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喜劇/歌舞劇

《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0.50
查看演出內容

葉助偉

2018/08/12 20:00

點閱率:630

11110

因為主創者是與我同劇團的團員(而且我還在劇團的網頁上幫這個演出打了廣告)所以以下所有言論都有可能並不公正客觀,但當了幾年看戲大隊後,深知我這個身份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仗著鍵盤是官方給的(還拿免費的票)的幹話王,既然底下已經有一堆人開過槍了,那就讓我的子彈卡彈一會兒吧。

這個演出的紮實程度,不故弄玄虛、不投機取巧、不裝模作樣的誠意,已經比我看過的大部分的藝穗節目都好太多了。從命題的設定、演員的質感、音樂的選擇、文本與空間的編排、都充滿了一種低成本土炮式的創意,可以看出主創者非常絞盡腦汁地思考著,要怎麼把華江整宅及其周邊所有的環境都收納在作品之中,讓這等B級英雄片的情節活生生地上演在我們的四周。整個作品給我一種強烈的舊港片感,與不得不聯想周星馳式的敘事風格,過度認真以致不知變通的地痞角色、廢到浪漫的愛情橋段、集荒誕、幼稚、邊緣、控訴於一身的喜劇手法,都在在與這如同香港巨廈的破舊建築群緊密呼應,而這刻意為之的低俗和粗糙,在仔細經營的因地制宜之下,對我而言正發揮了藝穗節最該有的精神。

當然,誠如底下諸公所言,人一多動線一亂,觀戲的視線便會受阻、焦點的轉換可能就逐漸渙散。這一點,除了需要重新評估此一空間可能承載的觀眾數外,有沒有在調度上更聰明的方式可以引導觀眾的視線的可能來做改善?但另一個面向的思考則是,像這樣雖然在非典型空間演出,但卻採某種電影敘事(非線性、時空跳躍)的文本,而使觀眾需要做單一視點的長距離移動時,會不會其實導演理想中的觀眾,其實是一顆像OK Go的MV那樣,一鏡到底的鏡頭?然而,觀眾無論在劇首或劇末,卻又都被賦予了滿重要的「體驗」任務,不是單純的看戲即可。在這設定之間的矛盾,似乎應該需要做個決定才是。

另外一個小點。似乎是為了讓觀眾即使距離稍遠,也能接收到台詞跟訊息,所以演員幾乎全程都是以100%出力的能量在表演,但這樣一來,節奏勢必會失去鬆與慢的空間,也很難創造出細膩的低迴的情境。這算是場地的原罪,但也有點可惜。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王健任

2018/08/06 20:00

點閱率:521

110.500

先說結論,我認為本作最好看的地方都是發生在「遠方」。當劇中角色手上高舉「還我傘」的白色布條,走到大馬路上跟來來往往不知情的民眾(以及真正的警察)互動時,一種真實的戲劇性油然而生,令身在華江整宅二樓的我無法專注在「故事」本身,發生「遠方」的不可預測的狀態反而更為好看、更具魅力。

這是我第一次到臺北水窗口(華江整宅)觀看演出,由四座天橋連通四個里的四棟老宅,光是環境本身就十分有戲。《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可以看出編導蔡旻澔試圖有效利用這個獨特環境的企圖心。故事從狹小的室內空間出發、走過天橋、在走廊狂奔、在鐵門開關之際轉換場景,頗有環境劇場的意味。然而,在執行層面上,場景之間的轉換卻總讓人覺得有些效率不彰,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觀眾會隨著故事的進展、演員的跑動而被吸引目光,心甘情願挪動腳步,並找尋令自己興味盎然的事物。但本作在執行的過程中卻依舊不得不仰賴外力(俗稱人力)來牽引觀眾往特定區域移動,觀眾的視角以及焦點的選擇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箝制住了,某種程度上失去了環境劇場應該帶給觀眾的自由性,這也讓我認為本作終究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戲劇作品,只是發生在非典型劇場空間而已。

