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個作品原因,應該跟創作者的意圖似乎有所出入。
創作者的核心應該有兩個部分,首先,劇團似乎有信仰的背景,不斷使用佈道或福音的台詞作為場景核心;主角夢境的背景是毀滅世界的大洪水;主角的傷痛只因為「洪水已經退去」就突然解開轉向和解。這些設定如果不在信仰的語境下是無法成立的。
其次,以學生、導師、家長、學校等多面向來處理故事核心「罷凌」問題,來自教育現場的老師/演員們透過繁複的場景與角色變換,非常細膩的呈現出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中的矛盾與暴力。非常有趣的是,「家長、老師」這些比較接近演員實際年齡的角色似乎很難脫離「扮演/模擬」的狀態,然而,同樣演員的「高中生」角色卻是非常生動又有趣。想必那些讓他們傷透腦筋的各種學生,的確是深刻的烙印在老師們的心中。更有趣的是,儘管每個演員聲音的質感和發聲方式都不相同,口條都非常好,甚至比劇場演員還要口齒清晰。完全不需要麥克風,無論是天然娃娃音、低沈嗓音、少女音、喃喃自語,無論情緒、角色或音量如何轉換都非常清晰,感覺非常令人愉快。換句話說,這些口齒清晰是來自演員的日常,而非來自表演。除了令我更加佩服老師這個工作之外,這些質感各異卻不衝突的聲音傳達出一種多數,讓這個罷凌議題中的暴力與矛盾具有更高的公眾性與普遍性。
演出場地: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 學生活動中心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