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第四號作品 <在 途中>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梅二一

2015/09/08 15:00

點閱率:315

10.5000

場地是一個前面有著類似河堤般階梯,階梯之上有約略觀眾視線的平台,幾乎是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這兩者之間 (少數場景演員會走過觀眾席間走道,與平台之後更高的類陽台空間 )。

除了以大量環境音響來補足空間說明外,主要是由三個白色屏風的移動,來處理所有的空間場景轉換。演員五人飾演多重角色,偶而肢體也用來象徵場景,如山脈、飛機。

全劇強調無話語,內容則是描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喜樂憂苦,多線交錯下的平凡生命故事。

嗯~ 這個團的設定條件並不簡單,簡單空間,沒有對白,扣除少量的道具與音樂氛圍渲染,能用的可以說只有肢體與表情。因此與觀眾溝通的唯一也是最重要部分就是「畫面」,在這條件下每一刻都是「畫面」。如何將日常生活的動作轉化為有效的劇場畫面,需要不斷的精煉,否則日常將只是難以持續注目的過眼雲煙,不斷轉換的場景終將是徒勞。

演出場地:索引文創

烤金魚

2015/09/08 19:45

點閱率:193

110.500

在途中是一種旅行狀態,就像尚未止息的生命一樣,許多事情因此發生。都市中,人是最大的風景,來此相聚的人們帶著故事在這個生存的空間中移動或者交會,如此靠近卻又如此遙遠,即使不相識也不表示一定不相互影響,是這個作品的主要結構。

都市生活中人們產出焦慮感傷擁有冷漠失落競爭追夢愛情挫折控制傷害等等等等,作品表露較多的負面狀態,唯一溫暖的大概是最後那位即使已經失業,帳單比鈔票還多的小姐,仍然願意拿錢幫助需要的人的那種高尚,使人覺得陽光一束照落地面。然而,偷竊的還是偷竊,煩惱的還是煩惱。劇中這些人物的生命經驗其實非常的日常, 我不清楚透過戲劇的再現,作者是否要呈現的是一種景況或者氛圍,但是沒有深度的作用與思維,這些日常成了阻隔的保鮮膜,被封住話語的所有內容也不再提供什麼。

關於空間,運用三塊長條白幕作為轉換空間的媒介是很靈活而且有效的,但有時縫隙過大,造成演員後台準備狀態露出舞臺,都是稍嫌粗糙。另外,觀眾區比舞台低,席地而坐仰脖約四十五度的必要性也令人不清楚,如果要觀眾也用觀看的身體領會作品要表達在都市中生活的不愉快,那麼,也是有的。

演出場地:索引文創

李松霖

2015/09/01 15:00

點閱率:279

11110

去除語言之後,劇場還剩下什麼?

語言/口說語言仍是目前大多數戲劇必備的元素,〈在 途中〉則試圖挑戰語言在劇場中的作用。「本劇無對白」,節目介紹中清楚寫著上述五個字,同時還提供了「角色」資訊:「墜落的女人、失去時間的男子、深夜裡上班及下班的人、陽台沉思的女子匯集在靜止的路口。」讓人不禁好奇,在不說話的情況下,要如何清楚建構角色?這是一齣啞劇、默劇、還是肢體劇場?

由於沒有台詞,只能藉由演員肢體、服裝和道具所營造的畫面,猜測角色和情節:一個獨自旅行的女孩,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新城市,開始新生活;一個職場失意的上班族,被裁員了,在城市裡四處飄泊;一個似乎走不出過去情人的陰影、而把自己關在房裡的男人;一個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女兒,千方百計,終於逃出家裡。還有一個大樓警衛,看似超然於眾生之外,對來來去去的人們淡然以對,只關心他的盆栽。

從各自的牢籠裡逃出來的人們,在城市裡相遇,因為一場煙火秀,陰錯陽差串連在一起,無意間幫助了對方,讓彼此得到救贖。

演出場地有三層高低落差,最低一層作為觀眾席,中間一層為主要舞台,舞台與觀眾席間的幾層階梯、舞台上方淺淺的閣樓,都是表演區。高低錯落的空間,正好提供了故事必須不斷變換場景的需要。演員隨著情節推演,不斷在場中上上下下,空間運用十分靈活。台上有三面屏風、幾個鐵籠等道具,供演員變化成各種場景。