再來要稍微談談關於演出形式,我在觀看時感受到的一些小小疑慮。故事開始的時候由劇中扮演警察的演員將觀眾趕入「拘留所」,觀眾似乎也藉著這樣的過程離開「現實」,與角色一同進入劇中的世界,宛如密室逃脫遊戲一般,角色視觀眾為自己的一份子,也會自然的與其互動,警察那刻意冒犯觀眾的不屑態度跟眼神相當有意思,不免讓人好奇接下來的發展,但這樣的形式卻在第一場戲(約莫五分鐘)之後很快地就被廢棄,角色突然停格、有志一同的喊出標題《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的瞬間,這個把觀眾困在一個不屬於現實的魔法便消失殆盡,再度令我舒適地回到第四面牆之後。這本來沒有問題,可讓我覺得困擾的一點是,在下一場戲,故事的主角(傘被幹的苦主)又非常粗暴的打破第四面牆直面觀眾說話,並還對自己粗劣的打破第四面牆的手法大似嘲諷了一般,同時還不忘要求現場觀眾要有想像力,緊接著進入回憶,又是標準的第四面牆的寫實戲劇,偶而還出現形式更為突兀的新文本式的交叉敘述,這種形式選擇上的飄忽不定對我來說似乎也就成了一股推力,令人不易入戲。

最後要談的是我個人對於文本的一些想法,純粹個人意見,也許我並未很好的接收到劇作家的意圖也說不定。《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將主角設定為一個思考邏輯異於常人、擇(自己的)善固執、無法與他人進行正常人際互動的模樣,不禁使我聯想到《深夜小狗神秘習題》以及亞歷山卓.巴瑞科(Alessandro Baricco)的諸多作品,也都試圖去書寫一些個人特色十分強烈、並帶有程度不一自閉傾向的角色。這些作品會試著讓觀眾感受到這些角色之所以「怪」,是因為他們有那些不得不「這麼怪」的原因,雖然那可能病理上的因素,但更多的卻是一種生命的執著與選擇,最終總能引發自詡為「正常人」的觀者更多的共鳴與同情。我在《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有看到這樣的意圖,除了透過主角的頑固來產生衝突感強烈的黑色幽默之外,更想做得其實是藉此映照出臺北這個城市的冷漠、無情、令人無所適從。用主角內在的「熱」,來對比外在環境的「冷」,是很常見的黑色喜劇手法。但我不得不說的是,本作對於敘事手法的過量自嘲、部分荒謬過了頭以致於完全缺乏說服力的情節選擇(天橋上打三角鐵、成為專門幹傘的超級英雄雨傘俠),以及落入傳統戲劇窠臼當中角色無故自報家門多可憐的作法,都讓這個故事本身想要做出來的批判力道被嚴重削弱,令人惋惜。寫劇本之所以難,就在於劇作家往往無法很好地拿捏自己想要說的,跟角色該說的話之間的平衡,而且這種調度失衡的情況在編導合一的時候又往往容易加劇,我是這麼想的。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吉米布蘭卡

2018/08/06 20:00

點閱率:381

1110.50

建築非常有特色的華江整宅是我很期待的臺北藝穗節場地!雖然去年已經在這個場地看過兩場演出,但團隊在使用上依舊過於保守。這檔《那天下雨,我在賣場門口被幹了一把傘》已算是極大化的物盡其用,即便仍受限於只有幾條天橋可用 (私認為要是能整個區域都放手下來玩會更刺激,但這裡畢竟是民宅,洽談上還是有難度),多少減了些演出趣味,但也將所有能跑得過的都走上一遍。

演出底下簡稱《幹傘》。

《幹傘》這個本在荒謬不按牌理出牌的表象下,偷渡了許多編劇對於現狀的不滿與憤怒,甚至是很B級片的讓幹傘這件事成了足以動盪國家根本的幫派動亂。故事中的角色都是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工作態度賤又冷淡的普通員警、想藉由幹傘再見女孩一面的失業男、拿著白布條尋傘抗議的憂鬱男子、很在意蘋果肌而不是蘋果綠的女主持人等,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幹傘」這件小事給串起來,引發出大小不一的生活事件。

劇本的企圖與玩心已經非常明顯,劇組也勇於放膽翻轉空間,但或許是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太近,很多時候我會搞不清楚現在停留的空拍是刻意安排還是不小心的?現在的尷尬是本就該存在,或者真的就只是尷尬?喜劇之所以困難,在於觀眾是全知者:不只是故事的全知者,還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演」出來的。因此,越瘋狂、越荒誕莫名的敘事,更是要精準簡潔俐落的設定,包含演員的表演、台詞的用字、選擇諷刺的角度等等。《幹傘》還有許多玩笑仍停留在表層,或是還不夠醞釀到可以讓觀眾聯想,可能稍微提到一點想要酸的事情,卻只是輕描淡寫的沾過一下就風過水無痕了。

