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2020/08/05

2020「短波15+:青少年看戲寫作計畫」之二-觀臺北兒童藝術節《春風小小孩DEMO》


✎鄒孟芹:「〝陪伴〞為這齣戲下了重要的註解—試圖參與過程、理解、開導,但不控制,就像我們無法控制風的來去一樣。」

✎林翊婷:「這兩場表演中,都融入了許多會吸引小朋友注意力的元素,然而,上下半場的表演間的關聯性薄弱,讓觀眾比較難在感受到兩個部分的演出間的關係,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部分。」
✎徐毓淇:「把尚未社會化的孩子作為主角,為《春風小小孩DEMO》帶來了非常大的彈性和不確定。在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表演中,其實演繹著同一份單純:正因為即興未經雕琢,臺上所有行為被轉化成經驗的過程才如此有趣、珍貴;拋棄定義中的對錯,接受孩子的無理取鬧,是發現美好意外的開端。」
✎林宜勤:「上半場的戲劇風格採取一個相當特別形式,採取了現代藝術的表演風格,融合了肢體律動和即興表演,和以小小孩為主角之一的表演方式,現代藝術的表演風格已不少見,但像這種的演出方式還是相當大膽。


----------------------------------------------------------------------------------------------------------
鄒孟芹:
風從來都是難以捉摸的。將風的性質連結到小孩身上,以小小演員帶領小小觀眾進入小小孩共創的世界,而不見以往從大人視角所描寫出的劇本。當大人的角色變成輔助,表演的不特定性更加鮮明,讓人探索出更多表演的多樣性。

這不是一齣強調結果的戲,而是著重於過程。在過程中陪伴孩子玩耍從而意識到身為父母的自己似乎永遠趕不上小孩的成長;陪伴孩子在尋找的路途中啟發聯想。「陪伴」為這齣戲下了重要的註解—試圖參與過程、理解、開導,但不控制,就像我們無法控制風的來去一樣。

《春風小小孩DEMO》分為兩齣戲。第一齣戲透過與小小演員的半即興演出呈現親子生活及同樂時光。半即興的實驗性質及投影幕上的即時錄像帶入了日常生活般的既視感,但視覺上特殊的緊身服裝和流暢的現代舞蹈,卻又將觀眾稍微拉出平日生活,好讓這齣作品成為藝術而不僅是紀錄片,是相當特別的體驗過程。第二齣則以討厭風的小孩把風趕跑為由,踏上尋找風的旅途。將風的形貌與音樂結合,帶來盛夏劇場裡的小小音樂饗宴。

兒童戲劇中不泛藉由參與來達到教育目的,相較第一齣的生活記錄參與,慢慢滲透觀眾情緒,第二齣的問答式劇情參與直接將問題和劇情拋向觀眾,在手法上略顯單調和粗糙了些。另外,上半場以肢體運用為重的表演氛圍輕盈且緩慢,下半場則利用音樂使節奏較強且快速,兩齣戲的節奏及力度感截然不同,難免造成兩齣戲感覺較無關聯的龐大落差感。
身旁朵朵花兒圍繞,觀眾彷彿在兒童想像出的花園裡參與著他們的想像、他們的世界,安靜而不打擾身旁輕拂而過的微風。


----------------------------------------------------------------------------------------------------------
林翊婷:
《春風小小孩DEMO》這齣兒童劇分為上下半場,由兩組不同的表演者來進行演出。特別的是,上下半場的演出都是由父母與孩子共同演出。舞台的設計很有趣,分為兩個區域,有環繞坐在舞台邊的位子,也有在觀眾席第一排的座位。我選擇坐在舞台邊偏後方的座位,因此在觀看表演時,大多是從側面的角度觀賞。

