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工作室的《未命名2.0》證明了只要節奏掌握得宜,換場十二次就算只是把燈關掉道具擺好再開燈,觀眾也是能接受的。
這齣戲從劇場遊戲開始,演員們不斷問著:「我可以相信你嗎?」接著閉眼,讓身體隨重力倒下,劇場裡的信任遊戲隨著戲的發展慢慢變成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與交往,進而用誇張又有趣的方式讓觀眾看見婚家體制的壓迫以及異性戀霸權。
整齣戲從頭到尾用一幕又一幕像電影跳接的方式,在零碎的片段中組織出一組兩線敘事,我在看戲的時候不禁想到網路搞笑團體「這群人」的網路影片,同樣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搞笑短劇講一個共同主題;劇團厲害之處在用喜劇舉重若輕地談現代人的不甘於寂寞,還讓觀眾看見愛情關係裡的殘酷,兩人之間有弱者有強者,平等則是神話。又每一幕都有讓觀眾發笑的設計卻不顯得太過(像餐廳服務生和超商店員);演員肢體與表情非常棒,能收能放,與觀眾的互動也不讓人覺得刻意為之。更難得是對於每一幕的長度與效果劇團做到了節制,沒有發生失控及觀眾疲乏的情況。
這種片段式的呈現有個好處在於偶爾加入一些無關主線的片段,不只豐富了文本也讓整齣戲有個換氣點,劇團有想傳達的理念也可以趁機好好地說出來(個人尤其喜歡現代人沒事找事處處都是假想觀眾的被害妄想)。觀眾在看戲過程中也許會開始同情兩組關係中弱者的那方,一邊是男明星與圈外女友的異性戀組合,另一邊是兩位女同性戀的掙扎。
戲中異性戀女性需要家與那張證書/體制作為承諾,卻只能妄想用孩子來換;男生則一如電視連續劇上演的那樣窩囊,那是縱有再多理由也改變不了男生是個爛人的事實。女同性戀則是T婆之間對承諾的遲疑,於是裝扮自己以求陽剛化進而去模仿異性戀體制,當然絕對地徒勞無功後還是必須回到「做自己」這種沒什麼新意的答案。陳腔濫調的積極意義正在這些愛情狀態真的就是可能發生,把它們包裝在喜劇之下更是令人心痛一會。
六個演員,各有特色與表演方式;劇團將這個場地背板後的小空間加入舞台是一亮點。當最後回到一開始的信任遊戲,起初的擔心(真的要用劇場遊戲來開場嗎?)早已不再,也許觀眾的這點反應也是在劇團的計畫中,誰知道呢?
演出場地:雷克雅維克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