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2020/08/03

2020「短波15+:青少年看戲寫作計畫」之一-觀臺北兒童藝術節《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宋柏成:「《小路決定去遠方》以孩童與成人的對立,表現了人類應有原始的想像力與兼容性,這樣的能力創造了社會。但社會卻反過來限縮、僵化人類的價值觀,甚至威脅到人類的想像力與兼容性。」
✎楊心瑜:這齣戲,不只是歡樂的兒童劇,很多時候戲裡的台詞,是直接對觀眾喊話的,使本齣戲的價值展現的淋漓盡致,孩子與家長皆在戲中成長學習,透過戲提升自己的靈魂,我相信家長能更包容的去了解孩子的邏輯,也能更尊重孩子讓孩子擁有獨自學步的能力。」
✎林翊婷:「這齣戲中與觀眾的互動設計得很有趣,特別在與小孩的互動方面,讓人特別的印象深刻。在進場之前,就有注意到前台特別在小孩的衣服上貼上貼紙,在表演中,也確實運用了這個元素,來增加兒童觀眾的參與感,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他們身上有「會發光的魔法」。對於兒童來說,也許有些他們無法看懂的部分,但是相信對他們來說是一次很奇幻的冒險旅程。」
✎林宜勤:「《小路決定要去遠方》不打算做一齣一般的兒童劇,而是選擇了一個相當特別的主題,它想做的事是去打破二分法的價值觀念,去說在對與錯之間其實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可能。 」
----------------------------------------------------------------------------------------------------------
宋柏成:
《小路決定去遠方》是一個關於追尋的故事,以老師不斷尋找著被黑婆婆帶走而失去聲音的學生小陳為主線,過程中又遇到小鹿彎彎、鯨魚威威對遠方的追尋作為對照。最終發現小陳是自願去找黑婆婆,並主動將聲音交給他。黑婆婆雖刻畫邪惡,實際上並非惡人,代表負面情緒該有的宣洩出口。

故事之初通過孩童對於老師的訊息傳達作為開始,其內容是為謊言,又以間接的光影來呈現,表現成人無法真正接收並理解孩童的訊息。接著又以「脾氣醫生」塑造成人對於孩童的思想灌輸,過於刻板地限制了孩童的想像。「孩童─成人」的關係從此建構,是片面而缺乏對話的,為脫離這樣的限制,不斷地追尋得以開始。

此劇並不止於建構「孩童─成人」的關係鏈,還處理了「自然環境─人類社會」的關係,孩童與動物、成人與人類社會是可以相互闡發的。而「自然環境─人類社會」到了劇中擴散成諸多象徵,如「動物─廚師」單方面濫宰即為一例。自然環境受到人類的支配,就如孩童被成人的支配,從此失去最原初的自我。而這樣關係浮現的關鍵在於魔法,孩童與動物對於魔法的運用代表著其所擁有的想像力,是基於其原始純真的特性而存在,正是這樣的魔法與想像建構了人類社會,像是劇中有個段落要做為觀眾的兒童去塑造地球的模樣,也就意味著地球是通過孩童的主動建構而成立。但就如劇中的台詞:「當魔法被定義了,魔法就消失了。」《小路決定去遠方》以孩童與成人的對立,表現了人類應有原始的想像力與兼容性,這樣的能力創造了社會。但社會卻反過來限縮、僵化人類的價值觀,甚至威脅到人類的想像力與兼容性。

移動式、沉浸式的手法採用,促使觀眾產生共感而視演員如同自己,進而能夠將觀眾納入成為敘事的主體之一,成為有積極作用的存在。觀眾通過戲劇上的想像力進入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又要鼓吹想像力的重要性。這些作為觀眾的家長與孩童亦是故事要傳達的結構的一部分,這麼一來,前述「孩童─成人」、「自然環境─人類社會」的關係鏈也就擴散到觀眾及其代表的現實社會,我們亦是「孩童─成人」關係的一環。

最終這樣的衝突在誤會化解後得以解開。老師同時為成人與孩童的身體成為兩造對話的場域,他既有孩童的想像力,又有成人的身分,於是故事得以克服隔閡推向最後的美好結局。但既然如前文所說,現實社會亦被納入「孩童─成人」關係的一環,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如何找到對話的場域呢?以劇中的立場來看,成人需要將自己脫離成人的語境,不必然要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去論斷,而要聆聽、相信孩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既然處理了「孩童─成人」,那麼,「自然環境─人類社會」呢?不就也應以同樣的思路去處理?



