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屋頂下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000
查看演出內容

黃煒翔

2019/09/02 14:30

點閱率:367

10000

漆黑套件桌椅、矮櫃、盞燈、素描筆觸全家福照、連身鏡、綠植物,一窗一通往戶外的口,午後時分陽光灑進室內,屋外塑膠草皮搭配訊息雜亂無序零亂擺設,一張面對室內在窗前的紅椅、窗前一不合時宜廉價窗簾。

因下午演出緣故,空間設置看得出安排。從法庭戲質詢女主人開始──節目簡介寫道依循法國劇作家拉辛作品《費德拉》改編──企圖探討自由。除了幾個表演動作小有意思:倒置/歸位的椅子連動電視開關、窗簾開闔在婆婆寶美與妻子郁君表演動作上的象徵意義之外,生澀僵硬、節奏凌亂的表演,完全無法駕馭這高張能量與議題禁忌的劇本,人物動機與動作表現性皆無法透露。或許最後判決無罪定讞一場,叩問罪之加諸己身的女性,可窺之力圖探究自由,然而角色一路行動與決定至最後,完全無法說服現場座於觀眾席的我。尷尬難受肆溢,對照著若無其事的午後藍天,同樣充滿困惑。

其它意見:除了演出場地有藝穗節執行製作引導,劇組工作人員狀態略顯零散,等待區未有清楚指示哪裡可等待哪裡不可等待,演出結束後離去見技術執行人員趴於桌上,顯示頗累的姿態,然而對演出劇組來說或許燈亮之後演出才開始,對觀眾而言在一踏入這演出場地,他所有劇場裡體驗到的,都會影響到他的觀劇經驗。面對如是鬆散的狀態,頗讓人意冷心灰,要拿出作品來的不是你們?請善待畢業前難能嘗試創作的經驗。
表演還有很多空間可嘗試:如何透析劇本、開展動作的可能性而非直條條地只吐台詞,即使創作者你要嚐試一種「表演風格」,我也未曾看到你們貫徹到底的企圖,藉此實驗你們對表演的想像。我僅看見風格迥異的五人移動在空間內,沒有加分之效用。
在如此嚴肅議題下,插科打諢的記者亂入,由於台詞設計較屬於個人笑話,無起到使凝結氣氛鬆緩之效用(更不用說第二段妻子唐突衝入與記者對話,確實尷尬,這行動本身目標是什麼?)。
在全場日光大亮無法暗場的情況之下,硬是做燈暗演員進行換場動作,不行,如此明顯的尷尬,為何做此安排?或許是第一次遇到白天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在在考驗著出了黑盒子,你們嘗試創作如何與場地適應共處,放著那些技術問題不管,只是折損作品呈現的品質。
欣賞你們願意挑戰該作品,不論創作者你們出於何種理由。
懇請用心在意細節。
請不要放棄或沒看到顯而易見的問題。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羊理容

2019/09/02 14:30

點閱率:218

11000

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出來的團隊,十五年前是以二十歲上的人生經歷硬塞到哈姆雷特、馬克白、 伊底帕斯等等,西方的、翻譯的、超級複雜又難以念白的劇本之中。現在則傾向透過改編經典文本,拿掉了咬文嚼字的台詞,時空、背景、人名換成了現代,卻一樣沒有辦法處理為什麼要在當代做這個文本的理由。《屋頂下》之中,母親愛上繼子,還是單戀、繼子愛上沒有血緣的妹妹,也是單戀,到底有什麼好羞恥到瘋狂?還要對先生下毒呢?被判無罪還要羞恥、自責到自殺?檢察官滿口道德而不是法律。丈夫失蹤,所以妻子的化裝品成為犯罪的證物???角色、人名、背景又是當代,到底作品的時空背景在哪裡?倫理道德的標準在哪裡?創作者所意圖討論的「自由」和框架是什麼?

彼此說是一家人,所有人從頭到尾完全以吵架的口氣在相互對話。尤其是母親的角色從一開場到結尾,都用最高能量、超內心糾結,無論是對丈夫、奶媽、女兒、繼子都一樣,台詞彷彿從齒縫間發出的恨意一般。母親一開場就進入了角色自殺的演員情緒,完全拒絕與其他角色好好對話,也沒有辦法好好跟其他演員對戲,沈浸在自己的表演當中。

導演無視該場地是透日光的下午場空間,明明就無法暗場,卻不斷的設定換場,對演員和觀眾來說都非常尷尬。還在換場時刻加入跟主戲無關的音樂和色燈,對於換場的尷尬其實沒有幫助。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馬士比亞

2019/08/25 19:30

點閱率:309

11000

費德拉(Phaedra)的故事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原典為又一齣因為主角之一惹到愛情女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而釀成的人倫悲劇,其後由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和塞內卡(Seneca)分別以男女主角為名擴寫成為戲劇和詩劇文本。

十七世紀,新古典主義盛行,法國劇作家讓拉辛(Jean Racine)改編神話原典寫就《費德拉(Phèdre)》一劇,新增雅典公主作為權位與愛情糾葛的支線角色,並將神祇的影響力拿掉,專注描寫人性慾望,也是這次演出改編的主題文本。

