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不要叫我禿頭女高音,叫我禿頭女高音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10.5
查看演出內容

陳明緯

2018/08/18 15:00

點閱率:716

11111

經驗告訴我們,當經典在藝穗節被重演,很有可能踩雷。
但理論上來說,經典本身就有絕對優勢,好的文本演出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夠了,我去年看過幾次,今年也是,就是會有這種事發生。
那你最後看了嗎?那齣很經典又很容易踩雷的,荒謬劇。
看了,經驗告訴我們,當經典在藝穗節被好的團隊重演,不太可能踩雷。
就說吧,聽我的準沒錯,這齣戲該若即刻重演,在水源,可看性很高。

老天,多麼荒謬的一齣戲,多麼準確的節奏;多麼頭腦清晰的導演,多麼舌頭靈活的演員;多麼難以形容的舞台與場地選擇,多麼被還原成英國式的好小的客廳;多麼奇妙買票進來看戲的觀眾,多麼問號看戲笑的時刻。

以上為認真的談論
以下為荒謬的評論

看過一些以各種自認為再造荒謬的方式演出《禿頭女高音》的呈現,好像都不是很精彩,甚至讓我懷疑這個本到底要怎麼演才會好看,但我現在有了第一次找到答案的feel,就是非常認真地演,所有設計都到位,一切的安排愈貼近日常愈顯得荒謬卻又顯得正常(多荒謬的一句話),畢竟現實中好像什麼都會發生,尤其進入到人類已經逐漸摒棄語言的此刻,先不論我們不用鍵盤後有沒有辦法好好的寫出某些字,說話的邏輯、語句排列的結構、討論的事件、給予反應的情緒,自問有多少時候你對自己或與你對話的對象感到疑惑,甚至不自覺地習慣接受了?因此,荒謬劇裡語言、情節被顛覆,還有多少人在意為何會這樣被寫出來?

《禿頭女高音》本來是《好好學習英文》,凸顯學習、了解、使用語言的重要性,但我們現在還在乎嗎?至少團隊挺在乎的,我看到他們充足的準備以及紮實的訓練,尤其消防員大隊長(李仲偉飾)在說一個關於感冒的故事時,滔滔不絕猶如信手捻來,像救火時的水柱射向觀眾,強而有力不間斷;最後四人進入瀑布狗屎衝刺階段時,詞語間接得夠緊密、夠精準,總之就是很像一手握拳一手打開,兩手一直敲打那樣地讓人覺得很到位,整齣戲也是這樣形容吧,蠻到位的。

其它意見:1. 女僕的角色設定及演繹在幾乎貼近文本的演出中加分許多。
2. 看到三分之一的時候覺得兩對夫婦的先生應該互換,但看完之後對於現在的配置(夫婦組合、角色個性)與演員自身的特質相當適合。
3. 無論有沒有即刻重演,確實可以想想,進大一點的劇場要怎麼調整(尤其是上下場的問題)。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

穆芹

2018/08/17 20:00

點閱率:379

11110

原始文本來自法國荒謬劇代表劇作家伊歐涅斯柯的作品《禿頭女高音》,故事開始時一對剛吃完飯的史密斯夫妻正天南地北的談著閒事,太太說著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先生僅發出嘖嘖之聲,隨後馬丁夫妻來訪,然而這對夫妻像一對陌生人般彼此似乎不認識,藉由一連串的巧合,才逐步確認彼此夫妻的身分,最終相認,家裡的時鐘總在不對點的時間,似乎印證不詳的響著,然後消防隊長無厘頭地打擾,家中沒有人真的歡迎他但又期待他能夠帶來一點娛樂的興頭,而最搶戲的是瘋癲女傭瑪莉似是鬼魅的出現,表演者控制得宜的荒謬感,讓語言堆積的文本,有畫龍點睛的喘息時刻,最後馬丁夫妻坐在餐桌上,重複著一開始史密斯夫妻的對話。

本劇的文本以挑戰語言的累贅、以及對話的無用為目的,當辯證體系崩解時,我們的雞同鴨講是否有任何意義,對應當今媒體名嘴或網路鄉民現象,似是而非的格言與無人真正在乎的交談,似乎有種déjà vu的趣味,表演本身很吃演員的表現力,要挑戰荒誕的劇情,直到最後語言退化成單字或字母的大爆炸,呈現出不逾不矩的中庸正常,也更凸顯了彼此存在的可笑。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

鄭宜芳

2018/08/18 15:00

點閱率:442

11110.5

光是願意搬演Eugene Ionesco 的《禿頭女高音》就值得再多加一顆星星,這是個經典且具有難度的劇本,創作團隊選擇幾乎照本演出,整體節奏掌握成熟,演員在角色掌握上亦可說服觀眾,可以想見花費了大量的心思、時間於排練。在人物服裝、場景陳設與小道具上亦可看出團隊的用心與認真,希望給觀眾營造出典型的英國式情境。

《禿頭女高音》裡藉由重覆堆疊的台詞和動作,不合常理的劇情,來表達語言的失能,溝通的無效以及生活內涵的空洞,如史密斯夫婦不斷重覆生活上的事情,馬汀夫婦永遠覺得雙方多麼地巧合,消防隊長永遠期待大火等等。雖受限於場地演員的進出集中於左側走道,但導演適時利用燈區轉換;馬路的喇叭聲雖偶爾呼嘯而過,但在一本正經的表演中更加突顯荒謬的意味。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

許孟霖

2018/08/17 20:00

點閱率:494

11110.5

好久沒看到這個劇本被演出了,還以為這劇本此後只能在課堂上呈現。除了有待商榷的英國風,這文本似乎有越認真演越不正確、演得越刻版卻越加荒謬完美的感覺。生硬翻譯的台詞文字,在這場演出中竟有如卡提諾狂新聞常用的google語音般貼近現代社會、現場環境音、木造建築甚至演員跟觀眾的距離,也為這齣戲大大地加分,難不成,這時代是這劇本重出江湖的最好時機?

