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集體恍惚 (在她不吃香蕉以後)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李銘宸

2015/09/06 19:30

點閱率:385

11110.5

因為某些緣故不小心得知這個演出的文本創作啟發自《游泳池(沒水)》,於是在看戲的當中會不斷將兩者相比對參照,或是自己尋找一些線索or可能的對應拉椅子坐坐坐。想將它拔除掉或不作他想實在是完全沒有辦法。但即便如此(或可能因為如此)這個演出依然是不失其精彩與他所想訴說的,不過我真想毫無所知地接收理解《集體恍惚(在她不吃香蕉以後)》(或許這個前提是一場誤會,是的話就請Skip)。

劇本對我來說蠻智障的,一直用「香蕉」來指稱或替稱手機、智慧型手機、通訊產品平台、網路、APP、自拍...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從頭到尾。在入場時觀眾們也都獲得了主辦單位發的一人一根真實新鮮的香蕉。不過似乎就正因為我們都心知肚明「香蕉」在指稱什麼,這一個概括的稱呼或者是代號,反而在閱聽的想像連結與表演的呈現上,成為了一種童話故事式或冷笑話式的異色幽默,太過認真投入而呈現出一種孤僻的輕浮(或輕浮的孤僻),進而在積非成是的演出進行上,演變為一種輕巧而確實的疏離劇場。表演者也在這樣的策略上盡情釋放和投入,開頭時我偶爾會微皺眉頭地覺得有些時後的表演太造作或太OVER了吧,整個演出結束後縱觀下來倒覺得一切合度,假得剛剛好,弄巧成拙得剛剛好,畫蛇添足得剛剛好。演員整體呈現出一種調配得宜的tone,各自看有其出色獨特,全體看又缺一不可,演出全程游刃有餘,默契熟練,看來應該有下功夫花時間確實排練(如果也是誤會的話或許整個劇組上輩子有互許胭脂扣吧)。

作為開始獨立創作或面對外界發聲表演的起頭,斧鑿的痕跡可見,還有些不知如何放下的包袱,及尚在摸索中但願搏全力的現場氣氛。一個劇組是否是在同條船上從進場人員的引導語氣就能夠感覺到。整個演出看得我眉開眼笑,無聊和不耐煩也覺得舒適,即便生嫩但看見表演者無一時一刻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在做什麼,真摯且全然,真的很舒爽。

其它意見:不知道創作者如何看待空間的,但個人私以為這個作品在這樣一個全白的畫廊作為一種劇場空間的替代來演出是非常合適且對味的,若它是在黑盒子演出的話可能就沒那麼有趣了,小小分享提出。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阿丁伯

2015/09/03 20:00

點閱率:318

11110.5

從後設的立場出發,這是一齣有趣又很有能量的戲~

井然有序的動作,快速緊湊的對白,看得出導演有相當大的野心,也看得出演員執行得很努力~最有趣的,是這個演出場域,三個空間,原本想要用DV現場投影,結果卻因不可抗力的因素而無法成行,飾演助理的演員直接出來道歉,剛好也由於原本演出為排戲過程的設定而顯得合情合理,這樣的巧合是有趣的~

四個演員詮譯同一個角色,可視為四個原本共存於身體裡不同的我,有的勇於表現自己,有的稍顯退縮,在演員表現能量不一致的情況之下,也可接受~劇中大量使用雙關及使用香蕉這個符號,也是很不錯有趣的構思!

其它意見:感覺編導是個很有想法的人,雖然在演出執行層面上的經驗感覺不是很足,但仍期待下次的作品~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馬士比亞

2015/09/06 19:30

點閱率:271

11110

劇名說的是「以後」,但戲裡演的是「以前」。

在「她不吃香蕉以前」,「香蕉」可以是生活中任何會引起慾望的物品,包括各大知名廠牌的服飾配件、飲食商品,還有各種日新月異、「不買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科技產品。

不過隨著劇情進展,重點還是放在對於科技時代的批判:每個人看似有許多好友,但其實一個真正熟識的朋友都沒有;著迷於爭取更多人按讚,但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真實的自我已不重要。

諸如此般的批判其實早在臉書興起之後就開始出現,近幾年來也不乏探討相關議題的劇場作品,除此之外,這齣戲也利用了劇場訓練常見的聯想遊戲和指令遊戲,針對議題大肆玩耍,但還算能保持一定的張力效果,不致失控。

雖然議題並不新穎,敘事技法一看便知,但在導演的巧妙安排之下,緩、緊、快、遲之間,整齣戲的行進節奏還是讓我頗為享受。

加入攝影鏡頭的逼視效果,的確有助於強化氛圍及幫助演員表達情緒,但也因為隔牆擋住觀眾視線,大多時間無法得見演員跟攝影機間的具體互動,也在這齣表明「後設」的戲裡留下一個無法「後設」的空缺,

