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小孩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沈敏惠

2015/09/09 15:30

點閱率:311

1110.50

有結構企圖的文本,善用空間既有質地,學院訓練痕跡的演技,「整齊和規矩」是看完演出的第一個反應。這麼一個「安份」的作品,放在藝穗節平台上被綜觀討論,不覺地會被導向一個學生獨立製作的觀看角度。

一踏進場內就耳聞清晰的孩童牙牙聲,眼見一女子側俯沙發上沉睡,無刻意遮光的下午場地自然室內外光線,一個尋常家居的日子,不像去看戲,像是日常午後隨意走入的鄰人生活圈。

一小時的演出,節奏算是緊湊,雖然就戲劇化的角度而言,仍有可以在情節舖陳及語言陳述上更精簡有力的空間。一對在八年前痛失愛子的夫妻,走不出陰影,逃不開罪責,在不斷重回現場的日日扮演中,找不著出口,甚而人生失序崩毀。

故事有讓人聯想起什麼電影或是那個劇作的對照,前因不曉後果的抽絲剝繭過程中,演員的表演如果能多一些推陳的層次,能量投射如果能多一點理性的掌控,應該會更接近原創在荒謬格局的完成度。

如果劇本再酌磨細修,演員再自然放鬆些,技術執行再緊密細膩點,這作品必然可待成為ㄧ部正規的劇場作品,而不僅只是校園版獨立製作而已。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于善祿

2015/09/11 15:30

點閱率:323

11110.5

戲的開頭五分鐘左右,就覺得有一、兩個地方怪怪的,像是女子「小乖」趙武佳(黃琦勝飾)撥打觸控式手機,手機面板的冷光並沒有亮(這也許是我太吹毛求疵了,但其實現在很多有使用到手機的劇場演出,演員多半都會將手機真的開啟),或者是男子,他說他是「大安分局周政昌」(張文易飾),但是卻沒有在進入女子家客廳的第一時刻便出示警員識別證或警徽,便如此登堂入室,而且突如其來地逼問的女子一堆問題之後,才終於出示。

當然,戲看下去,才慢慢知道,這些「怪怪」之處,都算是合理的,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對痛失愛子的年輕夫妻,透過角色扮演遊戲,其幾個情緒上的轉折,來面對那一段痛徹心扉的歷程,像是男子只要將警帽取下,就是丈夫;在男子的盤問之下,女子漸漸失去理智,完全陷入喪子之痛之中;到最後,竟是丈夫問妻子說「準備好了嗎?」妻子說好了,丈夫便以抱枕將妻子悶死,助其解脫痛苦,然後再報警自首。

這一系列的對話與情境轉折,都在快節奏裡一一完成,對話的內容與演員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能夠一直吸引觀眾的目光。兩位演員對我而言,都是劇場年輕的生面孔,但也似乎都有一些實務經歷了,表演沉穩、流暢。

導演陳昶旭對編劇傅凱羚如此層次多變的劇本(自從2007年在牯嶺街小劇場看過她的《太平洋瘋人院》之後,可參考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277735942,已經有好幾年沒在劇場中看到她的作品,現在似乎著力在影視劇本的編寫;去年出版了一本《太平洋瘋人院》劇本集,《小孩》一劇就收錄在其中),算是掌握得挺不錯的。

空間、場景、道具等佈置,其品味與氛圍,也和戲蠻搭的,利用原本Solo Singer Life的吧檯、窗戶、階梯、後門等,構成「風格溫馨、雅致,微顯凌亂」的起居空間,有一點點品特(Pinteresque)的戲劇味道。

有些戲劇系的表演課程,喜歡找國外劇本讓學生練習兩人的對手戲,像是《婚姻場景》、《備忘錄》等,看起來偶爾會覺得怪怪的。我都覺得如果可以,那些師生應該把些機會留給國內的編劇及他們的作品,《小孩》是可以試試看的。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高俊耀

2015/09/10 15:30

點閱率:332

11100

香港有句生動的俗語:「扭橋」,用白話講,就是如何反轉劇情,期待帶給觀眾一波又一波的驚喜,如前一陣子大紅的電影《控制》(作者用創作意圖驅動轉折,沒那麼被說服),故事走到某一段就來個反轉,意圖讓你猜不到想不到,更早之前還有一套電影《頂尖對決》(結合魔術幻術和人性特質,這個就扭得很巧妙)也是深諳此道理。所以,扭橋扭到恰到好處,觀眾就會被說服,扭橋扭到七拐八彎,觀眾就會不明就理。

