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漫遊少女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馬慧妍

2018/08/16 19:30

點閱率:612

10.5000

老實說,《漫遊少女》讓我看得頗為痛苦的,不(只)是因為這戲關於女人活在社會的悲劇,這些我都很有同感,身為女人我也為自己和其他女人很悲傷,但觀劇當下更讓我痛苦的,是整場演出下來,我只看見演員賣力非常地表演悲傷,整個演出都是悲傷、悲傷然後悲傷,這樣的過份單一及用力過猛,偏偏又遇上一個有點刻版的劇本,裡頭所的人的身份、對白、說話方式、情節、互動、反應等,都是最容易聯想或垂手可得的,只有在手天使忽然怒吼「為什麼!」(是這句嗎?)時,我才有一剎真正感受角色的生命力,但除此以外,整個演出都在以刻版的方式演出刻版的劇本,這就讓人難受了。

我喜歡極簡的舞台上只調動英文字母來劃分不同的段落,某程度上也呼應了女人(FEMALE)的隨時改變和讓人無法預測的特質,但也正因為此,上述的缺陷就更為明顯了,此外圍繞舞台兩側的透明膠簾,似乎沒提供更多的涵意。觀眾的注意力是很殘酷的,即使台上的戲碼非常悲傷,但整個晚上坐在我身旁的男子只在意他手機裡幾隻股票的升降,他刷手機大概有十幾次吧。我們心中都很洶湧的悲傷要被述說,那些的確也值得被好好述說,但過份的煽情有時是頗為致命的。

演出場地: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鄭宜芳

2018/08/16 19:30

點閱率:399

11110

開場,是透明簾幕內一起捷運跳軌自殺事件,隨後拉開簾幕,三位女性(記者、櫃姊和研究生)現身,故事開始,這手法讓人很容易就能猜到故事走向。過程中幾段書寫渴求存在感、渴求愛的獨白,確實打動人;對於城市生活的法則,對於工作熱忱的消磨,也能書寫到位,刻劃細緻。

三位演員之間沒有對話,更多的是在大量的大段落獨白中,彼此交錯穿插直至最後的交集,揭曉謎底。然而,其獨白的語言更像是書寫的散文而非口說,帶著距離感的敘述,讓人始終保持疏離。雖然擅長描繪細小的情緒,但對激發議題的能量總是輕輕帶過,加上演員略顯吃力的表現,讓整部作品始終蒼白、凝滯,沒有起伏,沒有流動,沒有衝突。不過,導演將開場置於舞台的「FEMALE」,隨著不同段落的獨白拼成「MALE」、「FLAM」、「FLEE」、「FEEL」是標題也是暗喻的手法,讓人喜歡。

演出場地: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2018/08/19 14:30

點閱率:440

11111

這是今年藝穗所有看到的演出裡面,最能深深打動我的作品。

故事頭與尾的呼應,一直到劇末才讓人顯得大夢初醒,驚覺自己已經度過了這麼長一段時間,不論是沉浸在劇場,又或是沉沒在自己的回憶之中。起初一段捷運意外事件,觀眾還沒準備好,演員也還在朗讀的生硬的詞語,直到拉開了透明布簾,刷的一聲好像宣告著:我們來了,要把心臟掏出來給你看了。

三名少女之間,演員在彼此不同的關係、人物、說書人等不同角色中飛快而不著痕跡地變換,情緒上加強了主線角色的情感張力,功能上上也讓演出順遂的走下去。演出中捕捉了太多生活中 - 青年生活中太枝微末節的細節了,好像透析了每一個寂寞、脆弱、缺乏未來與踏實卻又懷抱希望的青年,生活中的掙扎與努力,還有無數個錯誤的決定集結而成的現在。

空蕩的舞台透過適度閃爍、調色的燈光,簡單卻鮮明的交代了場景,透過技巧性地晃動燈管甚至取代了聚光燈的功能,也搖曳了角色的情緒。難以名狀的角色情緒或是章節註解,使用了FEMALE字句的交錯與排列組合,簡潔卻饒富趣味。原本想這樣空蕩的劇場沒有麥克風的幫助,會否最終演員會沒辦法持續發出宏亮的聲音表達情緒,直到麥克風上台才理解,沒有耳麥是為了凸顯出站在麥克風前面更激烈、強悍的情緒,更堅毅或是更歇斯底里的吶喊。

