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收信快樂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蔡黛拉

2015/09/12 14:30

點閱率:313

11100

經典劇作【收信快樂】,藉著通信走過大半人生的兩位主角,需要極強戲劇底子才撐的起的一齣戲。

三面舞台,簡單的旋轉框架,兩張椅,滿地的信紙,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兩個演員的底子頗具水準,故事走到青少年時期都還能十分入戲,到了中年後就有點勉強了,也許是外表的反差,又或者說是口氣的生澀露餡了,倒不能怪他們,畢竟是如此年輕的演員啊!

劇本無疑是精釆的,端看演員如何增色,可惜的是演員的口語和語氣無法傳遞李政國與陳淑芬步入中年人生時的複雜與無奈,表演也顯得綁手綁腳,偌大的果酒禮堂,不配Mic的演出就是會犧牲掉一些台詞的清楚性,倒數幾幕陳淑芬的獨白非常精采,就可惜在某幾句台詞聽不清。整體而言,這是一齣完整的戲劇演出,燈光音響略嫌粗糙,但本子夠精采,演員表現也算到位,頗值得一看囉!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鐘煒翔

2015/09/12 14:30

點閱率:219

11100

劇作家葛尼(A. R. Gurney)的《Love Letters》在二零零一年由單承矩改編成《收信快樂》後,台灣便不斷地有許多重製之作(甚至在九月短短兩個禮拜內就有兩個劇團選擇這個劇本)。一桌二椅形式的舞台,兩位演員,非常簡單;但這個劇本的困難之處就在於形式上的要求太簡單,不斷被搬演的文本如何在不同演員與導演的詮釋下,看見各自的李政國和陳淑芬或許是最大的挑戰。

華山果酒禮堂的場地內,正中央放了一個正方形木框舞台,一個懸在空中的巨大方形白框將之切割兩半,一人一半,整齣戲可以說是「兩個人的獨角戲」。因信件是整齣戲的核心,這樣一種懺情式的文體,導演選擇讓演員的眼神不接觸(第一次視線相交在戲開演五十分鐘後),演員各自讀/表演著自己寫的信想像對手,所有的互動只能靠聲音與演員想像對方(寫信)的樣子來呈現。

這樣的導演手法很依靠演員表現,可惜兩位演員的情感表現不足以讓觀眾看見角色年齡成長的生命厚度(一齣戲裡從年輕演到老不是容易的事,例如同樣也是不斷被演的《明年此時》);舞台四面的結構使得演員們聲音與表演必須在四個方向之間流動,結果曝露了演員聲音不夠大、咬字不夠清晰的缺點,華山這個場地比觀眾席加上舞台還要大上一倍,演員聲音一旦背對觀眾就散了。場上巨大可轉動的白框也不見將空間分割以外的其他功能,只能成為一道很美但尷尬的風景。

相較於李政國(陳冠伯飾)從學生到四五十歲男子的變化(戴上手錶、眼鏡)及壓抑的扮演製造出爆發的反差,陳淑芬(林珈妤飾)則始終如一,彷彿她在成長到某一個階段後時間在她身上停下來,在一百一十分鐘的戲裡,一位橫跨了將近半世紀人生的角色,觀眾卻只能看見她一再重複相同的激動,看不見轉折與大吼的必要性(因為角色情緒很強所以好像應該大吼)。又戲裡走位幾乎都只在舞台之內的範圍移動,故當角色離開框框時都會特別注意在劇中的意義還有角色心理,但似乎是多想了因為我看不出走出或走回框架的一貫動機。

本齣戲雖有著缺點但總體而言是個用心的作品,劇團有沒有誠意觀眾感受得到,希望暖光劇團這個年輕團隊在路上繼續堅持下去。

其它意見:觀眾席一樣的高度,使得後排觀眾視野受限。
演出中途還有華山園區的廣播,蠻尷尬的。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馬士比亞

2015/09/11 14:30

點閱率:269

11100

舞台上方懸掛了一個可轉動的巨大木框,地面則以另一個木框圍出了表演空間,果酒禮堂本身的鏡框台則悄悄待在一旁的暗區,並未作任何遮檔。一進場就看到這樣「三框並置」的有趣空間,讓我看到不同以往的調度可能,也不禁期待,期待這個幾乎每年都有人想挑戰的經典文本能有怎樣的創意呈現。