就劇本論,是一廂情願的橋段和設計。從一開始的警察上門查問失蹤的小孩,到關係轉化,到扮演秘密的揭曉,兩人的關係峰迴路轉,雖然有趣,卻是在編劇理所當然的設定下進行,前進的目標很清晰,因此曖昧也是設定好,而非透過人物的關係推展出來。盡管劇本的語言很有文采,但扭的意圖過重,以至於有種自圓其說的感覺,就是怎麼編都行,角色關係可以一再打破和重組,因為從根本上來看,這對夫妻透過扮演儀式進行贖罪治療的情理性是非常薄弱的。

導演顯然是跟著劇本走,在空間內盡力掌握戲的調性和懸疑的氛圍,不過不失。而演員表現稱職,用心而認真地跟著角色的每一個翻轉,為演出拿下了很多分數。但若回到劇本設定來看,是不是在一開始或過程中,透過導或演的編排或鋪陳,埋下某個線索細節,如同電影《靈異第六感》,讓自圓其說也有個恰到好處的結束?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蘇達

2015/09/11 14:00

點閱率:223

1110.50

傅凱羚的劇本精湛,獲獎的實力有目共睹。這次的演出,憑著劇作家的高知名度,朝聖的心情雀躍雀躍。劇本本身相當優異,技法與寓意都令人歎為觀止,但老實說劇本並不是為了藝穗節而新創,掌聲我們就留給臺灣文學獎。

演出的地點在北投小咖啡館,劇情上的使用其實相當違和,因為它就是個咖啡館,氣氛的營造很古怪,不像房間,也不像套房,整齣劇在演的時候,我眼中看到的,它就是個附有廁所和吧台的咖啡館。所以寫實基調上來說,我覺得女演員飾演的角色,其實是住在咖啡館裡,更加古怪了,對吧?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導演並沒有擅用這座咖啡館所富有的各項環境硬體符號來創作新的時空調度,而只是單純地將它佈置成一般的房間,包含走位、面向、舞臺擺置,都還是以一般的單面式劇場形式來處理。那麼,整齣劇就算移到一般的牯嶺街小劇場或是黑盒子實驗劇場搬演,不也是可以的嗎?

的確,因為劇作家的文本,就是為了黑盒子而寫的。

所以導演並沒有因為咖啡廳的特殊人文地景,而做因地制宜的修正,讓整齣劇形式上比較像是「臺灣文學獎入圍作品讀劇發表會」,而不是藝穗節的導演作品了。

整齣劇都是兩位演員的競技場,女演員的前後層次翻轉挑戰,寫實情緒在收與放之間的精彩游移,都是這齣劇的亮點。但女演員的口條有著濃濃化不開的舞臺腔,卻偏偏有著相當精細的寫實層次功法,矛盾的呈現方式,導致觀眾雖然可以因為女演員高能量的撲簌簌眼淚而倒抽一口氣,實際上卻很難有所共鳴。因為舞臺很小,投射其實可以再更縮小,包含表情的堆疊、習慣性拉長的嘴角、五官的應用、聲音的共鳴,這些都可以再更鬆更鬆。以此齣劇的形式與演出空間而言,忘記表演,表演才能在這個近距離的咖啡廳成立。(但若是在黑盒子劇場,那麼又是另當別論)

男演員的詮釋則是令人好生為難。警察通篇一律的吊兒郎當實在相當平板,2D的單一演法搭配女演員寫實翻天的起伏設定,兩個人的表演不在同一個象限裡,觀眾看得吃力,演員對戲得也辛苦。明明舞臺上是兩個人的戲,看起來像是兩個SOLO的隔空交戰,以一種後現代的拼貼手法詮釋在借住小酒館的女主人家裡。

但劇作家應該不是這個意思啦嗚嗚嗚。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謝東寧

2015/09/08 15:30

點閱率:339

1110.50

劇作家傅凱羚只用了兩位演員,寫下了一齣精彩的心理懸疑推理劇,《小孩》敘述了一位警察進入女主人家,調查一個小孩之死,調查過程呈現荒謬的抽絲剝繭,後來才發現,根本是死亡小孩父母的扮演,最後丈夫殺死了痛苦的媽媽,雙方結束了這場療傷之旅,而得到救贖。