不過,在看完之後,除了佩服團隊的勇氣外,還是忍不住去思考關於整體演出成敗之外的事。不得不誇的是導演調度相當到位、團隊演出的節奏感掌握得也很好,舞台道具也很有想法……不可思議的地方,反而是觀眾的反應常常落拍,無法像單看文本時精確,但這可能不是團隊的問題,而是這文本有許多地方已不合時宜(就像《犀牛》裡面對於邏輯的辯證)造成的落差。

一般喜劇會先建立起應有的邏輯再加以打破,而這劇本的邏輯建立並不是在文本之中,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流行的話題,所以,從第一幕第一場第一句開始,就是一路打破、打破、打破……因此,少了期待看到禿頭以及期待聽到女高音唱歌的觀眾,可能就無法體會這劇本的深度幽默。換言之,當今社會的荒謬可能已超越了這個劇本,讓我在走出劇場時,打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英國式的冷顫。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

林俊億

2018/08/17 20:00

點閱率:430

11110

白淑麗加工出口區這次在藝穗節挑戰Eugene Ionesco的作品『禿頭女高音』,這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荒謬劇代表,劇中共六個角色史密斯夫婦(重複討論著已經知道事情的夫妻,甚至連自己女兒的名字都能討論)、馬汀夫婦(藉由荒謬巧合的對話中,發現原來自己是夫妻)、女僕(一直在做自己事情的女僕)以及消防隊長(只會講故事娛樂眾人),藉由最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非正常邏輯性的台詞來反諷現實制度與生活的荒謬,就像改編過的劇名一樣『不要叫我禿頭女高音,叫我禿頭女高音』,前後文字的不合邏輯,而文本也跟女高音,甚至跟音樂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是一個很有難度的文本,大量反覆及非常規的台詞,使用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諷刺著語言文字的準確性,能表現到這種程度團隊應該下了很多功夫排練。許多設計巧思也很細膩有想法,像是角色的造型、中央燈泡的照明、反串的女僕還有消防隊長的冷(練)笑話等,值得讚賞跟肯定。但也有下列幾點覺得可以再加強:1、演員的動線:受限於場地,劇情中有很多使用觀眾席左側空間走動,團隊為了保持演出狀態,設計了燈光來區別,但這個白光跟照明方式與主舞台區的黃光照明差異很大,覺得怪異。2、演出中有多講故事的橋段,是否能結合真實的荒謬故事來增加理解的強度。3、會後看到團隊在檢討演出,觀眾現場反應不佳沒有創造出笑聲…。原因就是不好笑:演出中充滿大量快速及非邏輯的台詞,多數的台詞也跟”當下”無法連結,觀眾光要理解內容就已經非常有難度,如何讓觀眾快速理解也是團隊一門很重要的課業。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

鐘煒翔

2018/08/16 20:00

點閱率:510

11111

我非常欣賞這個團隊認認真真地去作Eugène Ionesco《禿頭女高音》的這件事,帶給觀眾認認真真的英國式生活,非常有藝穗精神。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快二十年的今天,已經沒人相信能單純重演經典。創作者與外國經典對話的通常路徑,不外乎在地化移植、解構再重建、取其元素改編、置入當代語境等等。而此原著文本按其劇場史地位,在台灣演出時大概都要面對為何要搬演的問題。但藝穗節不太一樣,在這裡可以單純想做就做,不需要太大的企圖。更好/糟的是,畢竟我們這一代早已不比荒謬劇誕生時的時空背景,如今,已是更複雜更荒謬更悲哀。荒謬劇的荒謬特質就回答了此刻演出的意義(我們只因荒謬便滿足)。

演員們的演出真的非常好,嚴肅地面對表演才能使得此作的荒謬被呈現出來。且無論是口條以及投入程度皆相當成熟(雖有吃螺絲但瑕不掩瑜),演出節奏掌握精準能令觀眾失控大笑(這真的很難)。開演前劇中人於一樓天井徘徊的設計以及舞台道具相當有巧思(比如即將開演燈泡的三明三暗,我尤其喜歡女僕拿的燭台上面放的三色假蠟燭)。對我而言,充斥翻譯腔的台詞以及略有作態的表演方法通常是地雷,但此作中卻顯得恰如其分。一開始我就驚訝於創作者幾乎貼著原著演出,讓我更想知道荒謬能幾何?幾乎照本演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了。

但搬演經典,不免俗地還是得回過頭來端詳這個1950年的劇本;只能說,還是超ㄎㄧㄤ。不過在劇場裡提問劇場的時代已經不再,一切都被問完了,「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本劇探索語言退化或失效的意圖都已經是教科書裡的一行定論,而新世紀卻又進化成荒謬的一切都很合理的時代了(當人們甚至能用emoji來溝通,語言的進化/退化超乎想像)。

於是在這個木造建築的場地演出此劇,雖然隔音很差,馬路上不受控的喇叭聲在這個作品裡卻很合理。而在開演前我在演出場地附近瞎晃,發現隔壁居然是消防隊也真是意外地好合理。當舞台上演著荒謬的台詞,觀眾失控地花枝亂顫也好合理。此作的導演與演員是一群剛從中山劇藝系畢業的年輕人,我會期待未來在劇場裡繼續看見他們的作品。這樣的溫情結尾,也十分合理。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