----------------------------------------------------------------------------------------------------------
楊心瑜:
本劇故事中以時空穿插的方式,訴說著小時候的小路和長大後的小路,兩個小路在不同的時間點共同踏上了尋找彎彎的路途,彎彎是小路的朋友也是一隻麋鹿,彎彎為了逃離被宰殺的結局,獨自離去尋找那個他堅信的純真世界,小路尋找彎彎象徵著,在自我探尋的過程中我們都會走過彎彎曲曲的道路,但不要害怕這些困難和歧途,因為有一天彎路會帶領我們走向康莊大道,我們只需要有耐心、有勇氣,並且不放棄。

本齣劇與傳統的座席觀看戲劇不同,採用遊走式的形式,觀眾可以自行決定看戲的角度、高度、方位等,同時除了看戲,身為觀眾的自己也參與進了這齣戲,更特別的是透過遊走也能觀察到其他觀眾的情緒表情波動。

戲劇的開頭,利用剪影的手法,我們看不到真實的人,我們看到的是虛影,可虛影卻又是由實體發出的,似乎在告訴在場看戲的觀眾,那些孩子們的瘋言瘋語,抑或是天真爛漫的天馬行空,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而孩子需要的和想說的到底是什麼?

當小陳這個角色用美工刀把紙牆割開,露出一顆頭傻笑著,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彷彿像看到魔術師表演,現場氣氛也是輕鬆,帶點搞笑,但這一幕也給了我一個小觸動,破繭而出代表著新樣貌,新成長,小陳把紙破開,似乎也象徵著孩子像沒有安全感的小動物謹慎地探出一顆頭,他很有可能不是進化,而是他遇到問題,想尋求幫助,像是戲裡的爸爸醫生,問對錯的那段,有時候太樂觀的看待所有事,甚至當這些觀念變的理所當然,究竟是好是壞?戲裡沒有說,但我知道的是,不要限制孩子思想的框架,也如同此齣戲的關係形式,劇場不會限制住我們的視野,而是創造一個新的空間讓我們自行探索。

另一個我覺得非常特別的是,劇中劇情設計黑色不是最邪惡的顏色,他是七彩的匯聚,也是善良的顏色,他不是孤寂逃避的象徵,他是溫柔的,孩子們可以在黑暗中哭泣沉默,但他們不必懼怕黑暗,黑色是保護色。

這齣戲,不只是歡樂的兒童劇,很多時候戲裡的台詞,是直接對觀眾喊話的,使本齣戲的價值展現的淋漓盡致,孩子與家長皆在戲中成長學習,透過戲提升自己的靈魂,我相信家長能更包容的去了解孩子的邏輯,也能更尊重孩子讓孩子擁有獨自學步的能力。

劇團利用紙捲鋪出道路的方式,創造出一個舞台,與觀眾形成一個冥冥之中的小默契,不要踩到紙上。但我覺得可惜的是,同時進行的角色故事,容易使人混亂,因為觀眾還得時時追蹤著下一個角色從哪裡出現,要兼顧的東西可能會太多,沒辦法全都了解清楚,小陳把聲音交給黑婆婆這一段,似乎可以再延伸多一點,這樣就算最後沒給答案,觀眾也會比較好思考,戲裡給我的感覺有點太輕描淡寫帶過這件事。



----------------------------------------------------------------------------------------------------------
林翊婷:
不同於傳統的舞台劇,參與式劇場的演出沒有固定的座位,沒有固定的觀看方向,在不影響演出的前提之下,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觀看方式,自由的隨著演員、劇情在舞台上移動腳步、移動視線;在這場演出中,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雖然這是一部兒童舞台劇,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觀看經驗。表演中運用了道具、燈光、音樂、舞蹈等豐富的元素,營造出色彩豐富的氛圍,也因為與演員們的距離縮短,演員表演的感染力更直接、更強烈,臨場感十足。

「就算你長大了,你也還是小路。」這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劇中老師的角色也曾經是個小孩,是一個想要去遠方的孩子。記得自己曾經的模樣,也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勇氣與夢想,不論幾歲,你都還是你,也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怎樣的小孩。

