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2 14:30
點閱率:339
音樂很好聽,現場樂手、現場演唱,完整的編制與團隊默契,可以感覺表演團隊在舒服、開心的狀態唱歌,也成功將這個氛圍帶給觀眾,是個看完會感覺愉悅的演出。但如果要討論戲劇的部分,還是有些問題想提出來。戲中包含中、英、日、原住民母語等不同語言的穿插,搭配演職人員表上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中外知名演藝明星,乍聽之下有一定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有沒有什麼別的目的還不盡明顯。也必須細究這齣戲到底怎麼使用對話?劇情是經典的醫療劇的設定,在金錢與生命面前,不同的醫生總是各有各的心思,也因為醫生們的語言不同,現場必須頻繁搭配字幕,大量手持的手繪字幕,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還覺得蠻趣味的,但隨著驚喜感消失後就略顯的冗贅,也因為手持字幕的關係,演員無法有太多動作,情感心境的轉折多是唱、說出口,身體卻無法表達,蠻可惜的。以及因為場景分散在不同空間之中,過程大概需要移動4-5次,但每個場景的篇幅並不常,也並沒有與觀眾移動這件事情產生連結,常常有種才剛坐定就要移往下個場景的匆忙感。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點閱率:263
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是第三次參加臺北藝穗節,前兩次以音樂類節目參加,還都拿了獎。這次的夢做得更大,多了劇情線,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音樂很優秀,無庸置疑。然而,演戲部份的問題也是明擺著無法忽視的。《病棟風暴》藉由一門心臟手術,引爆醫院利益與從醫良心的拉扯與掙扎。故事裏頭有傳統的兩方人馬角力:熱血良醫團隊 v.s. 唯利是圖的醫院行政中樞。在幾番交手、經歷過病患的緊急事件後,暗黑的那一方終是找回了行醫的初衷,白色巨塔又再次恢復了過往的平和與寧靜。Woolloomooloo是個擁有多個方正房間的白色畫廊空間,也正是因為這一片白,讓劇組選擇這個場地演出。故事裏有多次的換場,觀眾需要隨著演出移動。畫廊裡的每個房間都僅有一門連結 (不是真的門,而是兩個房間中隔的牆會有個通行區),雖然不是完全封死,但在無法有效運用空間且想要每個空間都用到的情形下,表演者與觀眾幾乎是混亂成一體。不但嚴重阻礙了演出的進行,還讓整場演出都處在尷尬的節奏下 (觀眾茫然:所以現在是要換到另一個房間去看另一個場景發生的事件嗎?)此外,故事裡還有為數眾多的角色。劇組的處理方式是一個角色由一個演員飾演,再加上五人組樂團,還有樂器、椅子、字幕卡等道具,即便是已經會擴大視覺感的白色空間,仍舊讓人覺得擁擠。再者,很多角色其實不需要有真人出現 (如小男孩患者、財大氣粗的財閥等),可以改用其他手法表現,將時間留給重要的角色,好好刻劃與描繪人物性格與轉變過程。私認為,語言的差異在音樂上較不明顯,是因為仍可透過旋律感受到當中的鼓動與力量。然而,語言在戲劇表現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同樣是說中文,為什麼這個人說的是台灣國語,那個人卻帶著ABC腔?更何況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日文、英文、阿美族語)。選擇的語言,以及說這語言的態度與方法,間接地說明了角色的出身與經歷,同時也幫助觀眾建構故事的背景與角色間的關係。因此,使用多種語言的《病棟風暴》,非但失去了語言特有的地域性與定義性,還多少混淆了觀眾對演出的世界觀。我尊重也敬重團隊想要展現企圖心的勇氣與想望,只是在能力與調度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更需要小心謹慎,思考不同媒介的使用目的:為什麼在手術房裡要使用即時錄像?醫生的反省又為何是預錄影片?動漫式的對話框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在演出開始沒多久,利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分別代表醫生與病患父親的對話段落是成功的。這樣的形式既可以掩蓋表演者演戲的不足,樂團強項的音樂能力又得以發揮。
