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戲劇

布萊頓濱海小鎮的回憶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00
查看演出內容

梁紅玉

2018/08/04 14:00

點閱率:543

11100

舞台故事怎一個煩字了得?卻不失為一齣溫馨好看的戲。

生活化的場景、生活化的台詞,百老匯知名劇作家尼爾‧賽門的作品,以二戰前的美國猶太家庭,堆疊出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的日常。同一個屋簷下,誰沒有各自的煩惱?善良的小人物,總也有著社會框架下不自覺的偏見,更不用說有限的資源,經常是家人間微妙角力與爭奪的所在,原來「政治」無處不在。

劇中角色的詮釋恰如其分、各具特色。但或許是學生劇團,演出不免帶著一點兒生澀;也因為場地空間不大,演員肢體動作稍嫌拘謹、生怕碰撞了彼此,至於終場醞釀的情緒對話,由於音量偏小,三、四排之後的觀眾恐怕聽不清楚,可惜了!練習丹田發聲、掌握說話節奏,應是邁向專業劇團的一項必要功課。

演出場地: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林俊億

2018/08/04 14:00

點閱率:398

11100

輔仁大學戲劇社-肆年夢劇團為本屆台北藝穗節帶了一場很有誠意的演出,他們挑戰了美國百老匯劇作家,尼爾•賽門的作品《布萊頓濱海小鎮的回憶》。這文本主要描述生活在二次大戰前夕的美國猶太家庭,七個人物間彼此個性鮮明,以愛為名居住在一個小房子裡,每個人有各自擔憂煩惱的事情,隨著戰爭一日一日逼近,家庭的經濟狀況也越來越糟糕,文本呈現了當下社會的氛圍…。

本場演出時間將近100分鐘,場景鎖定在居住的屋子裡,劇中各角色都有大量的台詞及一小段群舞,能完整呈現應該做過很多的排練。但演出還是有需多可以加強的部分:
1、開場及結尾的設定都很奇怪,混亂中開演卻在不自然(不協調)中句點。
2、前半段角色間對戲像在趕台詞,大量的快速對白跟演出的情緒間有不小的落差斷層,聽/看得十分辛苦,後半段明顯感覺疲累,劇本中的情緒一直無法匯集。
3、整場一直出現燈光狀況,演出中無法打在主要演出區域造成陰影,一直反覆開關燈光讓我一度以為是感應式的照明,不如整場打亮即可。
4、舞台傢俱佈置前高後低、演出位置重疊也需要調整。
5、文本中雖然都在描述這個美國猶太家庭的狀況,但實則反映當時社會氛圍的許多議題,在這演出當中被淡化透明,稍嫌可惜。
6、因場地關係,觀眾出入口在舞台右前方,但幾乎沒有暗場設計所以只能讓讓遲到觀眾一直陸續進場,甚至邊入場邊聊天很中斷觀看的情緒。

挑戰這個文本可見團隊企圖心,但演出呈現包含許多前後台及現場的掌握,很多細節部分需要更用心思考才不會浪費製作時的辛苦。

演出場地: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馬士比亞

2018/08/04 14:00

點閱率:460

11000

布萊頓濱海區(Brighton Beach),坐落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南端,面臨大西洋,鄰近康尼島遊樂園區,為紐約市居民暑期度假的其中之一個選項。

這齣戲以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發生之後,二戰正式開戰前的「布萊頓濱海小鎮」為背景,講述一個美國猶太人家庭的回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布萊頓,在1930年代確實為許多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國猶太人居住的地方,而後也收容了許多倖免於德國種族大屠殺的猶太移民。

在這樣一個動盪不安、整個世界正處於劇烈轉變的年代,一個猶太家庭在生活中好不容易能擁有的小確幸、在景氣ㄧ片低迷當中仍得維持安樂無虞的表象的無力感,以及面對夢想與現實間的極大差距和希望隨之破滅時的心痛神傷,在在考驗著演員和導演的功力。

而劇本本身的演出長度就長達兩個多小時,劇組似乎為了藝穗節四小時裝台、演出加拆台的規定而捨去兩幕之間的停頓,改以一小段舞蹈帶過,卻因為動作略顯生疏,而且與劇本本身的調性產生衝突,只讓我覺得尷尬。演員的台詞處理也似乎在時間壓力下成了一列又一列全速奔馳的火車,不管是姐妹、兄弟、母女、父子之間的對話,還是群戲和獨白的段落,觀眾往往還無法真正聽懂或是感受角色台詞中的情緒,就被趕到下一段,然後再下一段⋯。演員顯然光是處理好自己的部份就已疲累不堪,遑論顧及到丟接台詞間的默契和戲劇張力。演員其實都已經很努力了,但這個劇本的角色厚度、文本深度和時間長度,還不是團隊能夠駕馭得了的。

另外,劇本翻譯也出現許多初心者常見的錯誤。諸如「uncle」並非只能翻成「叔叔」,若就劇本裡的親屬關係,翻成「姨丈」才是正解。而就中文語用習慣,英文當中的量詞不見得都得翻出來,除非是劇情裡的重要線索。再來就是散見於各段角色台詞間的倒裝句型,因果關係宜就中文本身的習慣再作調整。

演出場地:十方樂集音樂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