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好幾年前看的鱷魚手記,這次沒再重看,就先進了劇場。
鱷魚是什麼,泡芙是什麼,一開始看得有些糊塗(而且老實講我早就忘記原書中到底有沒有寫到泡芙了)。
有一隻鱷魚在大家的面前製作泡芙,過了好久,中間穿插了一些其他的故事,終於,烤箱發出「叮」聲,鱷魚的泡芙做好了。我在鱷魚細心將泡芙包裝好的同時,拆開我手上的泡芙泡裝,把它給吃掉。
進場前貼心的前台一直提醒演出場地可以飲食,隨時都可以把我們手上的泡芙吃掉,但我有點固執地暗暗決定要找到一個cue點來吃。一方面是我看不太出來泡芙對劇組而言,代表著什麼,想著也許找到一個對的時機點,把它吃下去,會突然醍醐灌頂一般地從口中的泡芙得到一些靈感,找到新的泡芙意義。
大概是由於事先製作的關係,雖然還是很好吃,但是外皮已經變得軟軟的。看著場上還有一顆鱷魚沒帶走的泡芙,「那個的外皮應該脆很多吧...」我忽然分神心想。也許對他們來說,泡芙就是跟鱷魚一樣,有硬硬的外殼,軟軟甜甜的內心吧。
有一句台詞出現的時機點非常巧妙。進到製作泡芙的後期,搭配著現場演奏、略顯憂鬱的吉他曲,只有鱷魚一人在場上,彈奏吉他的演員忽然開口說:為什麼你穿人的衣服呀?這是劇中第一句由樂手說出來的話,當下很是突兀(好的那種)。鱷魚呼吸著在短暫的沈默中,沒有回答他,過了一會兒便開始說起了跟泡芙相關的是,把泡芙放進烤箱。(如果大家熟悉的話,這個招數叫做「岔開話題」,通常是用來面對很重要但是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問題,通常答案也都偏哀傷),也是從這一句話,整個戲的意思也才稍稍地明顯起來。
帶著鱷魚頭套的演員許乃馨整齣戲都展現極好看而且細心的身體(因為她的鱷魚頭套歪歪的,所以我就很仔細地看著其他沒有被遮住的地方),用食指跟大拇指拿著雞蛋讓它像活起來一樣遊走在桌面的廚具材料間、用膠勺把奶油分批挖進鍋子裡、拿起小小的鹽罐然後忽然快速又乾脆地撒進鍋中,每一個動作都非常好看,更出現演員非常細心的節奏設計。「那樣做就可以了」的動作,都被他找出「還可以那樣讓它更美」的方式(當然必定會有人覺得那樣的肢體過於矯揉,我卻覺得時常被拿來要求演員的所謂「自然」不應在劇場空間中無限上綱)。
不過提到本劇是否有必要掛上「發想自鱷魚手記」字樣(當然有時是票源考量才決定「不小心」放上去的,因為這種事情我自己也做過),但總是因為放了,所以知道「鱷魚手記」是本什麼書的人,也許都會期待場上的內容是否與同志議題有關。不過目前戲的樣子,比較像是「成長故事」,是一個年輕人,和社會格格不入,期待有「權威(劇中的泡芙大師)」的認同與理解,卻被權威怒斥「多思」(少年總是維特,但那些維特思考於生活無用),但最終還是找到一個理解他,並且能看到他優點的的人,劇末留下了兩人關係延展的可能性。
整體來講,是非常討喜的小品,演員的挑選也很好看。如果不從「把食材當成偶」、「使用歌唱來講故事」、「使用即時投影與預錄影像」的必要性來思考,而直接以這些「材料」們被擺在一起而呈現的結果而論,它們也是非常合味的。若是這個小品中分支的幾個小小品,還有所使用的手法們,能架構出更完整的關聯性,就更好了。
其它意見:天上垂吊下來的彩花,融在稻色的稻舍內,別有一種穩鬱踏實中的野放感,而在鱷魚潛入海底的場次,兩位黑衣演員旋轉時碰到了花朵,讓它們在天上轉呀晃呀,配著藍色燈光,一瞬間那些花就變成了海底的水草,世界的界線也變得翻轉。那個畫面挺有趣的。
如果還要加演的話,可以再重新整理目前採用的幾個形式,找出其中可利用的特性,然後再用多一點?目前看起來,稍稍像是為了要等待泡芙完成,而找到許多有趣的東西來填塞空檔,雖然不至於不合理,但還有更多可以做的(跟說的)。比如泡芙的製作檯擺放的位置,就有很多種可能。(既然都用即時錄影focus雞蛋了,表示希望觀眾看到更多,雞蛋不只是雞蛋?那就還有更多東西可以不只是原本那樣)
演出場地:URS329 稻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