上半場的表演是比較實驗性質的演出,沒有所謂劇情、沒有固定的走位,在一開始,其實看得有點一頭霧水,表演者一家穿著超人特攻隊的衣服出場,在舞台上與孩子玩著玩具,大概是一直到父親的表演者拿起麥克風之後,才漸漸地比較明確。將他們親子日常的相處方式搬上舞台,引導孩子表演、順著孩子的意思,不論是拒絕或者是失控,用歌曲、影像來引導。

「陪著孩子長大時也想起自己如何長大;有多少時間陪著她,一遍又一遍的看重複的卡通。」到這段由母親口述對白時,才開始能夠與前面的表演產生連結。以孩子喜歡的卡通歌曲,陪著她跳她喜歡的舞、玩她喜歡的遊戲。「我們知道的太少,錯過的太多。」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小孩,但是在看到身邊的小孩子成長也有這樣的感受。而在舞台上,則是讓這些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記錄下來,也能讓觀眾回想起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小孩,或是曾經這樣陪孩子長大。

表演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當中父親口述的一段對話,他說,在一次與女兒生日時的對話中,他們提到了死亡。當小孩長大,父母也會隨之變老。父親說他沒辦法永遠陪著她,但是可以跟她一起長大。記得在我小時候爸媽也曾經對我說過類似的話,我們長的越大,他們也隨之老去,記得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很難過、很困惑,為什麼不能一直在一起呢,長大了之後,也漸漸瞭解了。

這樣的表演方式很特別,但因為是實驗性質比較強的演出,我認為這場表演所要傳達的訊息比較適合給大人、家長。但因為是兒童劇的關係,場內有許多小孩觀眾,因此,小孩們比較難理解在舞台上發生了什麼,也許對他們來說,就比較像是聽著他們也許聽過的歌曲、看過的卡通,看著舞台中間發生的事,卻比較沒有參與感。

下半場的表演,則是結合了現場的音樂吹奏來進行表演。以一個討厭風的小孩為主角,踏上找回風的探險旅程。用管樂器的吹嘴來表現風的聲音,也讓兒童更有臨場感。以不同的音樂片段,大多來自耳熟能詳的卡通、電影或者是古典樂,讓觀眾能夠感受音樂所帶出的氛圍與色彩,我認為這是很能夠製造臨場感的演出方式,也很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下半場的表演中,與兒童觀眾的互動也比較多。

「處罰他不喜歡的東西,也不會變得喜歡。」最後的一幕,當樂手們吹奏著Circle of Love,小孩玩著泡泡時,微風帶著小朋友一起跳舞、玩耍,他也不再討厭風了。既然處罰並不會讓孩子喜歡上這項東西,那就應該透過其他方式來改變,我認為這是這段表演想傳達給家長的其中一個訊息。

這兩場表演中,都融入了許多會吸引小朋友注意力的元素,然而,上下半場的表演間的關聯性薄弱,讓觀眾比較難在感受到兩個部分的演出間的關係,我認為這是很可惜的部分。上半場的實驗性質強,而下半場突然又回歸到一般兒童劇的節奏,上半場比較是給家長、下半場比較是給孩子,我覺得這樣很容易讓觀眾產生混亂的感受。如果能夠更加強兩者的關聯或是將兩場分開感覺會更加明確。


----------------------------------------------------------------------------------------------------------
徐毓淇:
《春風小小孩DEMO》是由黑眼睛跨劇團、驫舞劇場與MIT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所帶來的兒童劇;由上半場的「DEMO」與下半場的「春風小小孩」組合而成,兩場各由藝術家/ 演出者的一名年幼孩子為出發、參與演出,將日常的親子相處搬上了舞臺。除了一排座椅式的觀眾席,佈置著蘭花和綠葉的舞臺上散佈著鮮艷花色的圓形地毯,圍繞著中央的投影幕、鞦韆、與道具,觀眾可以兩人一組近距離地體驗演出。