另外,這齣戲緊扣住「集體」概念,在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將觀眾拉入戲裡:邀請觀眾一起建構演員所需要的快樂和悲傷情境,邀請觀眾一起拍照,也邀請觀眾一起「使用香蕉」。無形中,觀眾成為劇場幻覺的一部份,像是一場集體催眠秀。

雖然導演一開場就講明是「她」的故事,但就像是表坊作品《台灣怪譚》裡阿達的故事那樣,嘴裡講的「他」或「她」,其實都是在座的你跟我。

可惜的是,「演後座談」明顯失焦,感覺有些累贅,倒不如直接「下戲」,讓結尾更加簡潔俐落。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謝鴻文

2015/09/06 15:00

點閱率:283

1110.50

導演:「我想用一種後設的方式呈現,就是後設的方式呈現。」在場上還有點混亂,觀眾還在陸續進場,工作人員一邊指揮其他人挪位的狀態下,戲就開始了。同步開始的還有另一個空間中,透過錄像呈現的其他演員。

導演如同鬼打牆的廢話,僵硬的肢體,低抑含糊不清的唸白,著實讓人擔心這齣戲接下來若都如此就要完蛋了。

所幸,劇本的詼諧嘲弄,開始緊緊抓住議題大肆發揮,一步步引領著觀眾看見演員與香蕉的愛戀,有香蕉的生活透過比喻形容,如同香蕉皮與肉的親密連結,但皮肉分離後,焦慮便開始發作。很明顯的,「香蕉」是「焦慮」的象徵,以「香蕉」為名,其實又在指涉另一種物件--手機,把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乃至改變生活型態,引發精神衰弱、焦慮、不安之種種,都寫實有趣的呈現出來。

這齣戲亦讓觀眾重建感官的細微覺察能力,以集體催眠般的靜心冥想儀式,帶領觀眾隨指令去感受戲中演員說無法詮釋的快樂、悲傷,還有品嘗香蕉。表演演員與觀眾真實臨在一種被催眠般的恍惚氛圍中,對漸漸失去的敏銳感官似有喚醒;可是戲一落幕,馬上有觀眾急著拿出手機來滑,忽然讓人覺得那舉動好笑又滲著一點悲哀。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鐘煒翔

2015/09/06 15:00

點閱率:294

11110.5

香蕉是什麼?香蕉不是什麼?為什麼她要吃香蕉?為什麼她不使用香蕉了?不吃香蕉以後怎麼了?我非常喜歡創作者讓香蕉無限發散卻又收斂於本身的種種可能,玩弄香蕉玩得很爽卻不至於收不回;整齣戲把後設推到極限,把符號無限拼貼,完全把劇場幻覺打散後卻產生非常有趣的效果。

本劇示範了如何將作一齣戲變成一齣戲(有「導演」來訓練演員情緒以及嘲諷演後座談),還有觀看與被觀看的辯證(即時錄像與攝影機的隱喻),客體溶解,符號消費,超真實,後現代,那些可以一路說下去卻沒人聽得懂的東西;戲前看到簡介時本來擔憂創作者陷入自嗨(打著後設還是解構的大義來騙人),但在熱鬧的場面調度背後這些東西是很節制地被丟出來,本戲從她迷戀上香蕉到不再使用香蕉的過程,從迷戀到迷失的心理轉折,精準且有力。

於是得說到演員,飾演導演的一位演員,飾演她的四位演員,一靜(寫實)四動(將瘋癲放到最大)讓戲高潮起伏一波波。「導演」說這是她的故事,觀眾看見兩層框架,第一層是演員,第二層是她;隨著作戲的發展觀眾察覺第一層之外還有一層,全世界都是她(觀眾也拿著香蕉,進入儀式)。當她在場說著香蕉種種帶來的快樂,四位演員極富流動感如舞蹈一般的走位、台詞沒有喘息地精準丟接,不斷使用香蕉(指的不是在劇場中拿來當作各種道具使用,而是變成全新的物體,觀眾在這樣的脈絡下接受了香蕉的多義,拿香蕉幫演員拍照),而每一段的構圖與主軸的闡述都非常精彩。

還有空間,透過攝影機讓觀眾肉眼無法看到的空間出現,加上燈光打出的一個個圓形光區,在畫面裡那些如儀式般的重複與符號拼貼不禁讓我想到尤杜洛斯基的電影,美麗及神秘本身對觀者就有意義。頻頻打破第四道牆的手法,「導演」讓演員與觀眾一同作想像力練習(透過語言無中生有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東西,一個口味像蘆薈質地像巧克力聞起來像草莓蛋糕跟星星一樣閃爍的芒果),觀眾不斷地被涉入,而相信香蕉;使得最後的回馬槍如神來一筆,所有人一起使用/吃香蕉,香蕉就只是香蕉,真以為會是什麼嗎。

