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不差的戲,但卻幾乎沒有什麼直接的對話,每個人都在各說各話,是導演手法讓所有角色產生連結,而內容不乏LINE群組的訊息、導師教學觀察日誌、家長聯絡簿、學生日記等,看下來好像沒什麼怪異,接得還算緊湊,但彼此之間互相等待、情緒能否一貫都是值得團隊思考的問題。
喜歡劇中幾個巧思,包括與觀眾互動的「大風吹」遊戲,緩解了一些氣氛也製造更強烈的衝突感,霸凌事件從團體更容易產生、在遊戲歡快的情緒中卻有人被壓迫、不自覺就開始的,無論是正中間正在發號奇怪指令「吹有秘密不想說的人」、「吹不需要朋友的人」卻無人搭理的受害者簡小琪,或是被邀請上台的觀眾,從熱鬧地參與其中到後來發現所有人都不動時,自己也無法動,因為意見或選擇與他人不一樣時,會顯得怪、不合群,體現了青少年團體、同儕無形中互相牽制的微妙關係,也點出了下半場學生們對事件自白,每個人所缺乏的道德勇氣。
是松山家商師生共製的節目,場地本身有主場優勢,看得出來相當精心布置,教室的氛圍、書本牆與鐵網如監獄的設計都為演出加分不少,學校的氛圍在這裡更容易認同與感受,看到最後發現老師與小琪兩個界線模糊的角色,是過去與現在的自己,雖然在看戲過程中可略知一二,編劇安排老師以小琪的身分體驗學生之間霸凌的場景,但到最後一刻被證實時,那種兩人間互相關心、鼓勵的溫暖讓人感動。
其它意見:1. 建議劇本可以讓每個角色之間有真實的互動,多段的獨白容易讓觀眾感到疲勞,也會讓事件發生的不夠完整,畢竟我們都只能聽到各執一詞,以自己為出發點的闡述。
2. 劇中其他學校老師、職員的出現稍顯突兀,應該是他們的參與度(事件)其實不高,卻又常在獨白間湊一腳,可以思考這些角色的必要性,若重要則可以多著墨於此或是減少師生明顯的界線劃分。
演出場地: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 學生活動中心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