「DEMO」以小孩演員的體驗為中心、成長為主題,即興演出:一對舞蹈家夫妻與他們年幼的女兒,身穿卡通《超人特攻隊》的服裝,依照當下的情況及情緒隨機選取電腦上撥放清單內的一首卡通歌曲,隨後順著樂曲和當下意識的流動,利用舞臺上的道具,例如滑板、紙盤、棉花……進行互動、換裝、變換角色,母親則會做一段呼應情境的即興舞蹈。而演員們的對話也與舞臺劇要求演員口齒清晰、聲音宏亮恰恰相反。舞臺中央的投影幕會實況轉播舞臺上的狀況,或播放小孩演員的成長紀錄錄影帶;兩者皆加重描繪了「陪伴孩子成長」的家庭相處。夫妻演員在演出中幾乎不干預小孩演員的行為,呈現了孩子最自然的面貌。因此在即興之外,女兒不按牌理出牌的反應是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為整場表演,特別是母親的編舞帶來更大的難度。結尾則以母親演員敘述在陪伴孩子重複地觀看卡通的過程中,想起自己的童年,意識到孩子是成長得多麼地快,家長要更常陪著孩子的獨白做結。上半場的演出手法充滿了所謂當代藝術,帶著一點叛逆與重新審視現狀的意味;正如劇名「DEMO」(展示),它未事先定義這場表演,褪去了大眾對舞臺表演的期待,單純地展示了表演藝術原始的一面,令那些再日常不過的家庭互動得以成為舞臺上真正的焦點。

舞臺上的道具一一被撤走,只留下了布景──下半場的「春風小小孩」,將薩克斯風等管樂器的吹奏與「風」做了聯想,以電影主題曲與古典樂詮釋各種風的個性,並藉由角色「小猴姊姊」與觀眾互動、推進劇情演進。其劇情描述一名討厭風的小男孩把風趕走,造成了天氣悶熱的結果,小猴姊姊原本想懲罰小男孩,而男孩的爸爸卻認為:懲罰不僅無法使男孩喜歡上風,也無法解決問題,因此決定帶著男孩尋找擁有魔法的婆婆以找回風。而男孩在婆婆的庭院裡,重新發現了風的各種樣貌。

在上半場雖然筆者離得舞臺很近,觀賞時卻看到了一堵厚重的牆擋在演員與觀眾之間──臺上演繹著日常,筆者在臺下卻感受不到連結,甚至認為它與現實有些脫節:事實上只有一小部份的家庭有時間與心力在假日全力陪伴孩子、鼓勵孩子成為任何想要的樣子;筆者相信多數家長都是要騰出時間才能帶著孩子看戲,並且希望能共同學習、經歷一段開心的時光。三到九歲(本劇的建議觀看年齡)的孩子通常不需要這些「互動經驗」被搬上舞臺也能欣賞它們,這段演出對這群受眾能達到的學習效果和娛樂性可能都有限。加上帶著孩子的家長看著舞臺圍繞在另孩子的體驗上、投影幕播放著其他孩子的瑣碎日常,最後再以「別錯過孩子的成長」做結,比起產生共鳴,會感受到更多「無力感」。上半場表演雖然逃脫了既定表演形式的框架,卻令觀眾在編創者無意間預設的框架內看著演出,但其實早在進劇場前就被遺落在了編創者的考慮之外。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環境中,比起兒童劇場,這段表演放在實驗劇場也許更能達到效果。

比起上半場,下半場「春風小小孩」與傳統兒童劇較相近,演員的用語兒童化、聲音肢體放大、獎勵式地跟觀眾互動……小孩觀眾明顯比上半場專心。當然也因此較無新意且對成人觀眾來說較少看點。不過它對家長傳達了不要否定孩子的彆扭的寓意:這是孩子的一個經驗,陪伴孩子走過也是一個選項。其中並未大道理式地說教,而是帶著觀眾在音樂和劇情中發現驚喜,體會生命的成長也相同地出其不意。下半場把沉悶的古典樂演奏用聯想的方式表現得更平易近人,達到了激發觀眾去探索各種可能性的教育效果。

