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舞蹈

娜芙蒂蒂

平均心等
110.500
查看演出內容

阿丁伯

2015/09/03 14:30

點閱率:315

11100

以舞作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內涵重於外在的作品。

雖說娜芙蒂蒂是一個埃及王后,但一般的觀眾對她所知應該不多。而娜芙蒂蒂對於這個作品到底只是一個符號的象徵還是創作的主軸,也只能透過舞者的表演來傳達編舞者的意涵。然而,只有一個音樂伴奏搭配一個舞者,在如此大的表演場地裡,似乎顯得太過空曠~演出本身的強度在這樣的場域裡很可惜地被分散,加上觀眾本身與舞者的距離,除了不太能夠感受到所謂的東方-非洲的感覺之外,也多了一份疏離感!

演出者的本身的專注及投入是感受得到的~但如果這是一個儀式,那我似乎沒有等到它的莊嚴;如果它是一個生命的過程,我會更期待舞者與樂手,甚至於觀眾更多一些的互動與交流。

其它意見:最後的結尾有點讓人錯愕,不知道已經結束,是令人比較印象深刻的地方!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馬慧妍

2015/09/09 19:30

點閱率:221

11000

相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純粹的作品。在觀賞前對娜芙蒂蒂的了解也不深,僅知道她是公元前1300多年的一名埃及王后,也必須承認,我也並非舞蹈的專家,觀賞此場演出,我只抱著單純的心情,欣賞一份舞作,並放開身心接受它給我的視覺、聽感上的訊息。

從一開始薩克斯風手演奏,配合著Oxana Chi的舞蹈,看見一些帶有東方-非洲、街頭舞蹈等特色的影子,在表演的中段,舞者以幾個噴嚏間斷,穿插著某種人體的、自然的、具節奏感的生理動作,最後在漸趨緩慢的旋轉中,燈漸漸暗,經工作人員的告知,我才相信表演已經結束。可能是缺乏了某種文化脈絡,使我始終無法理解某些動作的意涵,與這些動作連貫起來傳遞的意義,然而,諸如薩克斯風手拿出圓形的樂器,製造類似海浪的聲音,這確實是讓人充滿想像的,但這意象並沒有延續下去,讓我覺得有點可惜。在接近尾聲時,薩克斯風手倒立在臺上,伴隨著Oxana Chi仍然持續的舞蹈,這倒讓我期待二人的交流能否創造某種火花,但薩克斯風手卻回到他的位置,繼續演奏。是我確實缺乏了某種必要的觀賞基礎,還是整個表演未能成功傳遞一個完整、充足的訊息?

在這情況下,觀賞此演出後能獲得的資訊並不多,但或許更大的問題是演出的場地,在偌大的演藝廳裡,三十名左右的觀眾顯得太零落,也有過多的距離感,讓人較難投入其中,放棄思考去享受一場視聽演出。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蔣禎耘

2015/09/01 14:30

點閱率:316

10000

觀賞前閱讀節目介紹的指定動作,創作內容的靈感源自一尊著名的半身雕像出發,將會引發討論的議題可能性很多,讓我覺得必須要在台北藝穗節眾多節目之中加碼奔走。

有幾個瞬間,特邀演出的薩克斯風手在舞台上自然流露的親和力,非常賞心悅目。演出長度太短無法深入主題,而動作設計無法傳遞思想的深度,再加上選擇的場地和應用,較難與觀眾產生共鳴。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貧窮男

2015/09/01 14:30

點閱率:326

11110

由於事前完全沒做功課,連「娜芙蒂蒂」也不知道,就先看了。

「娜芙蒂蒂」是西元前1370年代的人物,她的丈夫是法老王,他們一起進行宗教革命,後來德國人在埃及挖出「娜芙蒂蒂」的雕像,放在柏林美術館。

先拋開這些不管,這是個外國團隊的演出,SOLO舞者是德國人,現場薩克斯風伴奏是法國人,其他樂器是預錄好的。舞者的服裝看得出有非洲的色彩,帽子以及爆炸頭的髮型,一開始以肚皮舞的形式,搭配手勢與移動,彷彿有著舞劇的敘事,雙手反覆拉弓,手肘如蛇般的蠕動,也有旋轉移動,或如捕獲獵物般的向前撲去,逐漸到達一種出神狀態,組合起來的片段向在述說一段奇特的旅程。

然後打個噴嚏後下場,換薩克斯風SOLO,再一個噴嚏聲後,舞者登場,這個打噴嚏的設計挺有趣的。接著的這一段落,速度增快許多,有著強烈的節奏感,誇張的動作,充滿Passion,感覺是發源自非洲各種部落的舞蹈總匯,而這些動作比較常在台灣表演的非洲舞中見到,甚至在夜店中也被發揚光大。之後帶有著中東,神秘主義色彩,結合西方的技巧,擬態成了風雨中的樹木,伴奏用了一種圓盤,傾斜圓盤來製造風聲與雨聲。最後以蘇菲旋轉舞作為結束。

這個民俗色彩頗重的表演,完全像在紐約Hunter college的舞台,結合巴黎Théâtre du Châtelet看到的演出,現在在臺北也能看到。我不熟悉非洲舞的來龍去脈,但看得出來是融合非洲與中東一帶的民俗類型舞蹈,重新進行的創作,若再搭上作品名稱的「娜芙蒂蒂」,肯定有更多有趣的意涵孕育其中。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莫嵐蘭

2015/08/30 19:30

點閱率:316

11000

Oxana Chi是位奈及利亞裔德籍的舞者。看到文宣,我極為期待。期待一個融合西非傳統與歐洲當代舞蹈的身體。然而,這40分鐘並未帶給我驚喜,更多的是失望。思考甚久,我想是選錯了演出的場地,《娜芙蒂蒂》不適合在鏡框式舞臺演出。

我認為理想的演出形式應該是與觀眾貼近的,觀眾圍著表演者席地而坐,也可以座椅圍成半圓或一圈。

當大家與表演者如此近距離,專注看見的就不再是舞蹈編排手法、動作語彙的挪用,與技巧的精準度等問題。而是看見Layla Zami現場薩克斯風演奏,和浪聲鼓運用的氣氛營照;Oxana Chi與Layla Zami演出中極有默契地情感交流。或許這場演出也就成立了。

演出場地: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三樓演藝廳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