本劇的觀眾們在看完本劇後,能有不同的思索方向。
其它意見:1.只要是特定的角色,就該有個名字(除民眾及戰士等多人角色之外),雖然可以理解編劇試圖淡化其他人的痕跡,以亞當做為翻轉事件的契機,但最大的變動因子實則存在於該劇被活人獻際而倖存的女孩身上。她或許不重要,但也該有個名字。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靈魂與外在形象也就隨之豐滿飽實。
2.對話部份不要使用太多至理名言式的類型,容易陷入一種宣教式的情境,少了自然對話中的樂趣,透出一種刻意為之的做作與匠氣。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