把尚未社會化的孩子作為主角,為《春風小小孩DEMO》帶來了非常大的彈性和不確定。在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表演中,其實演繹著同一份單純:正因為即興未經雕琢,臺上所有行為被轉化成經驗的過程才如此有趣、珍貴;拋棄定義中的對錯,接受孩子的無理取鬧,是發現美好意外的開端。以上的加總也許便是家長在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所獲得對生命的重新體悟。


----------------------------------------------------------------------------------------------------------
林宜勤:
上半場:
在寫上半場的劇評之前,我想先說我感覺我沒有完全看懂這齣戲,所以以下的劇評可能會有些偏頗,不過就當作看戲之後雜筆隨談看看吧。

首先上半場的戲劇風格採取一個相當特別形式,採取了現代藝術的表演風格(原諒我見識淺薄不知道他的正式名字),融合了肢體律動和即興表演,和以小小孩為主角之一的表演方式,現代藝術的表演風格已不少見,但像這種的演出方式還是相當大膽。

首先我們可以從這齣戲的受眾,也就是預設的觀眾群開始來談這齣戲,基本上現代藝術表演還未完全成熟,市場偏向小眾,以兒童藝術節的受眾不外乎是親子來看,可以說是完全不會對這類型的表演有興趣的,不過這齣戲特別的地方就是他企圖將兩種不同的元素結合,因此或許並非不可能,而是要看這齣戲如何去做到這點。

而看完整齣戲以後,我自己認為這齣戲在這方面上還有許多進步空間,我看完是有相當多的疑惑的。戲的開頭採取了相當緩慢的開場,幾乎無敘事和戲劇衝突發生,事實上即使我們看完之後除了了解演員是一家三口外,也沒有其他資訊了。當下我看的想法就是這完全不像是兒童劇,反而更像是外面小劇團的實驗性藝術表演,不過在上次的觀後感相當不錯之後,我還滿期待這齣戲會在後面如何翻轉戲碼。

可惜戲裡似乎沒有做到這點,我唯一看到比較能跟親子受眾建立連結的是演員之間的即興互動(似乎演員三人現實中真的是一家人),另外就是迪士尼的主題曲大連發,但兩方我認為效果都不如預期(假設他是有企圖做這件事的話啦),首先是演員的表演方式並不寫實,因此若要說演員之間的關係能打動到觀眾難免有點像是自圓其說。而迪士尼主題曲方面上也不是小小孩演員的表演,而是媽媽用一種有點難形容的舞蹈方式(肢體律動?)來做呈現,但我其實不太理解這到底是要表達什麼,看的期間我有嘗試將這齣戲作為一齣舞蹈表演來看,但導演在這件事上卻又做的似是而非,好像不是想這麼搞。

另外一個我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就在於整齣戲的調性相當奇怪,戲的節奏因為以小小孩為主角之一又採取部分即興的原因而顯得相當緩慢,很容易使觀眾感到無聊,而且尷尬的是我不太知道我該看什麼,這齣戲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小小孩做她自己以及看心情完成被給予的指示(老實說這幾乎沒有表演成分不可能整場戲都用小孩的天真可愛去支撐),以及隨著迪士尼主題曲跳舞的媽媽(我感覺得出來舞蹈有特地以親子為受眾去編排,但卻又故意保留一些讓觀眾不太理解的部分),以及大部分時間都在操作電腦偶爾出來一下的爸爸(感覺得出來舞蹈很厲害但是卻又不怎麼表現出來),因此我在看的時候其實對三個角色都不太有興趣,因此也特別觀察了一下戲裡的其他部分。