劇本「戲中戲」形式相當有趣,但我認為導演沒有抓住這個最重要的關鍵,以致於演出的進行,不斷被劇情的合理性干擾,警察會這樣詢問人嗎?一個單身女子,會跟一個接近粗暴的警察,如此自然繼續對話嗎?所以,如果「扮演」的元素未被觀眾接收,那只好交給演員來處理。

兩位演員(張文易、黃琦勝)在這個充滿細節的劇情中賣力演出,但前述的扮演與真實的角色轉換,充滿高度的挑戰性,特別是在小小的演出場地,表演的內在性顯得特別重要,警察角色是否要如此典型(外國影集)?女主人的反應是否要如此戲劇性?其實都還有商討的空間。特別是結局的殺妻,說服力明顯不足。

演出在簡單的空間一氣呵成,舞台、服裝、音樂方面都很用心。日劇團挑了這個精彩的劇本,表現其不俗的演出企圖,而我也會繼續期待與關注。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馮勃棣

2015/09/11 14:00

點閱率:275

11110

《小孩》真是個才氣縱橫的劇本,充滿著哈洛品特式的驚悚,有著品特式的權力宰制競爭,語言和角色關係亦帶有某種不知從何而來的神秘壓迫感,其中的女角被一名入侵的男警步步逼問、質疑,甚至掉入男警構陷的謊言陷阱而處於弱勢,她奮力做出困獸之鬥,極力對警察的指控做出否認,卻反使得觀戲的我們陷入迷霧。漸漸,這一場權力宰制的爭鬥轉化為名為回憶的遊戲,回憶的內容儼然成為兩人新的宰制戰場,他們慢慢構築出回憶的樣貌,真相一層一層被剝開而呼之欲出。但,總在呼之欲出的當頭,回憶又有了翻轉,才發現祕密之後有秘密,真相後面有真相,到後來,我們都在尋找真相的路上迷路茫然了。劇本的前半是直線的行進,轉入後半則開始峰迴路轉,處處爆點。其中,語言的機鋒恰如其分,偶然給人亮點,卻不喧賓奪主,編劇者深具功力,佩服,佩服。

本劇在小小的咖啡店上演,觀眾與表演者非常的親密,而得以一窺許多表演的細節。兩位演員則稱職地扮演入侵者與受壓迫者,他們在細節的經營非常用心道地,使親密的距離毫不尷尬,反給了我們觀眾一種偷窺的犯罪感。尤其飾演警察的男演員戴起帽子後的機歪嘴臉,實在令人不寒而慄,連我都怕。

我較喜歡前半對於驚悚的經營,與那股使人戰慄的神祕的壓迫,頗有品特的態勢。後半開始深挖對於愛情與小孩的回憶,三番兩次的翻轉稍嫌武斷,對愛與遺憾的哀愁則不若上半有力道。

這是從文本、導演、表演、空間氛圍營造、到音樂都極度到位的精采之作!唯一的小建議是,女角被悶死的地方非常高調(場中焦點的沙發上),在觀眾如此貼近的空間我清楚看到被悶死後的女角胸膛的呼吸起伏,可能是故意小力呼吸而導致氧氣不足後的大口換氣?我當下看到屍體胸口起伏後瞬間疏離出戲,差點站起來大喊:別給我裝死!!!

好險我忍住了,只無聲地瞠目結舌了。

可能死在傢俱後面會更好,嗎?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林俊億

2015/09/10 15:30

點閱率:334

11110.5

《小孩》是一部很精彩的劇,在北投Solo Singer Life的一間老屋演出,場景的佈置很有氛圍,入座的當下可以聽到小孩嬉戲音效一直在場中迴繞,但仔細觀看前方,只有凌亂的房間及一位沙發上熟睡的女人,房間佈置唯一跟小孩有關的就是佇立電視旁邊的小木馬,佐以屋外不時即興搭配的狗叫聲,在開演前那種氛圍我很喜歡。