若要用一種可視的畫面來形容這齣劇,我想那會是微小又混濁的漩渦,一個又一個,層出不窮的誕生,最終成為一道無人可以窺知全貌的巨大星懸,旋轉、混濁、汙穢,又帶著一點微不足道的光芒。

演出場地: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王詩琪

2018/08/17 19:30

點閱率:499

11111

編導顯然都很明白重重的事情有時候必須輕輕說,因為很多感受並不會即時顯現、並不會聲嘶力竭,而是彷彿拍浪、彷彿回聲。

劇本結構一如品特《背叛》的手法,場景跳接的倒敘手法,先品嘗破碎的結局,再看到璀璨的開始,碎的更碎,甜美也被擰出苦澀的眼淚。乍看是容易凸顯命運無常的方便手法,但可以真的做出好的反差,也得要有一定的功力。《漫遊少女》劇情鋪排的很巧妙,一開始從列車的跳軌事件,讓看似沒有交集的三位女性的故事穿插在一起,其實是很容易穿幫且顯得刻意的安排,但真的看到三段故事出現了交集時,甚至有謎底揭曉的驚喜感。

演員與其說是腳色,很多時候更像是一位女性生命歷程的說書人,獨白以及旁述交錯,鮮少對話,(印象中只有記者訪問手天使的段落)。對白內容寫得很有詩意,對角色的關懷與描寫是很透徹深刻的,非常擅長用日常細小瑣碎的事物作為情節的轉折關鍵,很令人欣賞。稍顯可惜的是,詩意的文字直抵城市的寂寞光景,刻劃尋求愛與被愛、穩定關係與玩火的背叛、職業道德與求麵包求生存的每個小確幸、小憂傷,在說書的文句下,腳色的性格沒有太多區別顯得扁平,在大段獨白的段落,演員顯得吃力,生澀也是,但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因為文本中,敘述多於行動。

但我也寧願用一種對於生活的麻痺僵硬感來解釋這樣疏離的表演方法。舞台、燈光的部分也很具巧思,取用透明簾幕可以看穿卻又因皺折而模糊面容的雙重特質,讓演員面容從模糊到清晰,呼應故事從序言進入腳色的分層。燈光很讓人驚喜,很靈巧的運用日光燈管的懸吊與LED燈條做變化,甚至有些時候,我都有種燈光才是場上溫柔撫觸、癒合傷痕的力量。

其它意見:每段音樂的結尾都收得突兀,可能要調整一下fade out的線性或秒數再拉長,亂出戲的。
HEY,看完戲後認真地翻了你們的粉絲頁對於本次製作的整理記錄,請繼續走下去,我覺得你們很棒。

演出場地: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馬士比亞

2018/08/15 19:30

點閱率:957

11111

甫一進場,兩側觀眾席面前的透明塑膠簾幕以及舞台區擺放著的「FEMALE」六個各自獨立的英文字母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再加上燈架上懸掛著的日光燈管,不時閃動著,整體舞台空間白淨卻又讓人感到晦暗不明,本身就隱隱透著一股憂傷。

故事的開始,亦是終點,一件捷運跳軌自殺案件,帶出了女性死者與兩名在同個月台等車的女子。三個角色乍看只是碰巧在同一個捷運月台相遇,但隨著劇情推演,觀眾漸漸知道這三名女子的命運其實互相牽扯著,彼此都在不知情的狀況之下造成彼此生活中的創傷,既扮演著自己,也扮演著彼此生命中的「他者」。既是受害者,有時卻也成了加害者。

編劇適時安排角色藉由獨白來讓觀眾了解自己,於是,外表亮麗但屢屢在感情中成為第三者的櫃姐、努力夢想著未來卻得面對感情上和生活中的挫敗的記者,以及積極參與社運卻因為當上了手天使志工而得面對朋友、家人甚或整個社會的誤解與不諒解的研究生,接連出現在觀眾面前,述說著自己的故事,卻也似乎完整了他人的創傷記憶。

