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蘇美艷具有一定水準的表演功力,足以一個人支撐八十分鐘的表演。蘇美艷分享著她赴京讀書的生活瑣事及心路歷程,嫻熟地處理至少十個角色的區分、模仿,能掌握大部分的節奏(除了最後她忽然失落了,觀眾們好尷尬),一開始稍顯被動的觀眾,到後來也不再羞於回應,紛紛鼓掌和笑出聲來。
在表演已相當有趣的前提下,一部以「人在北京」為題的作品接下來需檢驗的,就是它以跨文化的生活經歷為視角,能否提供除了日常瑣事外更高的主題,例如劇中強調三次的「戲劇來自生活」,這個「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這將決定觀眾在笑完八十分鐘後,對此戲除了「好笑」以外的評價。畢竟這群(大部分來自)台灣的觀眾,看見演員演出她在北京習得的口音、常用語時,我們不熟悉這種文化,而演出符合了我們某程度上的刻版印象,當然感受到引人入勝的幽默感。在處理跨文化的素材時,必須避免徒有獵奇式的陳列,因為這是獲取歡笑最簡易,卻也是水過無痕、甚或危險的途徑。
我最喜歡的一開始餐廳著火的題材,這就是典型的「戲劇來自生活」,從中我們看見了人性,也瞥見了這個城市的眾生相。建議此系列進一步從主題著手,挖掘更多深入的、以小見大的故事。生活的經歷需經過累積、沉澱和提煉,才能昇華為更有意義的戲劇。
其它意見:可思考劇中使用的聲音、道具、多媒體,有沒有精簡的可能。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