開場,李政國的OS說出劇本裡的第一段台詞,場上則是仔細端詳箱中信件的李政國及從鏡框台緩緩走進表演空間的陳淑芬。OS甫畢,李政國將箱中信件奮力往上一灑,無數信紙飄落在表演空間裡。這是他們相遇的開始與結束,那些四散的信紙則是四十年的回憶。

就這樣一個畫面就讓我覺得好美好美,彷彿第一次看到這齣戲的感動已將湧回心頭。

可惜的是,當場上演員開始講話,我便從回憶回到了現實。

演員的口條顯然不足以應付劇中滿滿的對話與獨白,屢屢吃字之外,也少了停頓,還沒紮實接好對方的球就急著丟回去。唯有在輪到對方有長篇獨白的時候,才能仔細咀嚼每一句話,才能有空間好好表達情緒。其中女主角的情感處理比男主角來得細膩許多,也成為劇中唯一的亮點所在。

可旋轉的懸吊木框,搖搖晃晃的質感讓我直接聯想到曾在以往版本出現過的翹翹板。不過,翹翹板本身就蘊含了童趣、雙方交鋒及人生起落等象徵意義,其轉與不轉或是轉動時的急與緩,都相當程度輔助了整體氛圍營造及場面調度。至於這場演出所出現的木框,主要用來隔開陳淑芬及李政國的世界,偶有把信丟過木框的設計,但不管轉或不轉,兩人世界的界限未曾有任何轉變(就算是情感最濃烈的段落,也只能隔框解衣),也不見除了成為對手的替代品(比如陳淑芬幾度輕撫木框或對木框說話)之外,為這齣戲的畫面張力有多顯著的貢獻,反倒成為一個大而無當的第三者。

地上的木框,一開始會讓我想到孩童遊戲的沙坑,在劇情進展到後半的時候,也似乎可以視為舒適圈(comfort zone)的象徵,讓李政國和陳淑芬幾度進出,在人生的安逸與冒險間擺盪。但信終究只落在框內,進出的時間點往往只看見踏出去的勇氣,卻不見返回框內的情緒轉變。

最後,突然讓李政國走到劇場門外,再從另一側推門而入,或許是想表現出在陳淑芬死後已一年未再寫信的情境,也藉此讓陳的死前獨白倍顯孤單,但就這樣棄台而去的走位調度真的過於直白,破壞了原有的美感。

最讓我感到扼腕的,莫過於男主角那聽不見回憶、聽不見濃烈情感的「我愛妳」,以及在重拾遊戲童趣後,女主角的那句「謝謝你」也明顯失去了該有的重量。若安排女主角走回一開始進場的鏡框台,回首對著在框內回味昔日的男主角說出那一句話,會不會更有張力呢?

走出劇場,卻彷彿再度走進了那年的果酒禮堂。雖然今日所見不盡理想,仍衷心期待著哪天,能在新世代的詮釋下獲得那份令人難忘的悸動與滿足。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蘇達

2015/09/11 19:30

點閱率:254

110.500

以高中生年紀來說,環節、技法、誠意,都顧慮了,也涉及了。
如果是單純的高中戲劇社期末公演,那麼四顆星星,可圈可點。

但,這是藝穗節的創作平臺,檢視的標準自然要普羅大眾些,於是許多環節還可以再更精細。

表演上來說,除了孩提時期的部分,演員以「兒童劇的聲音」來試圖貼近角色當時的原貌,讓觀眾有看見「角色處理」的力度,但長大之後的其他part,卻不見表演層次上的分別。

這個劇本考驗的不是演員的聲音或外型轉換,而是生命歷練從十歲走到四十歲的轉變與呈現。心不一樣,表演自然不一樣;而心的不一樣,往往倚賴的是演員的生命歷練。

難為了兩位高中生年紀的新演員,這個劇本是給中年人演的,其實。

舞臺調度處理上則有著意義不明的框架,男女演員都會在中間過程裡不時地踏出圍成方圈的竹枝,但踏出去與踩進來的差別在哪裡?呈現上看不出來。

這麼重要的書信,道具上卻只是用一只非常普通的箱子來裝,貴重性馬上落漆。
灑在地板上的信們,仔細一看,根本不是信啊,只是一堆廢紙哩!這這這…這麼重要的關鍵性道具—信,應該要好好處理的啦!

以及果酒禮堂有著天然的小舞臺,但呈現上並沒有使用到它,實在可惜。不同的場地設計出不同的呈現方式,我想是藝穗節的基礎精神,也會讓這個歷年來演了三萬遍有餘的作品更加有趣。

演出場地:華山1914文創園區 果酒禮堂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