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其他

資訊潮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0.50
查看演出內容

廖哲羚

2018/08/05 14:30

點閱率:494

11000

各領域有些過於獨立、過於著重單獨面向表現的問題,各自發揮對「資訊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的反射,但兜起來,就是缺乏資訊爆炸給人心理上的成癮和焦慮,成為厚厚方方的一塊。而舞者間默契不夠精確,多以個體動作表現。身體及舞感成分偏弱,使得舞蹈部分擔綱的心理層面平面而淺,脈絡亦不深入;編舞太過跟隨音樂,導致失去舞蹈本身力道,亦使得出現停滯空檔。

資訊的意向用音效暗示,後方裝置的主機樹和書櫃燈光繽紛,但對整體「資訊」及「爆炸」並無太多意象上的連結,停留表面,或許可以多參考資訊藝術及新媒體藝術之創作表現。

音樂部分將錯誤資訊用言語的方式加入,其實很容易忽略,當然也可以詮釋成讓觀眾身處訊息充斥,卻無法辨別對錯的體現。然而若沒有會後座談解釋,這樣的手法是否還有其意義?

不確定在情緒高點以報紙作為資訊焦慮的外化是否恰當,演出題目為《資訊潮》但視覺上後方書本、高潮的報紙戲份相當吃重,這兩者與現代人普遍接收資訊的方式是否相符,能否引發觀者最大共鳴?文本上四個段落相當有「起承轉合」的感覺,但仍處在資訊爆炸中的我們是否真是如此?介紹冊上將概念介紹得有趣且引人省思,但有藉由演出觸碰和傳遞核心,或許需再思索。

演出場地:思劇場

程阿介

2018/08/05 14:30

點閱率:395

1110.50

「一場結合肢體與科技的跨界演出,藉由肢體、音樂與裝置演譯一段資訊快速膨脹的過程。」這是節目說明,簡潔且明瞭。

演後座談會上一位觀眾詢問:請問各位創作者們對於資訊爆炸的看法。

不禁令我反思,作品本該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創作者對於這個議題演繹的不夠清楚、深刻,讓觀眾看完肢體、裝置、燈光音響滿溢的四十分鐘,依舊心生這樣的問題?抑或是,現代人對於資訊的焦慮以及解讀的患得患失,每個之末細節都須以文字加以說明,不允許一絲想像空間,所以表演中對於火車到站的廣播必須仔細到「幾分幾秒到站」?

如果表演名稱叫做「資訊焦慮」,那這個表演的確以流暢的節奏做了不錯的演繹,並且照顧到二樓觀眾,安排幾個舞者上二樓與觀眾互動的段落,但是科技背後人性面深層的反省呢?看不大出創作者對於「資訊」更多的解讀,結尾編舞者快速地做出扭曲歪斜的重複肢體,搭配人聲,載體不堪負荷,瀕臨崩潰狀態,另一名舞者做出開關遙控器的動作,接著一切軋然而止,若爆炸後再延伸或是呼應開場一切皆空無的狀態,或許會更完整,資訊樹的裝置建議可以有更多的運用,而不是僅原地轉動。一點淺見。

演出場地:思劇場

阿丁伯

2018/08/04 14:30

點閱率:451

11110.5

以資訊爆炸為主題的發想,這個作品的呈現是相當有趣的,也可以看出創作者的用心。從舞台空間的使用開始,背後滿滿的書架結合不同的燈光效果,的確給了觀眾相當多的壓迫感。再加上電子音樂的特有音效搭配著有規律的節奏,整場的氛圍給了觀眾一種沉重卻又不沉悶的感覺。灑向觀眾的球之中有一顆還藏了一顆乒乓球、在觀眾頭上將報紙撕碎、以及在黑暗中使用手機燈光尋找的橋段很是很有效果的設計。其中有一段舞者注視著觀眾,觀眾向他眨眼,舞者也做出類似的回應,覺得相當俏皮有趣。編舞者使用現代舞的舞風結合生活化的動作,在做畫面的同時充份利用了場地及高中低的位置,在不停的轉換之中,給了觀眾一種豐富的視覺享受。

演出場地:思劇場

Jacky Hsieh

2018/08/04 14:30

點閱率:421

1110.50

對於資訊裝置的普及,以及資訊量的暴增過程,《資訊潮》把這些體驗舞蹈化,透過音樂的複雜性與、聲音的舒適度、色彩的多元化,與舞者的肢體語言整合而成。

我很喜歡顏色從背面投射、電腦殼裝置藝術的環繞,光線由單一色彩到多元的轉換;也喜歡資訊大爆炸般,扭蛋衝射到觀眾的感覺;對音效暗藏的資訊,例如列車到站,由簡易到可以精密至分秒的落差,對於不熟悉舞蹈語言的我來說,也可以接收到這些資訊。

不過,我也因此有點好奇,大爆炸之後終究是怎麼回覆平靜的?如果複雜的資訊依舊複雜,那資訊潮的退潮,不免讓我有點困惑。也許資訊已被整理?或是,潮一定要有潮起潮落呢?

演出場地:思劇場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