『太太,妳真是令人佩服的罪犯』

這是一部黑色懸疑劇作,由警察入門開始觸發一連串化學反應,化學成分是愛,愛的反應能自毀亦毀人,整個演出很精彩,看到最後會很有感傷本劇由張文易及黃琦剩兩位演員一鏡到底的演出,從女人聽到鬧鐘醒來開始,一連串的謊言與故事緩緩的展開:與朋友約會藉口改期、取消下午打掃的預約、看電視到一位警察的來訪...。之後兩人展開精彩的快速的『對戲』,消失的兒童?八年前發生的事?故事一再的折疊重塑,到後半場的轉換角色堆疊,一再的拼湊重組故事,一再的切換回憶,非常精采緊湊,是一場能抓住觀眾的成功演出。

但這部劇60分鐘,凝聚了大量的場景、台詞、與回憶,在劇情結構設定上有些小細節又非常的突兀,像是前半段的警察問案,有帶到警察這個國家機器對公民權益的壓迫,而電視新聞、到大安路、信義區等對天龍國的諷刺跟城鄉差異又好像與劇情關聯不大,卻花了很多時間說明;反之最後的角色轉換:從拿下警察帽子轉換為戀人;把小孩照片放到穿窗邊的相框內轉換為媽媽,一連串緊湊的轉換到最後的…結局設定,卻是很快速的一氣呵成,但其中有很多耐人尋味可以思考的點卻少了停留,變成必須在戲後慢慢揣摩思考回想。且照片跟相框連結這個語彙,個人認為是戲的轉折點,可惜安排在左邊窗台上的視線死角,左邊靠牆的觀眾接收的很痛苦。且本場最後的台詞演員喉嚨有點噎到,短短四個字卻沒讓情緒發酵稍嫌可惜。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鐘煒翔

2015/09/09 15:30

點閱率:293

1110.50

不知道演員們(張文易、黃琦勝)為了揣摩劇中角色花了多少心力,如何讓所有角色之間的切換都不需要燈光或是道具輔助,就這樣撐起一景到底的演出(不下台也不暗燈)。整齣戲近乎單純地只靠兩位演員的演技,讓故事裡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在換幕時(說換幕其實只是演員一個剎那就改變身份與姿態)翻轉又翻轉。

演員在自然與適度誇大之間的拿捏適當,舞台極度日常,但是我卻因為劇情而進不了戲,是的,整齣戲雖然在我眼前上演,即使他們身處台北,卻好陌生。戲的前半段從警察進門後我就感到疏離,警察所象徵的國家機器既不像卡夫卡筆下的荒謬,卻又與開場時女子的日常格格不入,在兩者之間擺盪的違和感(太過戲劇化和不真實的警察先生還有女子的反應)使我感到隔閡。因為場地的真實對比演員陷入虛構的過去,這疏離使得故事最後推倒觀眾認知的反差設計,激不起應該來的高潮,而是疑惑。

演員們在扮演的扮演中推進了整齣戲的進行,使得最後劇情上退出第二層的角色時,我不禁開始回想戲裡是否有任何暗示這是戲中戲的情節。在劇本最後的轉折,是讓整齣戲前面情節合理的關鍵,但來得太慢的結果(演員選擇與之前高張力的表演作出對比亦然)只能是事後回想劇作家安排的伏筆,而非被表演當下衝擊;正是演員們太逼近雙重扮演的狀態使得真實揭露時,一時無法理解女子說愛那個害死了自己小孩的男童的真實性,在短短的一分鐘內還來不及建立讓觀眾可以接受急轉直下的角色心理,自然無法感同身受。

這個劇本越到後面接近真相時,這齣戲只靠演員的風險就產生了,演員一旦在轉換過程出現瑕疵(加上劇情真真假假的交錯把觀眾推遠),這個劇本的設計就會變成缺陷。就像看著一個發生在台北的故事,卻想問真正的你們究竟在哪?

其它意見:音響擺放的位置讓音效聲太過刺耳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地球戰士李海生

2015/09/09 14:00

點閱率:641

11111

很久沒有看到(其實很少看到)這樣形式簡樸又拳拳到肉的演出。僅靠一部精采的劇本、導演的調度、兩位演員、簡單的舞台配置(都是靠場地現有的家具),沒有太多燈光和音效(僅有一次演員的開燈、三個音效及兩段現成的配樂),卻能成功演繹兩年之間時空與多位人物之間心境的轉換、虛實都在不換景、不換場之間流轉或者並存,一氣呵成,一幕到底,其實這一味人人都愛。但要把這一味做到人人都愛的程度還真不容易。

