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喜劇/歌舞劇

超即興誘惑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10.5
查看演出內容

鐘煒翔

2018/08/19 19:45

點閱率:507

11110

今年的藝穗節以笑到流淚的方式結尾真是場救贖。

表演者玩了很多即興遊戲,氣氛相當愉快。(其他評論人對於各式即興遊戲已有詳盡說明在此不贅述)而台下觀眾的回應或被邀請上台的觀眾都十分投入地維持笑鬧,看台上演員如何即興完成表演,台下便給予盛大掌聲或笑聲。

台下不少演員親友,使得演員們偶爾的尷尬都能變成笑料。不過,台上五位表演者的臨場能力確實相當厲害,無論是觀眾惡搞或是演員互整,大部分都能拗回來。身為觀眾開心地享受了啤酒配牛奶的夜晚,加上腦洞大開的各種笑點,是場散播歡樂的秀。

私心今晚的MVP是悲劇混搭殭屍片的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演出場地: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鐘煒翔

2018/08/17 14:30

點閱率:549

1110.50

表定兩點半開演,兩點二十九,大雨就落下來了。打在觀眾頭上的鐵皮屋頂,伴著雷聲,整個空間滿是產自天上的噪音。彷彿隱喻了作品,中二年少要對抗這個世界。

此作想講的東西大概是每年藝穗節都會有的(去年最近似的我認為是七転演劇部《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成長的迷惘與焦慮,以及在百無聊賴的人生裡尋找活著的感覺。如此便會期待創作者要以什麼樣的角度切入這個題目,此戲透過簡單的麥高芬帶出故事,看戲的當下頗能感同身受。我輩們暗自期待著日常溢出常軌的那一天,就能來一場台北城裡的微型冒險,以此說服自己人生依然有意義。

這群來自北藝大的團隊在技術上以及表演上有著從容的餘裕,演出空間安排讓觀眾跟著換景的設計十分有趣,以及大膽。故事由各種看似沒有關連的片段連接,而每個小片段在表演上跟情節上都可以切出區隔,會讓觀眾想知道創作者如何自圓其說(持平而論相當牽強,但我因為同感而接受了)。演出就像光天化日下的一場白日夢,厭世裡飽含幽默與淘氣。但夢總要醒,只是這齣作品最讓我意外的是,最後非常正面的收尾,一切凝結在跑/浪起來般的永恆(去年的《容我羞恥於美好與芬芳》以機械神結尾)。好像告訴觀眾,也沒有辦法了,至少停在這吧,還能擁有希望吧。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鐘煒翔

2018/08/16 20:00

點閱率:510

11111

我非常欣賞這個團隊認認真真地去作Eugène Ionesco《禿頭女高音》的這件事,帶給觀眾認認真真的英國式生活,非常有藝穗精神。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快二十年的今天,已經沒人相信能單純重演經典。創作者與外國經典對話的通常路徑,不外乎在地化移植、解構再重建、取其元素改編、置入當代語境等等。而此原著文本按其劇場史地位,在台灣演出時大概都要面對為何要搬演的問題。但藝穗節不太一樣,在這裡可以單純想做就做,不需要太大的企圖。更好/糟的是,畢竟我們這一代早已不比荒謬劇誕生時的時空背景,如今,已是更複雜更荒謬更悲哀。荒謬劇的荒謬特質就回答了此刻演出的意義(我們只因荒謬便滿足)。

演員們的演出真的非常好,嚴肅地面對表演才能使得此作的荒謬被呈現出來。且無論是口條以及投入程度皆相當成熟(雖有吃螺絲但瑕不掩瑜),演出節奏掌握精準能令觀眾失控大笑(這真的很難)。開演前劇中人於一樓天井徘徊的設計以及舞台道具相當有巧思(比如即將開演燈泡的三明三暗,我尤其喜歡女僕拿的燭台上面放的三色假蠟燭)。對我而言,充斥翻譯腔的台詞以及略有作態的表演方法通常是地雷,但此作中卻顯得恰如其分。一開始我就驚訝於創作者幾乎貼著原著演出,讓我更想知道荒謬能幾何?幾乎照本演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了。

但搬演經典,不免俗地還是得回過頭來端詳這個1950年的劇本;只能說,還是超ㄎㄧㄤ。不過在劇場裡提問劇場的時代已經不再,一切都被問完了,「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本劇探索語言退化或失效的意圖都已經是教科書裡的一行定論,而新世紀卻又進化成荒謬的一切都很合理的時代了(當人們甚至能用emoji來溝通,語言的進化/退化超乎想像)。

