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束我立馬手刀衝到前台拿了張DM&上藝穗節網站,想搞清楚我是不是真的沒慧根到沒有看懂這個戲的企圖,還是它其實就是一個把團隊拆成三組的短劇聯演。
啊,DM寫著以下幾個關鍵字:「肢體劇場X畫音分離X虛實交織」。第一段的雙人舞顯然是有那麼些肢體劇場的意味(就是很現代舞在雪花中下腰的那種;而畫音分離,開場的微投影與複聲交叉扮演多媒體勉勉強強擦到了邊;至於虛實交織的部分,我實在是悟不出個所以然。換句話說,這個叫做《What?Water!》的製作,若上述的三個關鍵字中間的那個「X」代表的是表演形式上的連結/組合,那麼這個命題之於我,結果是失效的(包括劇名在內亦同);又或者可以衍伸討論的是,這幾年來被氾濫使用的「X」(諸如賴聲川X王偉忠、京劇X搖滾樂)到底有沒有人搞清楚自己在X什麼?或者最終只是行銷話術的一種支票?而當這種走偏掉的業界壞習慣被剛出學校的年輕創作者們有樣學樣時,不免讓人掛憂。
無論架構作品的企圖為何,才拙的我只能把它們當成各自獨立的小主菜來理解。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我所看到的所有的主菜與主菜之間的關節,似乎都是為了「銜接」的功能而被製造出來的,卻找不到意義上的肌理,諸如灑花瓣(羽毛?)、擺置杯盤、交叉扮演等。其次,號稱改編自《杏仁豆腐心》文本的段落,也不過就是地名上的置換、職業上的暗示以及剪裁了部分情節作為挪用。然而,除了挪用,我並沒有真正讀到現有版本以兩對女女交叉演繹的關鍵理由,反而因為文本刻意閃避原本戲中小夜子流產的設定,卻沒有挑揀掉「吃軟飯」此類仍舊指涉男人的字眼,而顯得十分矛盾。此外,演員們大多為了服務台詞,特意製造一種類似綜藝節目短劇的效果拍(但是不好笑),即使我自己幻想這可能是某種文本的解構拼貼、性別的反思,也都難以被說服。其實,如果能夠真正地感受故事當下的流動,即便這些表演者不符劇中腳色年齡、即便表演技巧是生澀的,也都比在台上強調過多的手法動人得多。
劇末時,四位表演者拿出了洋蔥,或剝或啃,正如同我感受這個作品的心情。
如果內在不是真正踏實地感受到愁的話,那麼就算有淚水也是硬擠的吧。
演出場地:穆勒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