我可以先放下看戲大隊所謂的「能營造表象專業感」的矜持,稍微表達一下心裡的激動並且使用「了不起」這種過分主觀一點解釋力都沒有的措詞嗎?我覺得劇本好了不起、導演在節奏上的掌握及達到的情緒堆積與釋放(我眼淚盈眶了兩次)好了不起、演員(雖有一點小瑕疵但真的也無損)在不同人物的情緒間快速切換而且在其實很長的台詞中可以不浮誇地表達澎湃的情感,好了不起。看完戲聽說已過了一小時,我絲毫沒有感覺。

(唯一一點小建議是關於音效播放的位置。最初進場時小孩玩樂聲從觀眾後方的前台處播放,營造了臨場感,彷彿孩童就在門外街坊。然而電視音效也從同一處播放,在聽覺上就有點尷尬。我看播放音效的喇叭好像是藍牙喇叭,也許可以尋找一個更合理的位置。)

當然這不僅是一齣精采的演出。戲中所揭露出人生至深之痛以及其思考內涵也毫不遜色於戲劇本身的熱烈。以下防雷,若有興趣看戲的觀眾請先忍住好奇心:







戲開始於一樁刑案,起始充滿懸疑感。舞台中女主角開場的表現就自然又搶眼,身上有一種風塵但又同時都會的氣息,讓她的身分在之後劇情不論如何定位都覺得具有說服力。男演員飾演的警察在一開始出場的姿態有些樣板,似乎所有舞台上權威角色現身時都是長這個樣子的(而且開始的舞台腔轉成自述身分是澎湖人之後開始變成台灣國語,聽起來有點突兀),但隨著劇情發展,男生在飾演浪漫的情人、深情的丈夫、喪子的男人上的強力表現,馬上讓我忘了自己在腔調上的執念。同時問案部分(根據現場執製戲後和我閒聊的說明,持續了約30分鐘)結束之後,整個劇情在快節奏急轉直下的合理性以及轉換的流暢度,其實是由男方主導的。因為唯一女主角作為喪子的母親此時此刻憶起自己的失落,已經「鏘」掉了,完全被動地沉浸在恍惚與哀痛中,她的角色和情緒是由男方的轉換而定位並引出的。這樣的表演安排我也很喜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一個恍惚的母親與被動的角色,但她的表現在男演員的主動與激情下,也絲毫不弱。

後30分鐘兩位演員的收、放,以及一主動一被動之間的默契和激盪,讓觀眾在快速的節奏中能夠順暢地思考劇本所鋪陳情節的合理性,同時再想到前30分鐘警察如此長時間粗暴地審問一位獨身女士(而且究竟是外省人的油條私家偵探還是閩南腔的老屁股警官有點混淆),實質製造了觀眾心中的壓迫感以及對於案件的好奇與興味,再到後30分鐘的曲曲折折逐漸明瞭,以至於最後幾分鐘的真相大白和情緒釋放,就讓我不得不說,壞警察,謝謝你的犧牲短打。

好的好的。最後幾分鐘真相大白了。劇本和導演在節奏上的安排讓它只佔短短的幾分鐘,就好像我們面對人生中難以面對的悲痛時,將其迂迴地掩蓋在心底最深處。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這對夫妻在這兩年內是經過無數個無眠的夜,才將這個簡單又痛苦的無法面對事實,迂迴地發展成這一齣「劇本」。(這是一齣劇中劇)結尾其實沒有任何控訴,雖然明確地有一句台詞說出了「國家的法律讓未成年殺人就是不用付法律責任!」但我們都明白,真實的痛苦已經不來自於法律如何,而是「失去」,就只是失去這件事情。

結尾的結尾,女主教又再度非常厲害地幾秒內轉換情緒(而且一點都不突兀),訴說著原諒。這時候男女主客調換了。就當我們準備好女主角即將用她慈悲大愛的力量寬恕在座我們的所有罪過時,故事又轉了。原來她們這齣劇的結局,是結束一切,由先生協助訴說著寬恕的老婆自殺,而在死前她還說到愛。這嚇到我了!嚇到我這個還在等待人生中所有罪惡被寬恕的我!原來在真實人生,面對真實的痛苦,真的有原諒存在嗎?還是其實是披著「原諒」外衣而存在的所有其他的情懷?

演出場地:Solo Singer Life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