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咬人貓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王詩琪

2015/09/08 19:30

點閱率:335

1110.50

故事以教育為題,加上恐怖驚悚的奇幻場景設定,跳脫了當以往談到「教育」時就會想到的刻板校園劇,更讓人在意的是,這究竟是怎樣的學校體系?以及,在怎樣的意識形態下產生了這所學校?

兩名演員以及現場的毛茸茸物件,在不同場景都許多不同的角色或物件,以非常簡單的方法,建立場景轉換與角色切換的邏輯,幾乎不會有搞不清楚場景的困擾,但在物件的使用上,發生還是必須透過表演者發聲,會讓人想看到更多、更細緻的物件設計,或許可以更輔助堆疊漸趨詭譎驚悚的氛圍。

或許礙於場景與篇幅,揭露真相的線索沒有足夠的空間深埋,有點可惜。兩條支線「養成遊戲」與「多意測驗」,我很喜歡公主養成遊戲一路玩到70歲的故事,時間過的飛快公主一下子就老了,受教育的孩子總有一天也會長大成人,或許是編劇希望在這個不知時空的學校故事進行的同時,提醒觀眾保持對現實處境的自覺,但有點可惜的是敘事線切換有點彼此干擾。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烤金魚

2015/09/09 19:30

點閱率:237

11110.5

作品敘事清楚,節奏明快,關懷邊緣者並指出規格化單一化的教育荒謬,是全劇的亮點。台詞中有一句話;雜草,就是沒有被發現用途的植物。有用與無用在此一直被提問與闡述,今天在路上恰好聽到媽媽對孩子說話;「不用功讀書,就去當流浪漢。」用功讀書是有用的,流浪漢是無用的,有用與無用被簡潔規化後其它的可能性就要到陰暗處茲生了。

主角便是在這個夾縫中幸運生還,還能在社會中適應生存的人,與此對照的是教育養成遊戲中的秋刀魚艾蜜莉小姐,從十歲開始到七十二歲人生結束,一生學習不斷,但生命的困難也沒有少過,這些學習有幫助愛蜜麗的人生嗎? 看來是令人質疑的,邊緣的未必不幸,在常態中的也不保證幸福。

舞台道具很簡單,但安排很用心。坐在角落的位置可以看見近處前方的舞台以及更遠的入口處,有鞋櫃等等不一的現實物。也許擔心全暗場後演員在黑暗中不容易行動,或者其他因素,所以簾幕一直沒有拉上,因此虛構的空間和真實空間在並行的情況一起跑完全場,所幸文本的主張很強,讓我願意放棄對現實物的注視而進入作品中。

在劇末,拉開黑幕呈現後方空間為被丟棄者曼妙滋生的花園,令人驚艷。此刻空間運用的很好,作者表述這些化外之地是一直存在的,不看見並不能表示不存有。當老春指引主角出口處的方向時,指向整牆面的鏡子,鏡子映出主角的身影,是了,生命的出口就在自己的身上。

走出劇場,看見一位觀眾搧著她的眼睛,我想,這些故事是打進了心裡吧。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劉育寧

2015/09/09 19:30

點閱率:301

110.500

也許是原罪吧,對於不那麼「素人」的劇組,總是對多一點期待、多一點要求,因此即使放在今年度我有看的製作中已經頗為亮眼,我還是覺得這並不是這幾位創作者夠具水準的作品。

當然藝穗節的預算有限、場地、進撤場時間要求嚴格等等都不是不能理解,但如何化繁為簡地充分在這些限制下展現才華,這不應該更能夠考驗創作者對於劇場的運用嗎?以整齣戲來說,我對於「空間」和「物件」的運用最不滿意。

穆勒藝文空間位於地下室,整體空間並不大,這次觀眾席採「ㄩ」字型,演員的主舞台除前方外,便是由觀眾包起的中間區域,這樣的選擇不僅壓縮表演的場域,觀演距離也在此限制下變得非常近。在這樣的條件下,演員(及其身上穿戴的所有細節)勢必非常清楚地映入觀眾眼簾,加上全劇場景跳躍,如何迅速的說服觀眾身在何處、時空為何,不僅考驗表演、考驗舞台設計、更考驗創作者對於物件的運用,我認為空間的狹窄運用某種程度的造成了演出的綁手綁腳,選擇的主體物件無法順利轉換(椅子、盆栽、學生、森林小徑等等)也造成全劇無可避免的「假」感,而致缺乏說服力。

此外,劇本也有一些零碎,尤其前半建立規則花費太大的篇幅,透過台詞丟出的各式訊號字眼也太顯直白,不時穿插一兩句對現況的諷刺也顯得輕薄,為了嘴砲而加入這類型的台詞令人覺得遺憾。中文多益、吳思華的白眼當然都和教育有關,也都切中整齣戲欲反思的議題,但如何處理的更有意思,而不只流於博君一笑(甚至不一定笑得出來),更值得創作者細細安排,相對來說養成遊戲的段落就成熟的多。