2015/09/05 19:30
點閱率:271
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已是第三次參加藝穗節,今年拿到節目手冊發現這節目屬於「其他類」,從節目說明看來是有戲劇元素,且不同以往,沒有出現原住民關鍵字!於是,在看演出前,實在很好奇他們會呈現什麼樣內容。電梯門一開看到白色空間,表演者已經在演出了。這時觀眾已成為踏進某家醫院的病患或家屬,看著表演者扮演的醫師及護理人員如同在醫院空間中忙碌行走,或在經過你身旁時親切與你對話。演出空間分割為四個場景,觀眾隨著醫護人員指引移動,參與了這場白色巨塔裡的風暴。對於一個「樂團」,從過去兩年以音樂及演唱為主軸,輔以影像的演出形式,大膽嘗試有劇情及演戲、舞蹈的演出方式,還手作裝置及道具,原本就是相當大的挑戰,更何況選擇了專業的醫療題材。整個製作的企圖心值得五顆心心,但不可諱言地,若以戲劇或音樂劇表演來檢視演出者的表演及舞蹈,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也因為想呈現的視覺效果很多,以至於很多時候演出者陷入很忙而雜亂的狀態。第四幕:手術房的生命樹,讓觀眾待在手術房看著很不擬真的開刀現場及假開刀影像,是多餘且反而讓節奏冷掉的處理方式(一點都不覺得這是攸關生死的一台刀啊!)。即使前述種種,我是喜歡這個作品的。就像在第一幕中出現的幾幅古典畫作讓我接收到的關鍵字是生命及信念/信仰,不僅是醫療領域,在任何專業領域中,信仰、信念與利益之間的拔河及最終取捨是恆久的議題。創作者為何要創作?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為了利益而選擇好走的路?CMO讓我感受到對於創作的堅強信念。
2015/09/05 14:30
點閱率:302
這個...這個...這個演員實在是,離觀眾太近了啦,我就坐在第一排,連演員的褲頭脫線我都看到了,當他們一起立就站在我腳跟前高唱的時候,我...我真地很sorry...我抬頭只看到鼻頭...比較重要的關鍵是,該團體以往都是「音樂中的音樂」一百分,哎喲威呀怎麼今年申請了「其他」類呢?看完演出後發現,這不是「其他」類啊,這活脫脫就是個音樂劇啊,是「戲劇」類或「歌舞劇」類啊!OK,該團體最棒棒的是他們的音樂,但今年卻選擇了「全程」讓樂團藏在白色投影幕之後...ㄟˊ?演出單位是寫著「樂團」的呀,怎麼會把主角都埋起來了呢?好吧,那站在前線的是誰?是歌手們。但,歌手們今年不只是唱歌喔,唱歌之餘的基本模式是,要用演戲的。是的,邊演邊唱,所以怎麼看都是「音樂劇」的呀。好,那既然是要用演的,表演者的「表演」就會被觀眾要求與檢視,可是,臺上演員一字排開,只有蘇瓦那演得絲絲入扣,對比其他人對「表演」的不熟悉,我實在很抱歉我就是一直不自覺地出戲然後就不小心看到演員的褲頭脫線了...以及以及,既然是音樂劇那唱出來的歌詞就必須要與劇情有關嘛!但好多歌的歌詞與當下劇情裡的「喜怒哀樂」實在扯不上關係。例如:阿美歌謠的吟唱,居然運用在「你生氣了?你小心一點!我才不怕你呢!咱們走著瞧!」的兩方人馬對峙橋段。這...這...那把此時的「阿美族歌謠」換成張惠妹的解脫,不也是可以嗎...可是,處處都看得出來,團隊對這一次演出的用心與經營,包含道具、投影、服裝、走位、舞蹈。但,怎會這樣啦?把「很厲害」的部份往後擺,把「有點糗」的部分往前挪,這這這...是打算做什麼革命性的突破是嗎?最後我一定要說,那個拿著月光仙子小棒棒的女護士,唱歌實在是太突兀了。她紮紮實實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毫無畏懼也沒在客氣,她用盡一身的愛來詮釋每一個嘴型,但左右邊的演員都沒有要呼應她的意思,與她一起對戲的男女演員都用一種「好了啦妳不要這樣...」的表情應對,搞得觀眾看著這麼投入的她,覺得這個世界好滄桑...誰?你們誰行行好,去跟她一起放大嘴型睇大唱,好嗎?
點閱率:280
誠意十足的作品,滿溢的音樂充斥著滿溢的情感與意圖。運用畫廊空間的殘響遠近,讓音樂在現場呈現多層次的聽覺。編曲、詞曲編寫、樂手、歌手演唱也都相當成熟。可惜歌詞在傳達上是模糊不清的,以致不容易進入複雜的情節,進而被感動。當演員歌手一字排開大聲的唱著重複的旋律,我不知道我該感受到什麼?悲壯、開心、憤怒、還是喜樂......?(但聽覺上是舒服的,是好聽的。)
其它意見:音樂劇的表演結構跟一般戲劇的差異,很容易讓創作者掉入音樂劇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