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內思慕的儂…」
〈思慕的人〉一曲貫穿整部戲,默默帶出回憶中那個民國47年後左右的時空。
回到現代,從蔡家歡喜娶媳婦開啟這段故事,然而媽媽與台北嫁來的媳婦之間,由於時代文化及語言而產生了隔閡,孝順的兒子則在妻子和母親之間為難。
場景選在西門紅樓劇場,紅磚背景直接的成為古厝最好的佈景,利用空間的落差搭配燈光,塑造回憶的歷歷在目。媽媽一角演技令人動容,即便大多是獨白卻生動的傳遞了數十年載支撐一個家庭的責任,成為妻子的深層情感;在對白中則流露了成為母親的愛與牽掛。穿插著剛認識丈夫的年輕時候,在丈夫去世兒女長大以後,她成為了「家」真正的記憶和意涵,知道媳婦意圖將自己送進養老院,處處體貼的她唯一的心願是不要離開這間厝。
媳婦最終因著聽到媽媽傳承項鍊中的情感而開始打開心胸接納,那窒塞凝結的關係似乎開始因愛而流動,媳婦握著項鍊,向著媽媽的房間說了晚安,然而媽媽卻早一步因不願帶給兒子媳婦困擾,而提著行李離開了。
「汝怎樣離開阮的身邊…」「家」是由家人綿延纏繞而成,《家》則令人徘徊在家人間羈絆又無以名狀的愛與矛盾,歌詞呼應了劇中媽媽對過世丈夫的牽絆,似乎也道盡了身邊所愛的人終會成為思慕的人。
其它意見:飾演媽媽年輕時的角色髮色不符合時代,以及個性和老年稍微有不知為何轉變的落差,且與丈夫感情刻畫上,相較於媽媽晚年獨白顯得力道不足;對媽媽以外角色個性的想像及塑造似乎有些單薄,使得媳婦的角色顯得任性,然而關係並非單面的,或許是可再多斟酌之處。
西門紅樓場景相當適當,然塑膠桌椅與場景氛圍不搭,部分配樂如鋼琴抒情曲顯得時代不合而突兀,以及回憶時的時代氛圍塑造不夠強烈。
末段媽媽將過世丈夫年輕時送的項鍊轉交給兒子贈與媳婦,哼歌應是感情堆積的重點,如將配樂去除,是否更能符合情境亦避免觀眾聽不清楚。
演出場地:西門紅樓二樓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