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2020-1☆去看五寶寶的本事,撿到槍ㄅㄧㄤˋㄅㄧㄤˋ!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0.50
查看演出內容

鐘煒翔

2019/09/01 19:00

點閱率:257

1110.50

北藝大劇創所劇本組105級的同學以「2020-1」為題一人寫一個本,因為都是寫劇本的人沒有做過藝穗節,那就用讀劇來參加吧,表現形式上是很特殊的作品。九十分鐘要讀五個劇本,把場地分成AB兩區同時讀劇,所以無法只看一場便能窺其全貌。不過,前台會給觀眾一人一本劇本合集,所以我選擇不要完整地聽讀劇,在兩區之間來回移動,從中間插入對照劇本被讀到何處。顯而易見的缺憾是我僅靠片段所獲得的體驗來推敲這些故事,既無法一一評價,也無從單純視為一個完整的作品,真的是非常特別的形式,異常有趣。

藝穗節的團隊介紹中寫著,五位劇作者平時從事翻譯、戲劇顧問、平面設計、音樂設計、演員。對照每個人的劇本與讀劇呈現,不可思議的是我在各自的劇本中彷彿能看到創作者的各自擅場。畢竟不是要作成完整的演出,但看不同的作者如何處理自己的作品以劇場形式呈現出來,試圖配合場地及與其他讀劇的同時發生這件事。在場地遊走的時候,覺得自己身處在現實版的《愛X死X機器人》或《日本動畫人展覽會》裡,五個劇本各自不同,周品嘉《這些都(不)是真的》翻弄形式與第四面牆、邱沛禎《遊☆樂園》結合歌仔戲的元素、朱曼寧《窗》就像躲起來絮絮叨叨、劉宥均《那裡的海不是灰色》滿滿的政治味與諷刺、戴華旭《罅隙下景》呈現一個老兵可能的回憶錄。

而如前面提到的,我在演出的過程中不斷移動,思索著這種形式的意義,手中的劇本像是導覽手冊,在期間限定的美術館內繞完一圈(前台販售商品真的好像紀念品店)。我個人喜歡這種型態的演出模式大於個別作品(沒有完整看完也無從表達喜好),但要是能更有「2020-1」這個主題的統合感會更好。也許就像去年藝穗節的《我好揪節》一樣,需要一位策展人調和。不過我也看到作品的技術分工是由五人一同完成,看見了五位的本事。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趙偉丞〈太一〉

2019/09/01 15:00

點閱率:225

11110

剛上到濕地五樓,就可以看到濕地五樓的兩個空間被分成兩個演出區域,演出開始之後,兩邊開始進行讀劇,接下來再輪替,但總之總是會有錯過。由於已經有預期,所以我就做好只看一邊的演出的打算,至少要把一邊看好看滿。

先講我看完的三個劇本分別是《遊☆樂園》、《這些都〈都〉不是真的。》、《那裏的海不是灰色》。
《遊☆樂園》
這劇本給我的感覺是太薄了,哈哈哈哈哈,當我還在感受某種對於未來的恐慌、還在理解為何兩位女性明明都有伴侶卻對孤單產生依賴,還在興奮現場DJ和歌仔戲都馬調的組合,這劇本就結束了。哇,我整個嚇到,我本來想說喔喔喔劇本集裡面沒有摩天輪但現場演出有,所以接下來應該也還會有吧,但我想錯了,對結束就是結束了。這樣的結束好嗎?如果客觀來說肯定會覺得不完整吧,但又覺得這樣結束反而很好玩。
我覺得這個劇本很像詛咒,詛咒總是很短,發生的突然結束的也很突然,但卻滿給力的。
《這些都〈都〉不是真的。》
我喜歡現場觀眾誤會吸菸區真的是突發事件時的反應,我也不討厭來來回回曬太陽,雖然很熱,我也喜歡提到鳴人的夢想是要和佐助結婚,我想如果打破觀演關係的策略,是為了要讓觀眾意識到2020應該要有的恐慌,也或許是成立的,但卻覺得角度太過單一了,而且在死亡規則設定的不清楚的同時,反而很難讓人被說服。不過我還是希望2020一切都是好好的。
《那裏的海不是灰色》
先說前提,這個劇本是我的菜,我喜歡碎念大於對話,我喜歡敘事大於發生,我自己也搞不懂為什麼有這喜好,但我也不打算搞清楚,畢竟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被搞清楚的,就像寫劇本一樣有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在寫甚麼,當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啦。因為像我寫到現在我就不知道我自己在寫甚麼了,好我要言歸正傳,我喜歡這些隱喻,而且設定雖然還是有含糊的地方,卻是一個很剛好的平衡點上面,不過硬要說的話就是時事梗有點太多,雖然這也是個在討論時事的劇本,但我總覺得這故事不單單只是說現在,所以時事梗多了反而就被卡在現在了。我也很喜歡讀劇的演員,在劇本裡面直接稱呼他為主角,很棒很方便,演員的節奏讓人很舒服,語速偏快但口齒也好,這點很重要,有人會因為要咬字清楚而放滿語速,但其實我們說話就是很快啊,多半的人在生活中就是說話很快啊,言歸正傳,把鹽歸還給鄭傳,好,演員的幽默感也和這劇本的幽默感很搭,總之就是光聽他說話就滿有趣了,那如果再聽他說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更有趣了。