巧妙的是,編劇看似將三名女子的傷痛串在一起,卻並未明確指示研究生父親的外遇對象就是櫃姐,而記者的男友也或許只是碰巧和櫃姐的另一任交往對象一樣都在服兵役、一樣都戴著上面有柴犬圖案的帽子。三條主要劇情線之間還穿插著某位已婚議員的外遇報導,乍聽之下會以為這位外遇的議員就是研究生的父親,而外遇對象就是櫃姐,偏偏就在記者拿到關鍵影像的時候,意外發現自己的男友帶著另一名女子去摩鐵,卻又似乎連結到了櫃姐和網友「柴犬男孩」交往的劇情線,但同一位櫃姐不可能同時跟兩個不同的男人單獨進同一間摩鐵。再者說,如果研究生的父親真的是那位偷腥議員,那麼記者專訪研究生的動機和專題報導出來後可能的負面連結都會更加複雜,但因為編劇並未明確指出段落時序,研究生也並未提到父親身為公眾人物,於是父親與偷腥議員之間的連結也顯得曖昧不明。

於是,三位主角的故事或可看作三條平行線,卻也有可能因為各種巧合而交會、纏繞,而這一切留待觀眾自己去思考,編劇並不執著於去批判誰是誰非,或是明白指出誰又是哪一段劇情中的誰,重點僅放在角色各自的創傷敘事。

舞台上的「FEMALE」,在每一個段落中破碎又重組,接連拼成了舞台展演中缺席的「MALE(男性)」、將食慾轉化為性慾的「MEAL(餐點)」、看似無害的專訪所引起的「FLAME(輿論之火)」、遇到可愛小花貓的「ME(我)」、面對殘酷現實與社會壓力而產生的「FLEE(逃脫)」慾望,以及手天使與身心障礙者之間的「FEEL(感受)」。到最後,「FEMALE」被搬移回原來的位置,編劇也讓三名女子回到了這一年的跨年夜,各自都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以最美麗動人的模樣迎向戲的結尾,與觀眾告別。看似簡單的道具,既象徵著破碎不堪的女性自我,卻也成功串起了每個段落,相當有創意。

長篇獨白對於演員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既沒有對手演員幫忙,萬一角色功課不夠扎實,也就更容易露餡。研究生的手天使經驗和遭到強暴的創傷是全劇最讓我感到動容的地方,或許也是因為角色的生活背景與演員最為相近。櫃姐與記者在敘述故事的時候,總還是帶著一點疏離感,但也許是在敘述過往場景的時候,還抓不準自己該投入多少情緒,或是該保有多少程度的客觀。不過,在經歷過那許許多多的創傷之後,到了最後的跨年夜,三位演員都能隨著煙火綻放、太陽升起,在社運的激昂情緒、愛人的懷抱,以及情慾宣洩過後,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了最真誠且美好的姿態,那是最讓我感到難忘的畫面。

雙面台,上一次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戲是在2007年,非常林奕華劇團於首屆誠品春季舞臺推出的《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以「包法利夫人是我」為中心台詞,搭配著以鏡面為封面的節目單,讓兩側的觀眾席乍看之下成為劇場演出之外的鏡像對照關係,並在演出的過程中將對面觀眾的情緒反應,納入整個舞台的鏡框之中。

這次演出的雙面台,導演也藉由演員的肢體以及場面調度,讓角色在保有第四面牆的前提之下盡可能與觀眾近距離接觸,也同時將兩側觀眾的視線帶到了彼此身上。一方面,或許提醒著這終究是一齣戲,另一方面,正如同我們在人生當中也旁觀著很多事情的發生與結束。也有可能,在觀眾席上就坐著曾經「漫遊」或正在「漫遊」的人,於是觀看與被觀看、台上演員與台下演員之間的那條界線,似乎也像最終被完全拉開的透明塑膠簾幕那般,不復存在。