但是編劇似乎尚未釐清這齣戲搬到現代台灣的用意為何,也不確定該怎麼跨越這三百多年的時空,將十七世紀的新古典移植到二十一世紀的新思潮當中。於是除了法庭跟新聞報導片段有明確引述台灣法規跟提到台灣之外,所謂的「改編」僅止於將角色套進現代化的稱謂,奪權成功的雅典國王與王子成了大老闆與他的貴公子,費德拉和雅典公主則莫名成為母女關係,而保母也好,奶媽也罷,在台灣現代的文化語境中,這樣的「家人」關係反而讓我感到陌生。

看似想承襲原作,探討人性慾望的部分,但是母親、女兒和繼子間的三角戀,以及原本夫妻之間的相處都未能有更進一步的鋪陳或交代,只讓我覺得啞然失笑,倒是劇情線都大致跟著原作走。整體來說就像是有想多說些什麼,卻欲言又止;想多連結或批判現代台灣,卻畫虎不成反類犬。

法庭戲似乎想為費德拉翻案,又或者是想批判悖(背)離民眾期盼的恐龍法官,但是在狂啃螺絲的檢察官襯托之下,只顯得意味不明。新聞片段感覺在開嘲諷,但是想惡搞某政治人物的發言,卻只像是想到好玩就玩一下,不免讓我感到有點廉價,既然有經典文本當底,那麼要諧仿或是要深刻,要批判或是要為誰辯護,都可以再更完整並且讓觀眾有所共鳴才是。

演員部分,媽媽和婆婆表現最為投入,尤其媽媽的痛真的讓人感同身受,這兩顆心,基本上就是獻給兩位的。女兒開場不錯,但後面卻不知為何感覺跟媽媽越來越疏遠。至於爸爸和兒子,前者身兼多角,但每個角色都略嫌平面,後者則宜再多去仔細感受對手的台詞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反饋,然後把該背的詞好好背熟。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王妍方

2019/08/26 19:30

點閱率:277

11000

筆者在首年參與藝穗節看戲大隊時,曾經在某個團隊的演後紀錄中寫下這句話。

「改編文本,是極易又極險的一條路。」

舉凡經典文本,能在長時間的輾轉流連中被保存下來,並為後人時常搬演,或移植或改編或照本宣科,一定都有其眼光獨到之處。《屋頂下》在對外宣傳稿提到,本劇以劇作家拉辛作品《費德拉》改編,但宣傳文案與演出內容近乎不相符,可說是外包裝與內容物不符的再一實際案例。

「一對政治聯姻的夫妻,他們雙方帶著自己的小孩,在下週即將舉辦婚禮,看似要成為世人心目中的模範家庭,卻發現家人這個詞對他們來說好像是種束縛。每個人的背後,都在追求著另一樣他們渴望的東西...」(節錄自2019臺北藝穗節官網)

演出從法庭上的訴訟開始倒敘回溯,身為女主人的陳郁君涉嫌謀害丈夫王天宇,在審判過程中穿插各個事件,最後回到審判結果。整體演出呈現兩種極端,一種是演員在台上聲嘶力竭,情感渲染力極為強大,另一種則平靜無波,讓台下觀眾完全看不清楚腳色的喜怒哀樂,呈現很入戲跟很難入戲兩種情。

劇中各腳色的行為動機交代不清,疑似因為卡死在《費德拉》原典的劇情設定,卻又沒有讓腳色對於事件發生給予合理的提示去推動劇情,焦點分散的片段式劇情連結,導致整體演出節奏不上不下,無法畫出重點。為了跟上流行,刻意在記者連線報導時,使用中英交雜的「晶晶體」。看似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便一股腦兒的端上,並未彙整過濾,釐清旁枝末節,反而產生無趣的反作用力,顯得相當多餘。

整體演出結構中,許多細節的未臻完善,與腳色性格塑造的模糊化,導致場上兩位男性演員的各腳色定位不清,飾演老保姆的女演員動作相當俐落,髮色雖刻意染為銀絲,穿著打扮也刻意顯老,肢體語言卻毫無老態,讓人很是疑惑。連分鏡轉場都呈現了時常凝滯的斷裂感,很多時候讓筆者深覺好生尷尬,不知該從何連結劇情走向,更無法看出宣傳文案中,這些劇中人背後想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或者該說,劇組做這檔製作,想要追求與探討的方向,到底是什麼?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林俊億

2019/08/25 19:30

點閱率:324

11000

高治人生小製作的『屋頂下』海報設計將演員的眼睛位置打上紅色線條,像似對前陣子上映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致敬,而內容卻是改編自古羅馬時代劇作『費德拉』。「寄生上流」刻劃當代社會階級制度下的"眾人",而「費德拉」在挑戰禁忌的愛情與道德的男女關係,劇組結合兩者讓人在進場前充滿期待。


但整場觀賞下來,感覺是部尚未完成的作品,將古代的架構設定很僵硬的套在現代社會,但演出詮釋方式卻像在看一場古希臘神話劇,劇情的進行非常的僵硬,從演出、燈光、道具使用、轉場的方式實在感受不到張力及美感。那些一再移動的椅子、爬上爬下桌子的演員、充滿折射及炫光的舞台,還有隱藏在角落沒有出場的大鏡子都讓人打上問號??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是飾演婆婆跟媽媽的怡涓跟品荃,只是整體呈現讓人感覺倉促上架,以至於尷尬的結收尾實在可惜。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