目前看過的幾個華江整宅的作品,包含《幹傘》,不管利用到多少空間,多半還是逃離不了鏡框式的觀賞習慣。即使《幹傘》在一開始試圖營造機八警察把觀眾關進拘留室 (實際上是驗票入場),或是之後發生的種種小片段,如失業男跟女孩的對話,又或者是跟貨車司機大哥的人生相談,觀眾終究是處在非關演出的另一面。在這麼特殊的華江整宅區域,創作者或許可以打破說故事的慣性,讓觀眾可以不須引導、更直覺的接收演出 (今天還是有工作人員協助引導演出觀看位置)。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林立雄

2018/08/06 20:00

點閱率:566

11110

以人人可能都有的經驗:「被/幹傘」為主題,思考全劇的進行,相當有創意。全劇以「被/幹傘」隱喻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問題,更甚至在正義與公平的議題上安排種種諧趣的情節、橋段,戲耍議題。然而,什麼是公平?什麼又是正義呢?世界上沒有絕對,在「幹傘行動」中的種種問題的揭露中一一被展現出來。全劇節奏得宜,嚴肅與嬉鬧平衡,不過,有兩點創作者可以再思索,一是全劇之結構安排可以再縝密、收束些,可以理解創作者想說的事情很多,但仍就必須有所取捨,才能找到作品的軸心。第二,「幹傘俠的演說」一段,或許可以強迫觀眾拿傘一起,會更具深度與諷刺感。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馬慧妍

2018/08/04 20:00

點閱率:407

11100

全戲不乏創意及靈光一閃的時刻,例如以警察開場,後把處於驚喜/嚇之中的觀眾與三名罪犯一起困在狹小的空間,以快而有效的方式介紹了人物、背景及故事,後來我們觀眾與罪犯一同獲得釋放,一觀眾不禁嘆說「外面好涼快」,一進一出之間,它成功喚起了觀眾在華江整宅這個空間的身體感受,這個開場是很有意思的。

幹傘這事具有以小見大的潛力,當演員手時「還我傘」的白布,眼神淒楚,從天橋遠處緩緩朝觀眾走來,吞吞吐吐為自己失去雨傘而追討公道,然後離去,留下觀眾欣賞T裇上寫滿各式標語的背影,啊,這時刻真叫人十分動容,也就是在這一刻,我心中認同了此戲的命題了。

只是整體而言劇本與調度都太多太亂,一方面讓人越來越困惑於全戲的主題,另一方面隨著演出推進,演員在華江整宅的各個角度神出鬼沒,就如前面的評論者所言,觀眾雖然很配合,卻總處於尷尬的動線及距離,進退失據,後來就因各種原因而感到疲憊,失去耐性了。

其它意見:1. 這演出多少名觀眾算是合適呢?以我觀看的那天而言似乎過多了。每次演員表演空間改變,觀眾都需要時間與空間調整,但那天聚集的人太多使調整都處未完成階段,讓人覺得整個戲都沒能找到一個合適的觀看位置。

2. 如果全劇都沒有讓人坐下稍憩的時刻,是否可以在演出資訊中先告知觀眾?雖說沒人規定看戲一定是要坐著看,但如果先行告知,或許就可讓不同年齡層或體力程度的觀眾有個心理準備。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許孟霖

2018/08/05 20:00

點閱率:543

11110.5

很喜歡這個劇本跟華江整宅這個演出空間,尤其今晚天橋下又有慶祝關公生日的野臺表演(?),各種吵雜的聲音跟來往的人群,搭配上偶爾經過的警車還有突如其來的鞭炮聲,反讓演出增添不少生活趣味,有什麼比得上夏夜吹過天橋的晚風呢?

劇組零活運用了各個空間,讓劇本更有流動感,除了有的演員聲音聽來吃力外,視線引導的非常流暢,視覺上的驚喜更是接二連三,喜歡在天橋上騎腳踏車、撐傘還有拿白布條抗議的畫面。不過,這劇本在搬演上,形式還是比較偏向一般鏡框式的想像,觀眾還是比較被動地在欣賞這個故事,注意力也難以持久。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原本劇本就有的,段落之間「解釋」的獨白稍微多了一些,反而跟觀眾的互動稍嫌不足。要如何讓觀眾本身也對於「幹傘」這件事更加有感,說不定可以直接操作?例如把觀眾寄放在前台的包包......噢,當我沒說。

劇本本身是我很喜歡的題材,有些猥瑣有些狂想,由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成為足以動搖國本的大事,令人想起了《比薩的滋味》、《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等作品,只是故事發展應該可以再飆得更瘋狂些,感覺這概念停留在雨傘幫就結束了,後面有些後繼無力的感覺,騎虎難下的主角後來的反省跟逃避顯得有些多餘,不得不說我非常喜歡裡頭警察這個角色,尤其開場給人的軟爛與壓迫感真的是台灣獨有,只是這個角色後來就消失了(還有白粉大哥跟口吃抗議人士),反倒是三位雨傘幫跟外景主持人陪著主角到最後,變成歌隊般的角色最後各奔東西,這結尾在感情上也較難取得觀眾的認同,不知道原劇本是不是真的在這裡結尾還是仍有後續?