創作者非常帶種地挑釁觀眾,拿捏得當不讓作品陷入自溺的喃喃自語,同時觀眾也樂意被冒犯,帶走屬於自己的詮釋,沒有真亦沒有假,就像區分真正的香蕉(可以吃)和道具香蕉沒有意義,香蕉是什麼無須贅言,所有人都知道。而戲只演到她放棄了香蕉,在她不吃香蕉以後,也許改吃蘋果或是從此崩潰,無人知道;觀眾從不明白到瞭解香蕉,戲結束後也應該自問,敢像她一樣放棄吃香蕉,從此只剩下真實嗎?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于善祿

2015/09/04 20:00

點閱率:278

1110.50

以相當自覺與後設的方式,並且帶點嘲弄(包括自我嘲弄,及嘲弄觀眾),演出唯一的戲劇行動:「在她不吃香蕉之後」,但因為這個行動所涉及的其實是一個時間副詞,所以行動主要就在呈現這「之後」的若干情境,而這些情境又被置放在一個導演在指導女演員的劇場情境之中,在「指導」的過程中,有描述、討論、爭辯,當然也有進入表演情境之中。

該戲劇行動還涉及「她」和「香蕉」兩個主體,「她」理應就是個代名詞,在一般的語境中,還不至於造成理解上的困擾,比較有趣的是,「香蕉」反倒成了台詞中不斷出現的代詞,它可以代名詞,也可以代動詞,甚至還有些語義不明,有時還能出現語音的曖昧性雙關,說是無厘頭,似乎也行,至少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觀眾,就買這種語言趣味的帳。在我看來,比較像是Eugene Ionesco的《禿頭女高音》加上紀蔚然的《無可奉告》,玩起了許多荒謬與嘲弄的語言遊戲,手法還算有個樣子。

我注意到該演出的明信片卡式的宣傳單,上頭有一句話:「沒有香蕉,我們就只剩真實世界了。」根據演出,其實可以將這句話置換成:「有了香蕉,我們就活在譬喻的世界。」(我聯想到的是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其實人類正屬於譬喻性的動物,沒有了譬喻,我們幾乎不可能適切地表述藝術、文學、哲學、宗教、倫理等文化觀念。)在演出,香蕉不僅有前述的語言功能,到了最後,還由演員指導所有觀眾,享用香蕉的教戰手冊三部曲,讓口腹之欲(至少是口齒留香甜)來救贖前面戲裡的恍惚與模糊。有一點搞笑與白目,但管他,反正香蕉是好吃的(偏偏還是有少數人不敢吃香蕉,但卻也在這樣的集體儀式中,吃了)。

影像裡的表演是演員在另外隔鄰的空間做的,從我的座位角度看去,因為能一眼都看到,所以影像表演與劇場表演的互動,對我而言就比較無趣,但對於另一邊看不到隔鄰空間的演員表演的觀眾來說,或許影像還是提供了另一個視角,讓他們看見「看不見的」表演。

我不太確定的是,類似這樣後設的表演,是否還會在相關的臉書在演出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前文本」的表演?現在的演出宣傳訊息及手法,五花八門,多如過江之鯽,我實在沒空去瀏覽或蒐集所有,不過大致不影響我理解這個作品。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貧窮男

2015/09/03 20:00

點閱率:558

11110

劇名很有趣,感覺還可以補一集前傳,集體恍惚 (在她不吃香蕉以前),沒想到故事先從她瘋狂迷戀上香蕉開始。

這是一個很後設又不太後設的作品,像是卡爾維諾書中的主角就是正在讀這本書的讀者一般,這個作品是在演出一部舞台劇的過程,所有的演員就有了三重的身份,有劇中的真實人生,與劇中劇裡的角色,當演員與認識的觀眾打招呼,到底是演員本人,還是劇中飾演的演員本人,這些部分就成了這齣戲最有趣的部分。

當然對香蕉有著過于直白的指涉,泛指所有會讓人迷戀到不可自拔地步的事物,以今日來說,手機,網路等等都是。萬一沒有會焦慮發病,需要戒斷。

這是一個有趣的空間,一共四個房間,由中間的走道貫穿,主要表演區在最裡面一間,其他空間用LIVE的影像無線傳送到頭影機呈現。透過導演的解說展開這齣戲,但又不斷地疏離,演員會跳出角色,工作人員也不斷介入,甚至還有演後座談會,也都在建構這是一齣戲的概念。

另一個非常好的部分是群戲的部分,宛如舞蹈般的動作編排與整齊,場面的調動與構圖都非常有看頭。

香蕉真的很好吃,為什麼她就不吃不用了?看完還是不知道?在她不吃(用)香蕉以後,因為無法聯絡,所以也沒人知道「在她不吃香蕉以後」的任何事,所以指的是這90分鐘啥都沒講的集體恍惚嗎?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 Xhibit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