演出場地: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馮勃棣

2018/08/15 19:30

點閱率:721

11111

我因為漫遊少女四個字與粉色海報而來,殊不知是傷痕累累的漫遊,是台北街頭中靈魂的無所依歸。

舞台簡潔俐落,在有限的空間中導演玩出了很多花樣,許多手法輪番而出,無論是燈光的運用,物件的移動與推倒,運用麥克風來製造聲音的層次,肢體展演與宛如儀式的某些走位,都是導演試圖讓這七十分鐘的演出能夠豐富而有層次所作的努力。

但這戲最大的問題或許仍是沒有層次而略顯蒼白,無論是節奏、能量、議題、語言與情緒上面都沒有變化,在某些時刻那個畫面與演員誠懇的控訴是令我動容的,甚至瞬間我眼眶是打溼的,但當這些類似的許多片刻集結成七十分鐘時,沒有任何變奏,情感沒有越挖越深,場上的能量沒有起伏與流動,像是一個魚缸,而非河流。好的表演可以勾起情緒的波動,用感性去引發理性的思考,更高竿的是用理性的辯證去激發觀眾感性的激情。但,這齣戲都沒有,平靜無波,維持穩定的哀愁,有零星的亮點,但沒構成星辰。

會沒有流動與起伏的原因我來胡亂分析一下。本劇利用三個女角大量的獨白講述自己的故事,文字還滿不錯的,但比較像是散文,明明是自述卻有某種客觀的距離,三個女角所使用的語言如出一轍,顯然那個語言還是屬於編劇的,而非屬於角色的。而三個角色分屬台北女孩的三種不同樣貌,彼此卻沒有太多交集,僅僅輪番上陣,導致沒有衝突的戲。並不是說一定要角色有情節上的交集,但至少她們三個心靈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碰撞、對照、形成女孩浮世繪,她們不同世界與階層的人只要某一刻有某種彼此的同理或相知,那都會很令人動容,或許編導有安排吧,但通通化為魚飼料,被丟進了沒有流動的魚缸中被魚吃掉了。

講個我看太多劇場都看到的問題,就是直白地自述憂傷,沒有任何轉化、掩藏、遮蓋、欲語還休、自嘲、戲謔的成份,不是說不能直術,而是這些哀愁除非有特別到需要大書特書,不然許多都是已經被訴說過無數次的了,這時候觀點與姿態就格外重要,當你講這些有共通性的情感時,有沒有獨特的觀點,有沒有專屬的姿態。

耶!

但我得說,這齣戲有讓我感動,其中有些女性書寫真的很細膩,至少情感很真摯,留下滿地的傷心與心碎,簡稱傷心碎。

這齣戲有兩個魔幻時刻,必須要講一下。

這是兩面舞台,我可以看到坐在我對面的觀眾。有一位看戲大隊的觀眾朋友在觀眾席中從頭到尾都在寫筆記,不斷地抬頭看戲與低頭疾書,形成一個奇異的風景。當舞台上的人們講述的心碎與痛苦時而瀰漫充滿著憂鬱的氛圍時,就在幾步之遙卻有人在不停寫著筆記和做頸部保養,如此的魔幻寫實帶出了更大的隱喻,彷彿當傷心與故事化為了作品時,也不過是評論人拆解與分析的零件罷了。這是真正的疏離劇場,可能是布萊希特也沒想到過的妙招。

我當然看不到他在筆記本上寫了什麼東西那麼多,但,等文章刊登後我就知道了,啊哈哈哈哈哈!

另外一個彩蛋,就是在三個女角痛苦陳述的七十分鐘中發生了一個意外插曲,其中一名女角的衣服被一整面牆的景片勾到了,她去拉衣服時,整個景片就倒了下來。那名女角正對著我,那一瞬間她露出了驚嚇隨後笑了出來,只有笑場兩秒卻被我撞個正著,那一瞬間我忽然有種心中的重擔卸下的感覺,原來在這憂傷的場域裡面,角色還是會笑的,一切還是有盼望的,不是嗎?

這是一齣憂傷的戲,痛就痛在這些都是真實的人類故事景況。願瞎眼的得看見,傷口能痊癒,傷心得安慰。

其它意見:skr~skirt~~

演出場地: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