於是在這個木造建築的場地演出此劇,雖然隔音很差,馬路上不受控的喇叭聲在這個作品裡卻很合理。而在開演前我在演出場地附近瞎晃,發現隔壁居然是消防隊也真是意外地好合理。當舞台上演著荒謬的台詞,觀眾失控地花枝亂顫也好合理。此作的導演與演員是一群剛從中山劇藝系畢業的年輕人,我會期待未來在劇場裡繼續看見他們的作品。這樣的溫情結尾,也十分合理。

演出場地:阿嬤家- 2F

鐘煒翔

2018/08/16 15:45

點閱率:335

11100

這個作品在藝穗節的兩小時場地裡演出,裝台、觀眾進場、演出、拆台,兩小時內要完成一切,對團隊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雖然時間緊湊,但這個作品的舞台並不馬虎,看得出來在快速佈置與追求舞台畫面之間,顯然有用心思考過。

這樣一齣無語言的作品,又是偶戲,依賴的是觀眾想像力的馳騁。本作以主人翁尋找北極熊為核心去發展,只是創作者給出的引導太過隱晦,使得觀眾聯想無限發散;名叫古林肯比的北極熊是隱喻全球暖化所帶來諸神黃昏般的未來嗎?在北極永遠寄不到的信件是諷刺聖誕老人的虛假嗎?生產線工廠所帶來的異化難道沒有出路?當中的片段因為沒有建立起可被觀眾偵測的內在邏輯,使得觀眾無從解讀在故事中的意義,十分可惜。(於是就變成前述的聯想大賽)

因此,看戲的過程中,我因而專心於看操偶師如何運用場上的物件;尤其是演出皮影的布幕被揭下後對於燈的使用,相當有創意。同時正因為無語言,所以作品中的聲音都十分突出,聲響及音樂幫助觀眾進入作品的氛圍。而偶亦是精緻,只是偶的演出既在某些部分寫實卻又有部分相當簡化(最明顯的例子是戲中的偶透過操偶師的動作一步一步慢慢移動,卻又直接飛躍般跳上跳下),又或者偶本身設計所引發的疑惑(故事應該是發生在極圈但偶的服裝卻不像生活在此的這種細節)。

無語言的演出如何表現出情節推進,比起一般戲劇難度更高;或許透過文字(看完戲後在劇團的FB看見其發佈的前傳小故事,確實幫助我了解作品),又或是更具體的物件或舞台(當然,二小時場地的限制存在於此)。這些都是創作者可以思考,如何讓觀眾更能接收到核心概念的方法。

演出場地:URS127玩藝工場(2小時場地)

鐘煒翔

2018/08/07 19:30

點閱率:528

11110

改編自電影劇本《The Man from Earth》,這齣作品的對話量非常龐大而且整齣戲便發生在主角John家裡的客廳(頗類似劇團前作《十二怒漢》),透過反覆質疑主角與戲中人們時時刻刻所保持的自我批判,劇作家試圖辯證貫穿信史時代宗教/神話/歷史當中的複雜交織以及「何為人」這件事。

於是語言的使用變成這齣戲最大的問題,編劇試圖將台詞在地化卻又有揮之不去的翻譯腔,加上演員們四平八穩的丟接,使得戲裡這些高知識份子之間的對話,十分離地。(劇名「我是耶穌,你敢信?」反而是整齣戲比較像口語的文字)另一個原因則是這個劇本本身匠氣味十足,為了從各個知識領域來探討劇作家要設定的題目,於是有了生物學者、考古學者、心理學者、人類學者、神學學者以及主角歷史學者的設定,整齣戲充滿許多學術性名詞飛來飛去(觀看的時候突然想起這樣的套路不就是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嘛)。

從前半段探討如果一位穴居人活了一萬四千年,那意味什麼。首先圍繞在生物學上的解釋、關於記憶的延續、自身起源的追尋、擁有「永遠」的概念、時間的本質等等(很有《攻殼機動隊》的味道)。比起後半爭執主角到底是誰這件事,對一位不可知論者,劇作家將高潮放在John是不是耶穌這件事情上,我毫無感覺。就像節目單裡所寫的,原著的西方脈絡在台灣根本找不到能對應的標的,基督宗教文明是他們思考世界的框架。也因為有了這層跨文化的隔閡,角色的掙扎並沒有辦法真正傳達給觀眾,尤其角色設定上除了神學家之外的人物,似乎都較偏向自由主義者,劇作家所要達成的震撼效果可能還要再打折扣。對我而言,耶穌可能是佛陀的弟子這件事充其量就只是個有趣的解釋(前半部分的辯論反而比較吸引我)。