好我也不懂為什麼我碎碎念模式整個被打開,在節目單中有一小段話是說,〈應該也不太可能一年辦一次讀劇〉,可是我覺得如果真的能一年辦一次讀劇是件很棒的事情,或許下次就可以思考,要怎麼樣保留讀劇的形式,卻也有更多發展的空間,或是要怎麼樣在四小時拆裝演內讀完五個劇本,如果五個劇本都要完整被聽到,每個人只能寫二十分鐘其實也滿酷的,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玩的讀劇演出。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吉米布蘭卡

2019/08/30 20:00

點閱率:274

110.500

五個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105級的同學,各寫了一個劇本,帶到藝穗節做讀劇演出。在提內容之前,我想先來提提讓我困惑的形式。我可以理解藝穗報名時一定要選個類別,但讀劇是否適合報在戲劇類,其實還有待討論;再者,此檔演出選在濕地5F,分開的A、B區同時演出不同劇本。也就是說,劇本一跟二同時在A/B兩地上演,然後是劇本三,最後是劇本四/五繼續在A/B兩地上演。因此,觀眾至少會看不到兩個劇本,又劇本三開始時,劇本二還沒結束,沒看到的部份就更多了。雖然演出進行時,觀眾可以在整個濕地5F自由走動,但中途才進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劇本,我很懷疑觀眾有辦法迅速進入狀況?

我這晚的順序是:A區邱沛禛、中間周品嘉、B區戴華旭 (只看了幾分鐘就先轉台)、A區劉宥均 (中間插入)、B區戴華旭 (因為A區結束了)。

讀劇有很多可能,可以排成一列或一圈,很簡單的讀過一次劇本;也可以有讀劇導演,簡單依據劇本內容作走位安排與動作設計。讀劇看似簡單,卻是製作戲劇必經的前哨站。此外,少了燈光布景道具協助,讀劇演員就只剩下聲音可以帶領觀眾走進劇本世界,挑戰其實更高 (這裡有一篇王琄寫的:讀劇,一場演員必修的冒險!https://tinyurl.com/yyccl9py)。雖然這場讀劇總匯大多由劇作家自己擔綱演出,理應是最熟悉劇本的人讀劇,我卻看得有些難熬。除了周品嘉的《這些都(不)是真的》偶爾會將我拉進又拉出現實與舞台,領著觀眾跟著狀況而有情緒起伏,邱沛禎的《遊、樂園》與劉宥均的《那裡的海不是灰色》都很可惜的少引起我共鳴。不過,回家看了劇本,反而讀出點興致:《遊、樂園》需要再多些篇幅描寫背景,以及阿ㄒ與ㄑㄑ的關係。目前給我目前的解讀是投胎前的一刻,一個人像是搭上一台不會回頭的單程火車,思索著前一段人生的經歷與踩踏過的地點。重讀《那裡的海不是灰色》,覺得這劇本若再琢磨一些,或許是不錯的政治諷刺劇 - 以近未來的概念,充滿自嘲與荒謬的描寫一個島嶼的可能沉沒。

《這些都(不)是真的》是一段死神與路人的對話。當下看演出的時候沒發現,回頭看劇本時才驚覺,原來死神與路人在一開始 - 也就是劇本一與二演出時 - 就已經有互動。我不確定到底這兩名演員有沒有做到這些劇本指示,又或者劇組希望觀眾發現有這些劇本指示正在進行嗎?但一樣回到令我困惑的形式,在這樣的一個場地,以一個允許觀眾跳接的觀賞方式,真的適合嗎?這作品時不時打破舞台的界線,試圖營造「路人」是剛好到濕地5F看戲的觀眾,而「死神」也正巧前來同一個場地傳達死訊。因此,「路人」可能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觀眾究竟是在看「路人」與「死神」演戲?又或者是這「路人」跟「死神」都是真的存在與發生?在這跳進去又被拉出來的過程中,作品試圖想要在不出故事主脈絡的情況下玩疏離的效果,雖然有部分達到目的,但大多時都讓觀眾覺得茫然,不確定下一步究竟該如何行動:我該跟著「路人」走嗎?我該聽從「死神」的指示嗎?

我真的很想要認真看過五個劇本啊,為什麼不讓我看 (哭)!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