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其他

迴聲

觀眾大心
11100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鄭宜芳

2018/08/11 15:30

點閱率:439

1110.50

想像自己,失去自由被禁錮在一個空間裡,無法和外界、親人有任何聯繫,你/妳的任何書寫、談話和任何一舉一動皆被監控。所發出的聲音只是空盪盪的迴響著,外界是否能得知?又,如何得知?得知後還保有多少當初發聲的初衷呢?

六張板凳,六台舊式的卡式錄音器材,以磁帶連接的方式,以柱子為中心圍構成六角形,喇叭傳遞著劉霞誦讀詩作的沙啞聲音,不斷地重覆錄音、播放、再播放,女聲隨之一次又一次的失真,直到模糊且無法辨識,而漸次疊加的電子聲響則為整體聲響增添層次感,最後,燈暗,在靜默數秒後,燈亮,演出結束。在得到團隊於演後發放的小紙卡,方知剛才錄音機中的聲音是劉霞的〈無題〉,而對照劉霞今昔的境況,一切終於豁然開朗。只是,如果可以在「演出」前就能得知這些資料背景,那麼演出過程中的豐富性必會更多亦更能讓人理解作品的初衷。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魏琬容

2018/08/10 20:30

點閱率:357

11111

別出心裁的裝置藝術,對於聲響以及媒材的掌握度非常好。五台卡式錄音機以磁帶相連,每一台卡式錄音機放在膝蓋高度的小凳子上,再以小檯燈照亮,五個卡式錄音機的放置剛好圍住場地中央的圓柱,因此,有一種宗教性的儀式感。上一台錄音機所發出的聲音,會透過自動經磁帶轉譯到下一台錄音機,卡式錄音機輪軸轉動所發出的聲響,卡式錄音機所播放的人聲,配上背景聲音,營造出極深邃的空間感。

由於卡式錄音機所播放的人聲模糊,聽不清楚。一開始我心想「糟糕了,該不會要這樣枯坐40分鐘吧」,但隨著時間推進,我慢慢地沉浸入了「演出」中,突然燈暗,背景聲音音量加大,我彷彿整個被「吸進」作品中,而後聲音全關,在黑暗中靜默數分鐘,燈亮,演出結束。

以卡式錄音機具體的呈現「聲音一旦被發出後,其餘音的真確性可以保存多久?還是會被時間磨蝕,被環境竄改」,十分聰明而
細膩。演出後,得知本場演出的錄音人聲,其文本是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之妻劉霞的詩作「無題」

作品叩問的問題「聲音一旦被發出後,其餘音的真確性可以保存多久?還是會被時間磨蝕,被環境竄改」,對照劉霞當前的處境,我覺得豁然開朗,心中大嘆「聰明、高招」,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五顆心推薦。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蔡黛拉

2018/08/11 15:30

點閱率:317

110.500

空曠的房間,六張板凳,六組裸裝的舊式卡帶,復古的運轉聲在空間裡發出時代的音響,長長的帶子連接運轉著,彷彿時間始終前行,並不停留在過去。短短30分鐘的演出,從插上錄音器材開始,空間的形狀就開始移轉,模糊不清的聲音述說著詩句,從話語到樂音,無形的能量隨著帶子移動,在空氣中堆砌成音牆,任觀眾的想像在空氣裡奔馳與衝撞。

可惜的是聲音不清晰,直到結束收到工作人員發的紙本,才恍然大悟是劉霞的詩句,少了第一手的理解;再來儘管場地容許觀眾以自由的形式走動,但感覺更適合準備懶骨頭或坐墊,讓大家找到舒服的位置、閉上眼睛,任由後搖般的故事性樂音充塞耳朵,也許會比每個人站著等待接下來發生什麼事的狀態,更能感受全貌。無論如何,離開前收到的文本,翻面一句關於自由的話語,再回溯細思整個演出,依然是有點觸動。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葉助偉

2018/08/10 20:30

點閱率:332

11100

正如演出名《迴聲》,作品透過六組卡帶式錄放音機的組合,將磁帶中的聲紋進行各種傳遞、疊加、覆寫……的實驗,不僅讓無形的聽覺在空氣中產生迴圈/回聲,更進一步以書寫般的形式具象化/視覺化了這聲響之詩。此外,創作者以展演空間中心的柱子為軸,將聲響裝置擺設為成像是某種鍊成圖陣,讓觀者從好奇、走動觀察,漸漸地自然圍佈四周,明明是電子機關,卻形成如儀式般的氛圍,相當有趣。

但最最可惜的是,創作者選擇了劉曉波的妻子劉霞在遭軟禁中所作之詩<無題>做為聲音文本,此一設計本該承載更多意義上的隱喻,但實際執行上卻辨識困難,連隻字片語都難以聽懂,而團隊在最後才發放了寫著詩句字卡,但已錯過最重要的呼應瞬間。不知是考量到現場光線的昏暗或是想凝聚觀眾的注意力不受字卡分心?私以為,若是無法提升錄音品質,也許,在錄/放過程中,以投影交錯呈現詩句呢?

此外,演出前所稱的40分鐘篇幅,實際上也只執行了30分鐘不到,倒也不是說演出一定要長就好,只是在思考做為一個藝穗節展演作品的定位時,總覺得《迴聲》這樣的作品結構,似乎更適合放在MOCA或是某個裝置藝術展當中?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2018/08/11 15:30

點閱率:441

10000

不是非常喜歡這場演出,尤其在謝幕後看到演出團隊參與了《我的50呎豪華生活》的製作,對於這樣的製作結果覺得有些驚訝。根據簡章的介紹,這個作品嘗試把觀眾帶進屬於「他們」(這邊我想是創作者)的記憶房間,如果這是這個演出的企圖,我想針對我自身的感受,結果是失敗的。

這場演出的空間設計給我一種儀式性的氛圍,如果這樣灰暗、沉靜、冰涼、儀式性的空間是團隊想要傳達的,這部分是成功的,但是以詩作為主旨,詩歌在裝置播放下其實是聽不清楚的,而能讓觀眾進入文本的詩全文紙卡卻是在演出最後發放,以至於這個引子從頭到尾我都沒有接收到。

其次這個能夠自由走動的空間,讓觀眾有觀察的空間,但是除了那一直不停運作的tap帶之外,其實也沒甚麼好看的,所以這個開放式空間就顯得很沒必要或是浪費了。

其三是演出團隊應該是三人,演出期間在空間的移動 (女性的自由移動、兩位男性操作裝置),感受不出這是因為技術上的必要而出現,還是這是演出的一部分。如果是技術上的必要,那他是打斷演出的,應該可以克服讓這樣走動、操作、交頭接耳的部分消失在舞台。如果這是演出的一部分,那我感受不到他要傳遞的訊息,穿著日常的服裝甚至掛著工作人員牌也讓人感覺不出這些人是演員。

雖然演出的主旨是空間、環境、記憶點的營造,但是卻有諸多營造的細節沒有細心經營,使得主旨傳遞失準。但是迴聲和裝置的應用,以及最末聲音的呈現讓人越顯舒服,漸漸進入佳境,享受與沉浸在噪音環繞的空間之中。期待演出團隊能夠在花費更多心思在「呈現一場完美的演出」上,相信會有更棒的發展。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