最後覺得可惜,也希望有更多的發展的,是關於「監視器」和「不允許」的這個部分,TS最後落下的那句話,以及其從頭到尾以機器人姿態演繹的方式,似乎都留下一個更大且更遠的指涉,沒來得及說得清楚。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梅二一

2015/09/08 19:30

點閱率:324

11100

這是一個關於教育的「魔幻的寓言體」演出。故事裡不合格、無法被用愛改造成功的小孩子最後會變成一株株咬人貓植物。

演員兩人分飾多角,老人、教師、機器人、小孩、電玩女僕等。
由於是魔幻,所以就會有點忙。

場地是個咖啡廳多用途、空空的地下室,沒很多時間改造,所以表演起來總有些尷尬。一切從簡,但又要魔幻,這就產生出很大的美學問題要處理,因為從簡所以無法遮掩。

我個人感到最明顯的矛盾與困惑是,眾多小孩子的形象表現是用椅子表示(以絨毛布、塑膠管、紗網裝飾),但卻又有一個小孩是以一件童裝表示。而這些裝飾麗的椅子有時是盆栽植物,卻又有時變成可踩踏的階石。

劇場很麻煩,有一堆事要處理。但如果多花一些時間,去處理整體概念相容性問題,應該是非常值得的。

(我被一開場就出現戴斗笠老爺爺的時髦布鞋嚇到了)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馬士比亞

2015/09/06 14:30

點閱率:257

11110

在一處深居山林的學校裡,每個學生都是被社會遺棄的小孩。在這裡由校方以植物為他們重新命名,直到「通過審核」才得以歸返社會。

一名流浪教師來到此地應徵教職,卻意外闖入神秘花圃,然後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了13號女孩,也重新認識了自我。

劇情本身的起承轉合合乎期待。最後的身份揭露雖不會讓我驚喜,但合乎文本邏輯,也給了挺感人的結尾。

利用有限的道具及布景打造出魔幻寫實的氛圍,相當成功,尤其是神秘花圃及布幕打開之後所呈現的洞穴空間,的確讓我有跟著「走進去」的感覺。

可惜的是,有一段安排在試教的忙亂過後,由莊雄偉所飾演的TS(Teaching Supervisor)介紹學生處境,卻因為莊真的太喘,影響了咬字及情緒表達。

另外就是在主線之外,加入了「養成遊戲」及「多意中文測驗」這兩個支線。

前者除了常見的遊戲人生設定外,似乎也有嘲諷父權或不對等的親子關係:小孩永遠無法有自己的聲音,就算到老都只能聽命於父親的安排,猶如那尾任人宰割的秋刀魚,被開腸剖肚都不能有絲毫怨言。最後離世了,卻只聽見NPC以一貫甜美的聲音問著是否重新開始,而魚烤熟了,被演員吃下肚了,也只剩下空氣中的腥味和肉香證明她存在過。

我覺得這條支線其實可獨立成篇,然後做得更精簡。拆成兩段然後穿插主線之間,一方面跟主線關連性不大,再者也讓我覺得有些冗長,而今天這場的演員表現也不盡理想。

至於「多意中文測驗」,讓之前剛考完多益的我不禁會心一笑,但除了表一下吳思華之外,我無法理解這一段出現在戲裡的必要性。

安排女主角作開場的announce,帶領觀眾從「生活」走進「劇場」,然後在「下戲」後,讓女主角一個人靜靜地背對觀眾,吃著剛烤好的魚,一邊聽著那一天在教育部,由師大附中一位女學生發表的反課綱宣言,不只是帶著觀眾從「劇場」再度回到「生活」,也藉由時事小結了整齣戲所要表達的對教育議題的想法。

這樣的收尾我很喜歡,而且也充份利用了那尾秋刀魚的存在價值。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蘇達

2015/09/05 19:30

點閱率:331

11110.5

創作立意相當完整,以「教育環境」的現況對比「受教者」與「施教者」的衝突,相當漂亮的勾勒。

劇情前後呼應,一開始對問題孩童的指責與不解,到劇末發現問題孩童與自己內心的現實重疊時,不止演員衝擊,觀眾也倒抽一口氣。

導演在畫面調度與節奏的流暢,相當使了力,可以看見處處在經營「文本如何表現」的用心。

成功地運用了穆勒咖啡館的環境空間,縱深的舞臺形式在最後黑幕拉開的瞬間,合情合理地讓觀眾不寒而慄。

角色變化多元且形象分明,各種不同的小朋友、各種不同的配角與主角,形態、聲音、肢體,都相當有誠意地做出了區隔。

女演員的聲音具有自然真實的現場感,不矯揉、不造作,但飽滿尚缺,音量與投射都稍顯吃力。

只是場上直接活烤了一隻秋刀魚,魚腥味瀰漫。
詮釋上想問,難道一定要用此招嗎?
情理上想說,應該可以不用此招吧...
不然下回有人要在場上直接殺一頭牛,也就冠冕堂皇了。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