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那場細雨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0.50
查看演出內容

王健任

2017/09/06 14:30

點閱率:512

1110.50

以一場謀殺案作為開場,兩名女偵探為了探尋真相來到命案現場,隨著故事的推演逐步揭露被害人的內心世界。《那場細雨》是一個原創劇本,以偵探類型劇作為吸引觀眾目光的第一層包裝,但其實文本底下要談的,是男性霸權社會底下的女同志身份認同困難的議題,意圖明確,從編劇的著手點看得出是個有野心的原創作品。

所謂的戲劇創作,其實就是由許多的選擇堆疊而成,舞台上的各種細節選擇做得好,觀眾在看戲的時候就能被誘發懸念,目不轉睛亟欲觀看後續發展;選擇做得不好,輕則使人心生不耐,屁股長蟲,重則心思雲遊四海,懷疑人生。本劇首先使用偵探類型來挖掘故事中角色背後更深層的意涵,我認為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除此之外,對於本劇卻隨著故事的推展,在我的心底種下更多困惑的種子:

首先,為什麼要將故事設定在東京?雖然節目單上說到東京人心底容易壓抑更多故事,但演員跟觀眾終究不是日本人,為了表現「我人在東京」,硬是讓兩位女主角不斷的用日本名字稱呼彼此,首先就讓人難以入戲,我明白對於傳統冷硬派偵探小說而言,「城市」本身也是重要角色,故事地點在哪,城市的外貌、交通、治安等等狀況多半也就直接反應了居住在該城市之中的人心腐敗與困境。但我卻未能在本劇的文本當中察覺更多故事發生在東京的必要性,除了名字之外,國籍設定對於這齣戲來說根本不重要。我只能在心底猜想這應該是因為編劇(同時也是導演兼演員)平時肯定相當喜愛閱讀日系推理小說吧。

其次,演出場地濕地Venue- 3樓展演空間本身就已經是個小空間,放在觀眾正前方的小小音響,有比要把音量催到這麼大嗎?而且為了製造懸疑感,幾乎整場不停歇的背景音樂,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喧賓奪主了呢?我一直認為在影視作品中,音樂可以作為一種常態使用來襯底或加強氣氛的工具。但劇場不若影視作品,每次音樂的發生,都是一種強制性的介入,是可能打斷當下觀眾思緒的存在,因此每次音樂的發生都應該要更有目的性才對。而且跟音樂比較起來,兩位演員的表演能量是不是又放得有點稍低了呢?

還有,舞台上一度因為場面調度而發生長達約莫十秒鐘(還是半分鐘?)的空台,這是個好的,或說必要的調度嗎?我不確定,我只知道那個當下我人真的跟台上一樣放得很空,甚至忍不住開始思考看完戲之後該去哪裡溜達溜達。

最後一點,也是我對於劇本最大的疑問。劇中的兩位女偵探跟被害者(抱歉,日本名字我真的記不住)的情緒共感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前面的情節發展跟最後的真相揭露是不是有些太過斷裂了一點呢?以上種種疑惑,使得我在觀賞故事的過程中顯得異常疏離,絲毫沒有受到偵探辦案的蠱惑而想要一探究竟的意思。

話雖如此,當最後兩位女演員褪去那超現實、且帶有強烈文化隔閡的奇怪偵探裝之後。降低肢體表演頻率,只是直直盯著前方,一搭一唱地講述那無法成就的愛戀以及深受男性霸權宰制的痛苦時我還是微微地有被感動到,吳思瑞跟朱楨翎兩位女演員誠懇真摯的表演,在戲的最後還是成功地讓我那有如一灘死水的心掀起了一道道細小的漣漪。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3樓展演空間

王健任

2017/09/07 14:30

點閱率:443

11110.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小明早上起床,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蟲。」本劇從大家所熟知的卡夫卡《變形記》開始說起,接著便一路的變形下去,從原作那談「人的異化」主題,逐漸走向一個更為貼近台灣本土困境的國族寓言。

原劇本是劇作家吳政翰第十六屆臺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看完演出回頭翻閱劇本時,我以為這個作品是「後太陽花時期」的反省作品,沒想到這個作品完成時間卻還在太陽花事件發生之前,不禁讓人對於劇作家觀察時勢的精準眼光感到佩服。(第十六屆臺北文學獎收件截止時間為2013年11月30日,太陽花學運發生在2014年3月18日,所以我應該沒搞錯吧?)

原作通篇只有AB兩個角色,兩人開場只是單純地講述《變形記》的故事,卻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開始發生齟齬,並翻轉出更多關於所謂的「故事詮釋權」的爭議,並逐步牽涉到人的歸屬感、故事取材的道德界線、創作焦慮,最後走向「生活只是一則被述說的故事」的哀傷結局,那麼,決定故事規則的人到底是誰呢?