表演方面,北藝大出身的演員在表演上都有一定水準,雖然台詞太過僵硬,這齣戲仍不意外地十分整齊。即便人數如此多,那些當下沒有台詞的演員也能說服觀眾(演了一百分鐘,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注意那些沒有戲的演員們的動作與眼神)。當然,戲中人物偶有相當明顯的破綻,尤其戲劇上的衝突在這個本裡過於刻意;好幾個角色從談話時的理性到情緒的轉折相當牽強(甚至有離場時依然穿著拖鞋的失誤),不同角色離開客廳的時機與動機也過於隱晦。

最後還是要說這齣戲相當值得一看,從其中能引發的思考確實是台灣劇場少見的題材。劇團選擇挑戰在地化的翻譯並不容易,身為觀眾,不免還是會期待創作團隊如何克服節目單中所寫,文化差異的難題。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

鐘煒翔

2018/08/10 15:30

點閱率:422

11110.5

在看完《欸,我要回\去囉!到了打給你。》之後,接著看《我好揪節》的作品我所期待的是,那個送來的包裹究竟是什麼。(不過,在此戲中這個收包裹的橋段並非直接銜接起來,但如果有可能在執行上達成的話那真的會非常令人興奮。)

蔡超聖所飾演的男子,為了與父親見面,要搭配出最好看的樣子。透過服飾配件一件又一件穿上脫下,緩緩揭露兒子與父親之間的過往。孽子與父親,同志作品不滅的母題之一。但明明是演沈重的故事,戲裡卻有著喜劇的節拍(相當厲害的鋪陳);而演員的表演在收放與轉換人物之間恰如其分,在獨角戲裡讓觀眾有著明確的導引。語言的部分算是口語化(這在藝穗節裡相當難得,比起某些不說人話塞滿一堆譬喻的獨白,或是濃厚英文文法的中文,這真的是十分令人安慰)。我尤其喜歡創作者偶爾使用這個空間的二樓,讓觀眾看不見的地方也有故事。

當故事進行到需要轉折的時候,包裹送來了(沒有快遞員)。隨著送來的包裹裡裝著數十封與父親的通信,才讓故事走向結尾;那遠比觀眾以為的,兒子見久未謀面的父親,尋求他的原諒或肯定更幽微。那是男子終於原諒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故事,相當動人。

演出場地:剝皮寮 173-23號

鐘煒翔

2018/08/11 14:30

點閱率:354

11110

因為藝穗節的緣故,也來過幾次華江整宅欣賞演出,看不同的創作者如何面對這個現成地景;而大家對於這個獨一無二的環狀天橋,總有些類似的想法。台北水窗口的這一側是觀眾主要聚集的位置,無論是站在這側或對面一側,大聲呼喊時引起底下的機車騎士及路人的回頭觀望,這個場景身為觀眾的我總是百看不厭。

演出正式開始前每位觀眾都領到一副耳機,陳弘洋身上的麥克風則已將一切聲音都送進我的耳中(其中有些《我好揪節》的彩蛋,比如陳弘洋哼著林士豪的歌之類的)。時間一到,觀眾被排成兩列,被迫跑了一整圈的天橋(真的跑一圈才發現,比想像中還大),體驗了待會演出者的身心狀態。

接著,觀眾自由了,只剩表演者獨自繞著這座天橋跑起來。陳弘洋將他在澳洲的日子轉化成這齣作品,透過跑步時的自言自語將非常私密的內裡展露給我們。因為整座天橋都是演出空間,身為觀眾可以從各個方向、速度、位置來觀看,觀眾的自由度比《我好揪節》的其他作品更高(我想要是走下天橋也完全不受限)。

跟著大家跑完一次之後,我又跟著跑了幾圈(有跟著陳弘洋跑,也自己配速跑),而跑步的當下雜音消失,感受到自己的呼吸與燥熱,耳機裡的聲音變得好清楚。慢慢地,耳機傳來的聲音漸漸失去意義,心裡想著開演前遠方的烏雲以及雷聲巨響,其實我有點期待台北下起大雨,雖然這對演出者而言會是噩夢一場,但那畫面一定很美。