這齣戲的佈景和觀眾席融合在一起,用了許多假花插在黏土點綴劇場,但感覺跟戲沒有什麼關係,而美術道具部分倒是用得寫實,但服裝上卻做出了滿大的對比,演員們穿著著超人特攻隊的cosplay(戲有提到小小孩演員很喜歡超人特攻隊,但我不認為這有幫到故事),而後媽媽在跳舞片段脫了衣服換上一件超級露背顯身材的緊身衣服,讓我不太明白選這套衣服意義為何,還是其實是要我們切換成觀賞舞蹈表演的模式呢?總之我認為在美術三妝這塊風格不統一,對戲的建構幫助不大。
 
提了這麼多,我認這齣戲我比較覺得有問題的是它並沒有弄清楚他的受眾到底是誰,也就是這齣戲到底是要給誰看的,這跟戲的調性和表演方式以及意義有極大的關係。其中我最沒有辦法接受的兩點是男演員打破第四道牆跟觀眾說話,以及小小孩演員跑去跟觀眾聊天(大概是他親奶奶之類的吧)。我可以接受整齣戲用一種不容易得懂的方式去演,即便調性十分奇怪,我還可以理解成這並非現實世界而是導演想跟現實世界做出某種對比,但當你一旦跟觀眾同處在同一個價值觀相同的時空裡時,啊哈,這代表你不是在某個平行時空裡,你是真實的,那我該怎麼去理解你前面所演的一切呢?既然你知道觀眾的存在並也知道你正在表演,那前面那些非寫實的表演到底是和小孩的真實互動還是表演給觀眾看的呢?我內心的os是你既然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可以做一些這個世界真的會做的事嗎?你一下寫實一下抽象搞的我好亂啊。

而不論是即興表演、兒童劇、現代藝術表演都已行之有年,可以說就算是現代表演也趨近成熟,三者都有相當好得作品和呈現方式,但在我看來這齣戲在融合三者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問題,我不認為這可以單純用實驗性的表演去帶過。另外我認為這齣戲滿大的問題是演員的音量都不太行,一開始我以為是故意作為一種表演方式,但後來發現好像不是這樣。另外一個是投影在投影幕上的字,由於我是坐在布幕後面,所以我看的字都是反的,我本來認為字的內容不是重點,但後面看起來其實這能幫助觀眾更了解這齣戲,那麼問題又來了?你為何要把部分的觀眾席設在投影幕後面呢?我到底該怎麼理解投影幕上有一堆左右相反的字呢?總之,我認為這齣戲的企圖心很大,但是我認為在表演上風格和受眾的不統一讓我覺得有些四不像,再加上戲以外的佈景或三妝美術部分設計上也沒驚豔到我,因此在我不理解這齣戲的情況下實在沒辦法給他一個好的評價。

下半場:
我認為這齣戲是一齣相當通俗的兒童戲劇,容易帶動氣氛,好理解,看起來相當輕鬆。特別的是這齣戲也是用小小孩為主角之一,但主要敘事交給了另外的演員去做(我認為上半場戲節奏緩慢的原因就是不但用小小孩當主角之一還讓主要故事線由他推動),而且配合上了現場演奏的樂器薩克斯風,使劇場多了幾分活力。

但我認為這齣戲的優點也是他的致命傷,好懂好理解的背後意義意味著這齣戲沒有什麼太多的道理和體悟,對大人和小孩都一樣,例如整齣戲是在講一個討厭風的小孩把風趕走了,要去把風找回來的故事,但風到底代表什麼呢?小孩為什麼會討厭風呢?去找風的理由就是因為很熱這個理由而已嗎?這點我認為上齣戲<<小路決定要去遠方>>為我們示範了另一種可能,如何在親子都能接受的範圍裡,去跟家長和小孩傳達戲的理念。

另外我認為這齣戲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淪於表面,像其中有段用風的聲音對應到音樂時,演員們用薩克斯風演奏了各種名曲,對老實說我認為這完全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用音樂去做一個相當表面的表演而已,對於小孩來說沒什麼問題,但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來說可能就有點太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