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對文本不熟,我,這個50分鐘的作品我看得支離破碎。但是,「支離破碎」或許是原著有的?它是以意識流的形式寫出?張雅為對原著形式上的更易是什麼?她揀選了什麼?
在一切原著背景付之闕如的情況下,我只能心虛地就我看到的發表一下。
首先,表演者(作者?)一開始未幾即嗶哩啪啦丟出一串關於劇情的大致介紹。在所有表演者從開場一開始舉凡動作、裝扮、舉止即非常吸睛惹人思索的情況下,這一連串陌生的言詞、名字、甚至表演者不一的發聲下給的拗口information, 不但對觀眾沒有幫助,反而徒增焦慮。而這焦慮,我一直在想,是故意的嗎?
整個作品呈現的,是不斷的切斷。這恐怕是原著給的。三位男女之間的「有情無份」、或「有份無情」,表現在彼此的不能溝通,張雅為(或原作者?)加添了主角各自的narrator,為2男1女分別說出真心話,或是進行評論。因之,每一個演出背後都存有另一個觀點、另一層次,是真實嗎?而真實是什麼?張雅為也執意地在表演上以誇張的stereotype或疏離,表達這種戰時、甚至人本性中的分裂、割離。使用了各式抽離的形貌和表演,設計是玄妙的,例如吃格子鬆餅、箱子裡有人在瑰麗的花海裡續玩著塑膠恐龍...”Hotel California”,或是女版的”FRANK”、和暴力癡情的男A。但或許她太執著於文本了,表演者奮力地傳達對白,但不知是擷取的問題還是表達的問題,場面顯得紊亂!到了「第一部份的謝幕」(原著中也有嗎?)後,作品才終有了呼吸的空間,也才逐步展現她的觀點!或許,她才重又回到了她擅長的舞蹈?但我不能這麼說,因完全不了解原文裡有沒有這樣的變異。
只是,這下部分,張雅為確實以一些舞蹈來表達她的心聲了,影像在此也變得比較舒緩、抒情,我又看到了我臉書上寫的(看來有廣告之意實則無)張雅為在8213舞展裡作品”Still Alive”中那份溫柔的悲憫之意。「海底的耶穌」的剪輯影像可感,特寫中,許多寄生物在耶穌身上,魚群來吃。
姑不論最終令觀眾一一去把手中的白菊花放在「水」棺裡的男A身上是否too much, 單單左邊一直存在的遮蔽突然拉開、原場地的講台一下成了告別式布滿鮮花的台子,台下男A躺臥之前自殺的水箱亮起成了通透的水「棺」,其空間(無論在實質或心理上)的開展及頓間變換,便值得擊掌!
張雅為的視覺是厲害的。這次策展這個多層次的文本找上她,也算適合。基於時間的衝突,這次的四檔節目我無法全然看到,也不清楚設計狀況,只是好奇在對文本資訊陌生的情況下,觀眾能體會編舞者的貢獻、心力有多少?而劇中建築師造房子把女歌手囚禁起來,也令我忍不住想知道它與”Citizen Kane”裡蓋歌劇院把愛妻女高音”囚”起來的經典之關連性?
張雅為適不適合戲劇,仍待存疑!但無論如何,她在兩部作品裡呈現的空間、抽象思維的節奏與開拓性,以及屬於她這一世代的種種,讓我還是很期待的。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