於是我停下來看陳弘洋跑步,看路人的好奇眼光,看其他觀眾的位置,聽著耳機裡因喘氣而模糊的台詞(而我不再在乎有沒有聽清楚),聽著因訊號隨距離遠近時強時弱的雜音,聽著汽車機車垃圾車的聲音從四面八方。陳弘洋的獨角戲,使得觀眾在場卻又不在場。我們在場聽見陳弘洋的澳洲日記以及他身邊的一切聲音,但我們不在場因為就算觀眾從頭到尾跟著一起跑,或是站在路上擋住他的去路,我們不在表演者的時空裡。那除了表演的專注外也是獨自跑步的神奇魔力。

當我倚著欄杆,發現Grace也出現在這齣戲裡,才明白在《欸,我要回\去囉!到了打給你。》的故事裡,來不及給Grace小姐簽收包裹的原因是什麼了。這個被送過來的訊息使得陳弘洋的日記敘事有了意外的發展。那是他從澳洲回來的原因,觀眾被帶進了創作者更深層的心裡。最後陳弘洋跪著的方向,只見和平西路的車流向遠方綿延而去。

其它意見:寫在看了四齣《我好揪節》的最後,《我好揪節》的策展如果視為一個作品的話,我給五顆心心。當中的串連與執行,以及將場地的物理距離都納入思考。(我想像Grace演完許琍琍故事的段落後從剝皮寮騎車過來加入陳弘洋的故事,怪有趣的。)
我驚嘆於創作團隊的創意與執行力,利用了藝穗節的資源做出如此有趣且原創的作品。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鐘煒翔

2018/08/10 16:30

點閱率:390

11110.5

林書涵所飾演的林士豪是一位歌手,曾經演唱迪士尼電影小美人魚中文版主題曲(以及配音)而成為當時最紅的童星,在暫離演藝圈十年後回歸。在這過程裡有同志身分的探索以及明星不能出櫃的無奈。個人十分喜歡故事裡交雜著美人魚的夢境與現實裡三溫暖暗房的情節結構,沒有浪費一絲一毫,不斷逼近主角明星與同志身分的衝突。

特別的是這個故事將同志的迷惘呈現時,家庭成員卻在敘事中缺席了;林士豪在面對被出櫃的掙扎時,其焦慮不是因為父母,而是自己演藝生涯的危機。且不同於《衣櫃裡的我與父親》裡包裹連結了主角與過去的父親,此戲中包裹的意義相對模糊。雖然演出時可以聽見快遞員小龍女的快遞包裹的聲音,只是那與本作的情節似乎無關(畢竟在《我好揪節》的另外一部作品裡,此時小龍女送貨一直被拒絕)。但我猜想,這齣戲的轉折發生在林士豪被狗仔偷拍到去同志三溫暖的照片,而那些見報的照片應該就是透過包裹來到這齣作品裡吧。

我因為曾看過《冥王星》所以對林書涵這位演員印象深刻,他有股特質是能在理應沈重的題材中展現出喜感,舉重若輕地去演出。而在這齣獨角戲中,它的外形確實適合童星形象;聲音表現亦是相當不俗,演出一位歌手十分具有說服力(天啊也太會唱)。此外此作的空間使用相當精彩,觀眾被安排坐在閣樓的空間,正面是二樓狹窄的木造閣樓,觀眾的背面則是從上往下俯視一樓的水泥隔間。演出就發生在這兩端,觀眾的視線也就前後來回。

至於劇情的半真半夢如何收尾呢。劇本中將氣味當作重要的意象,是尋找愛與歸屬的線索(洗鍊的文學手法與演員的演出呼應著)。觀眾跟著林士豪從美人魚的夢裡尋找著有味道的人,最終在三溫暖遇到熟悉的香水味,此時究竟是不是夢呢。林士豪的復出單曲在出櫃事件之後衝到了排行榜第一名;此時就算是夢,也算美夢成真。

演出場地:剝皮寮173-17號

鐘煒翔

2018/08/10 14:00

點閱率:430

11110

氣溫三十五度的台北午後,這個演出以一位快遞員穿梭在台北剝皮寮街頭,帶領觀眾體驗送貨的模擬流程為主。其中透過主角接起電話穿插著這齣戲的核心,關於回與去的糾結(英文劇名going to/back to Taipei直白地把創作源頭的焦慮表現了出來)。這種在街頭遊走帶著耳機的演出,台灣觀眾已經不算陌生;而這種形式之所以有趣,私以為是在戲劇之外,那些不受控制的部分才是最吸引人的風景。