演員必須以大量而精準的肢體動作,表現情緒、角色關係、衝突,並建構場景。他們時而是擠公車的人群,時而是行屍走肉般的上班族,時而是劇中人物攀登的高山,透過肢體動作的編排,幻化出一幅幅人體都市風景。可見,演員的肢體能力,會是影響演出成果的關鍵。劇中演員沒有舞者那樣訓練精良的肢體,但除了某些大場面稍嫌混亂,大部分場景仍能清楚呈現給觀眾。然而,某些道具使用不清楚,又少了語言傳遞,可能造成觀眾疑惑。例如女孩拿在手中的小紙盒,疑似驗孕棒?又看得不大清楚,影響觀眾的理解。

劇中某些畫面,讓人聯想起幾米的繪本,例如一場男人在城市裡到處尋找女人、卻一再錯過的戲,頗有《向左走向右走》的fu。整個演出也許不適合以啞劇或肢體劇場加以定義,而更像是一幅幅動起來的繪本畫面,寫意,舒服,流暢,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喜悅,淡淡的療癒。

整個作品也維持淡淡的喜怒哀樂,情緒力道稍嫌薄弱了些。(以下意見可能較為主觀,跳脫出本劇既定規則。)也許是在「不能說話」的遊戲規則下,情感只能透過肢體語言傳達給觀眾,但在觀眾所接收到的訊息不足以理解情節時,就會忍不住在心裡自行補腦——這時候演員是不是該「說」些什麼?……這時候如果有幾行「字幕」就好了……總覺得少了文字、語言,好像也少了點什麼。語言當然不是全部,但或許人類還沒進化到像外星人那樣靠腦波就能溝通之前,說話還是傳達情感的要素之一。或許,打破「不能說話」的規則,靈活地在適當的地方插入少量語言,也許能達到更強的情感力量。但整體而言,仍是個清新、有趣、充滿想像空間的作品。

演出場地:索引文創

緣綺

2015/09/01 15:00

點閱率:283

11100

很清淡的一場演出,就像吃了一盤清脆冰冷的微辣醃黃瓜。好吃、爽口,但只能當零嘴。結局給人一種未竟之感,不難看,但不夠吸引。也不是不好,就是太生活卻引不出共鳴,非常小品的一場演出。

整場演出無對白,就靠五位演員的肢體、表情來表達,生動活潑的肢體與臉部表情,讓人很清楚的知道故事在傳遞的訊息,一個一直在旅行的女子、一個上班族、一位保全(或是警衛?)、一位被白衣制約的男子、一位一直被父母保護最後逃家的女孩,他們彼此在自己的領域生活著,某天,眾人相遇、交會,最後回到各自的生活。

場景的轉換藉由肢體、音樂與燈光,還有三片可移動的屏風來做變化,這點蠻有意思的,也考驗演員與技術人員們的整體默契。

整體表達都說得很好,但在眾人交會的那段,卻看不太明白他們交會時,到底發生甚麼事,只見演員們互相推擠、手電筒照來照去。沒有清楚的脈絡在裡面,卻有一種深沉的哀傷、壓抑在裡頭,當想要釐清時,場景已轉換到下一幕。這有點可惜,因為這樣到最後,不明白這場演出到底想要給觀眾什麼?裡面有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

在途中,顧名思義就是一切都還在發生,尚未結束,雖有交集,但最終會踏上各自的旅途。很有詩意及想像空間的劇名,但內容卻沒有給予足夠的空間。

其它意見:1.換場景過快,少了點留白給觀眾想像跟思考,當要醞釀出什麼時,就被換場打斷,某些段落的節奏可以緩一點。
2.很多場景都用了大量的音效與燈光來建立,這很有意思,很好,但,燈光與音效要再熟練劇本,也別只是對CUE,也要配合上演員的呼吸與節奏,要看著演員來走CUE,這樣整場演出才能一致且完整。

演出場地:索引文創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