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到這個劇本被演出了,還以為這劇本此後只能在課堂上呈現。除了有待商榷的英國風,這文本似乎有越認真演越不正確、演得越刻版卻越加荒謬完美的感覺。生硬翻譯的台詞文字,在這場演出中竟有如卡提諾狂新聞常用的google語音般貼近現代社會、現場環境音、木造建築甚至演員跟觀眾的距離,也為這齣戲大大地加分,難不成,這時代是這劇本重出江湖的最好時機?
不過,在看完之後,除了佩服團隊的勇氣外,還是忍不住去思考關於整體演出成敗之外的事。不得不誇的是導演調度相當到位、團隊演出的節奏感掌握得也很好,舞台道具也很有想法……不可思議的地方,反而是觀眾的反應常常落拍,無法像單看文本時精確,但這可能不是團隊的問題,而是這文本有許多地方已不合時宜(就像《犀牛》裡面對於邏輯的辯證)造成的落差。
一般喜劇會先建立起應有的邏輯再加以打破,而這劇本的邏輯建立並不是在文本之中,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流行的話題,所以,從第一幕第一場第一句開始,就是一路打破、打破、打破……因此,少了期待看到禿頭以及期待聽到女高音唱歌的觀眾,可能就無法體會這劇本的深度幽默。換言之,當今社會的荒謬可能已超越了這個劇本,讓我在走出劇場時,打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英國式的冷顫。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