但在開始談演出前,先說明《我好揪節》的策展可以視為台北藝穗節裡的另一個小戲節;有些共同元素在這五齣小戲之間流轉,所以其中若即若離的交錯變成了彩蛋。尤其這齣戲是我在《我好揪節》裡觀賞的第一齣作品(在某些形式上有著類似於超親密小戲節的趣味性,跟著穿梭在街弄之間),而此作似乎也是《我好揪節》裡唯一遊走介入了其他戲劇時空的演出。觀眾跟著快遞員小龍女前往送貨的時候,踏入了其他作品,身為觀眾不禁會想這些交到其他表演者手中的包裹,會如何推進其故事。(而在今日稍後所看的《衣櫃裡的我與父親》、《無盡閃亮的哀愁 -The Boy Mermaid》當中,送來的包裹確實是用來催化故事的。)

回到這個作品,觀看過程中最讓我感覺神奇的是,評論人葉助偉在上週的評論裡寫到在小龍女送貨被拒後,表演者的旁邊有著一位看似流浪漢的老者;而在今日的演出,同樣有著一位老人(防衛心很強的樣子,手中拿著一把美工刀)坐著。這個不在戲劇文本內的人物、耳機裡傳來的錄音、演員的表演,共同疊合成一幅使觀眾多重解讀的場景,也應該是創作者意料之外的事。

不過除了意外因素(這場還包含走錯演出的觀眾),這作品演出的形式蓋過了劇名要傳達的訊息。在劇場空間內能做到的轉折,當在光天化日下就顯得困難與侷促(當然此戲依然有著這種街頭形式才能做到的演出效果,小龍女與Grace在十字路口的兩端互望就是);看似擁有自由移動的空間,實則被時時提醒觀演之間的界線(比如小龍女送貨被拒的段落,觀眾的視角是被限定的,工作人員會引導你到正確的觀賞位置)。

總體而言,是個微妙且相當藝穗的作品。肩負著介入其他故事線又要保有己身敘事的雙重目的,在形式上又選擇困難的路(執行上也是相當複雜,給觀眾耳機、防止觀眾暴衝、還要注意演出安全等等)。而在大熱天裡演出,團隊挑戰了自己,觀眾也是。

演出場地:龍山寺捷運站三號出口

鐘煒翔

2018/08/07 14:30

點閱率:635

11100

謝幕時導演也走上台,對觀眾說這是我回顧十五到二十歲的人生。此時我就知道要寫評論是困難的,那是創作者嘔心所呈現的一切,奠基於真實人生的故事並不需要被評價。

於是就談劇場所呈現的吧。三位演員與一位舞者的組合,成一場自我詰問的迴圈。這齣戲沒有人物對話,六十分鐘皆是獨白,基本上可以說是花了一小時念了三四篇散文。從國中第一次異男忘一直到大學時希望世界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故事進行跟著創作者的時序流轉,對應著現實光陰,於是有了Ladygaga的歌、羅毓嘉的詩、楊雅喆的電影等等,身為觀眾一望即知這些作品影響著創作者的人生。而那畢竟是相當私人的啟蒙/經驗,當這些元素被呈現出來時,在劇場則顯得太過直接(突然熱舞著實嚇一跳)。

整齣戲的聲音表現則是相對突出,演員口條不錯,音樂的選用也不俗。而開演前的錄音也是很好的設計(雖然有猜到,但導演演後的說明仍令我感動)。可惜的是,這齣戲從文本到劇場的轉譯,有著類似許多文學作品改編劇場時的缺陷,從文字到台詞的不自然是最大硬傷。因此這齣作品是依靠著這幾個故事本身的張力撐住了,導演手法並沒有為之加分太多,閉上眼甚至能將之當作一齣廣播劇。

又演員們所演的是同一個內心裡的聲音,非寫實性有其必要,因此某程度上的自溺我能理解。藝穗節常常見到許多製作都是透過創作梳理自己,將劇場當作治癒的可能,有些令觀眾不解簡直自溺過了頭;這齣戲也有些許這樣的傾向,倒還不嚴重。創作者將人生中的無能為力轉化成創作坦露自己,那是我在看戲的過程裡所感受到的真誠。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