其實若單單只是閱讀劇本,以我個人貧乏的想像力來說,實在是很難覺得這會是一個好看的演出。畢竟這個劇本實在太像是劇作家本人對於創作、對於整個台灣社會現狀感到焦慮所造成的人格分裂,再藉著卡夫的原作作為載體肆意的發洩後造成的結果。所以本劇作為禾作社的初試啼聲之作著實讓我感到十分的驚艷。本劇的處理主要是將原劇本的AB角色分為三男三女的兩組團體,近似歌隊一般地彼此爭執不休,非寫實肢體動作跟台詞的分配都處理的韻律感十足,不時在舞台上建構出相當有美感的畫面。演員們臉上塗白,輔以現場幾近全藍的燈光,讓現場氣氛詭異萬分,跟劇本本身的焦慮、困頓相輔相成,讓我的心情也隨著劇中人物的吶喊起起伏伏、激動不已。

但也正因為我個人對於這個作品激賞不已,才會更對於劇中的演員講話口齒不清感到憤怒。兩組歌隊演員,女生組的問題「相對」較小,擔當主key的那一位更可以算是全部演員當中表現最佳的,但男生組就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不及格了。要知道,這個劇本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寫實的演出,台詞所透露出來的資訊就是一切,所以當觀眾上一秒還沈浸在衝擊之中,卻因為下一秒來了一大段什麼都聽不清楚的獨白而跳出情境之外,當下真的會覺得自己快要人格分裂了!若能在口條上有所改善的話,我覺得作品會更加完美,由衷期待禾作社的下一號作品。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西門店WOW

王健任

2017/09/02 14:30

點閱率:408

11100

達利歐‧佛的《開放配偶》是個非常精彩的劇本,他將一對夫妻的關係極端誇張化,塑造出兩個性格爆裂又極端的角色,辛辣而且直接的對白讓人在大笑之餘也不禁反思自身的夫妻/情人關係,我跟那一對離譜的夫妻,是不是其實有那麼一點相似呢?

沙洲劇團這次演出《開放配偶》定名為《夫妻遊戲》,感覺似乎有意更進一步的凸顯這對夫婦所定下的「開放性配偶」這件事不過是場愚蠢的遊戲,從劇名開始便十分引人注目。在這場演出當中,陳宇豪跟李銘真兩人看得出來是經過相當歷練、技巧嫻熟的演員,表演能量強大、足以撐起全場。

然而,實際觀賞的時候卻感覺兩人的表演激盪出來的火花跟效果不若閱讀劇本時預期的精彩。就我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演員對於彼此(或自己)的表演太過熟悉,兩人對於自己應該表現出來的節奏感瞭若指掌,以致於彼此的連結跟語言的拋接反而少了,有種各走各的感覺。再來,在文本的處理上,我們知道這對夫妻彼此依賴卻又互相傷害,可是兩人的權力消長在這個版本裡卻看不太到,只覺得兩人的情緒無時無刻都維持在一個高強度的狀態,互不相讓,反而讓整個戲可能處理的複雜層次少了一些,太過沒有空隙的狀態也讓我在觀看時候感到疲乏,是稍稍有些可惜了的作品。

演出場地:Woolloomooloo西門店WOW

王健任

2017/08/28 19:30

點閱率:398

11110

《四碌葛之男生宿舍》正如其名,就是以大學男生宿舍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以情境喜劇的角度來思考,光是想像血氣方剛、滿腦子腥羶色的男大學生共處一室,自然就有鬧不完的蠢事跟開不完的黃色笑話可供編劇導演自由發揮。本劇在喜劇橋段的安排上也自然地流露出強烈的「性」傾向,不禁讓人聯想到英國著名的情境喜劇《囧男四賤客》,只是若是將兩者擺置在一塊互為對照,則《四碌葛之男生宿舍》在笑料上又稍嫌保守了些,許多(有冒犯觀眾嫌疑的)笑點沒有義無反顧的將油門採到底,而是輕輕放下,不免讓人在看完戲之後稍稍覺得壓力釋放不完全。

話雖如此,編導吳璟賢在角色的配置上選擇了四名性格迥異、出生於不同的地方的大男孩(中國、澳門、台灣、香港),我不得不說這著實是相當聰明的作法,畢竟,光是說話口音的落差就足以產生十分能夠吸引觀眾目光的喜感,四個主要演員也很擅常使用口音的差異做為武器,一再地引發現場觀眾笑聲。

總而言之,《四碌葛之男生宿舍》是一齣相當可愛、討喜,而且「小清腥」的作品,形式上很適合改編成微電影,約莫一小時的長度也讓觀眾看戲毫無壓力。若是要嚴苛一點的雞蛋裡面挑骨頭,或許就是導演應該可以更相信觀眾跟演員之間的親密度是夠的,劇中的聲音使用可以無須再透過音控跟喇叭這一層,若是全部出自於「現場音」,比如說音樂就真的是角色透過電腦所播放,或許可以讓戲本身的生活感更加的跳脫出來也未可知。

演出場地:空場Poly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