綜而言之,劇本內容頗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在華江整宅上演街頭逃亡更有貼近台北市井生活的獨特質感,放鬆地觀賞一個有趣的故事,是個令人享受的夜晚。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鄒之牧

2018/08/04 20:00

點閱率:484

11000

作為我個人藝穗節的第一檔,我對這個歸類在【喜劇/歌舞劇】、為其題目所吸引、不明走向的劇,抱有挺大的期望,但是,我失望了!這個題目的荒謬性及其體裁的可大可小,作者有掌握到。但,荒謬劇最大的敗筆便在演出者的不確定性。從初始被關在同一拘役室內演出者的青澀,到劇本的反覆、結構不清,以至演出條件、技術上的不純熟,劇在在顯示的是,一份不知沒操練好或是不好笑的….尷尬。觀眾其實是很給力的,和我一樣,一直在等著個good laugh. 到創作者走到傘掉了卻因沒什麼重要不為人所重視,劇情底下凸顯的不公不義及暗指的弱勢現象才正式浮現。創作者「包藏」的用心令人佩服。但又急於重返媚俗的追妹和超人「好笑」段落雙重反諷,野心太大;包括諷刺媒體;也使得整個劇顯得紊亂、冗長而不知所終。其實,善用橋上橋下的對話、改善每一橋翼的照明和導引,華江整宅夜晚中的魔幻和浪漫是可能的。

這是個好的戲的場景的選擇。只消把戲搞好!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于善祿

2018/08/04 20:00

點閱率:587

11100

這篇會是「幹」字連連,眼睛有潔癖者,勿入!

傘被幹,很幹,怎辦?自認倒楣,再買一把?以牙還牙,惡性循環,也幹一把别人的傘?此事乃屬遭竊案件,到警局報失,並請警察協尋?還是像這齣戲的主角一樣,組個幫派,四處幹傘?

當然,主角組幫派幹傘是有原因的,他想要再次遇見一見鐘情的女生,因為當初他們初次邂逅,就是主角幹女生傘的當下(主角的傘被幹,很幹,所以想幹一把别人的傘),被女生逮個正著,雖然被女生當場斥責,憤而離去,卻無損主角對她的一見傾心,所以他想要藉由幹傘(反正大部分的人,對於傘被幹,都選擇自認倒楣;當然,也不排除幹一把别人的傘;無論如何,絕少有人會因此而去警局報案,於是助長了你偷我竊的惡性循環,就是因為惡小,所以主角為之,組了雨傘幫),期待與女生在某時某地再次相遇。

故事基本上是從這樣的日常經驗出發的,故事走著走著,變得有點cult,也有點狂想,感覺上,甚至可以來個兩、三首歌舞,讓戲看起來更魔幻一些。看得出來編導蔡旻澔想要藉此批判或諷刺一下社會體制與人性,包括了警察辦案、媒體報導、工作職場等,至於人性,劇中人物多半都是社會底層或邊緣之人,除了逃與追、尋與求,還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一點相互扶持。

演出運用了臺北水窗口文史工作室(高傳棋)、走廊、天橋等空間,觀眾基本上隨著場面的調度而略為轉換移動觀賞的位子,多半的時候是站著的;約莫在戲的一半時,就漸漸感覺到觀眾注意力稍微鬆懈了,原因既牽涉到演員的表現,也牽涉到這個空間,而且原因應該是二而一的,演員稍嫌稚嫩的表演,幾乎常常都被空間「吃」掉了,空間屬多向開放,聲音很容易就散焦了,環境因素(如當地居民探頭探腦、亂入觀演空間、垃圾車的音樂),華江整宅空間質性與佈局的魅力,遠遠大過於演出內容,觀眾會鬆懈分心,實在是無可厚非。

華江整宅這個空間近年來被「曉劇場」發掘之後,的確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展演空間。但是話又說回來,如何用表演形式,來駕馭華江整宅這個特定場域,其實會是接下來許多演出(如「曉劇場」的夏日微涼夜話、「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以及應該還有若干齣的臺北藝穗節演出)要思考、要挑戰、要抗衡、要突破的難題,倘若還是以傳統的戲劇敘事方式,八成還是會出現上述的問題。

演出場地:臺北水窗口 (華江整宅)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