「魔法一旦被定義,就失去意義了。」環保議題及親子教育議題也是這齣戲中探討的重點之一。引導觀眾思考,人類的創造力與自然的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比起填鴨式、非黑即白的教學,讓孩子去探索,即使可能會跌倒、可能會遇到挫折,但只要出發,就一定會有收穫。

這齣戲中與觀眾的互動設計得很有趣,特別在與小孩的互動方面,讓人特別的印象深刻。在進場之前,就有注意到前台特別在小孩的衣服上貼上貼紙,在表演中,也確實運用了這個元素,來增加兒童觀眾的參與感,同時,也傳遞給了孩子,他們身上有「會發光的魔法」。對於兒童來說,也許有些他們無法看懂的部分,但是相信對他們來說是一次很奇幻的冒險旅程。

走出劇場時,心中有種被填滿的感動,這齣劇傳達了很多訊息,有給小孩的、也有給大人的,唯一覺得有點可惜的部分是因為有太多想要表達的,因此有點發散,雖然丟出了很多很棒的線,但是最後卻沒辦法全部都好好地收回。

在成長路上,難免會跌跌撞撞,難免會有孤獨、悲傷,但這樣的情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壓抑隱藏,只要相信淚水過後會有彩虹,那就會有勇氣繼續走下去。「彩虹也有黑色」,所有經歷過的都會成為養分,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能夠繼續往遠方前進。

----------------------------------------------------------------------------------------------------------
林宜勤: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是我第一齣觀賞的兒童舞台劇表演,在觀賞前我本來以為不會對兒童劇有太多感想,但是這齣戲完全顛覆了我既有的觀念。《小路決定要去遠方》不打算做一齣一般的兒童劇,而是選擇了一個相當特別的主題,它想做的事是去打破二分法的價值觀念,去說在對與錯之間其實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可能。 
 
縱觀整齣戲,其實在開頭就已經為主題做下鋪陳,從一開始爸爸醫生要小朋友們從兩個詞裡選擇一個對的詞開始,到明明都是動物為何有些是給人觀賞有些卻是成為人類的盤中飧,到廚師並不邪惡只是為了生活而去屠宰動物,和最後的黑婆婆並不是壞人等劇情裡,都可以看的出來編劇其實一直有在說這件事情,而我發現這件事情之後是對這齣戲感到十分驚豔的,我可以感受劇團是很認真地想把這齣戲做好,同時我也佩服他們選擇了一個對於小朋友來說或許有點艱深但相當有意義的題材。 
 
另外我認為《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很值得一提的是道具上使用紙的這個想法,整齣戲裡前半段大量使用紙來作為美術道具使用。說到色紙對現在的我來說是有點陌生,但在小時候,小孩們不管是勞作美術、園遊會的海報等等,最常用的材料不就是紙張嗎?我認為這齣戲完美的運用了這點,選擇了一個對小朋友來說相當熟悉的媒材作為道具,配合互動式的表演方式,再加上紙的可塑性以及創意,完美的發揮出了紙的特色。
 
以下是細項的感想和建議 

主題:
我認為《小路決定要去遠方》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兒童劇,而是一齣親子劇。首先是打破二分法的價值觀對於受眾的小孩來說還是有點太過難懂,同時整齣劇裡其實也反映出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地球汙染、都市人的冷漠等等),這些題材都是需要家長跟小朋友解釋之後他們才能理解的。畢竟一齣劇即使再怎麼優秀,對小孩子來說影響終究有限,但若是能在小孩心中埋下種子,再由家長的陪同下讓種子能發芽茁壯,就不枉做這齣戲了。 
 
另外有趣的是,這齣戲在點醒家長這方面採取了一個相當佛系的態度,不直接說明而是使用了諷刺的手法去做這件事情。令我相當深刻的是開頭爸爸醫生問到讀書跟玩耍哪個比較重要時,戲的氛圍故意做了一個令人相當不舒服的感覺,讓當時的我對於這樣的主題感到毛骨悚然,還好最後超乎我的預期完全打臉我,讓我相當開心,但若對整齣戲都感到相當自在的家長,恐怕就是絲毫沒有了解這齣戲的主旨了,不過所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齣戲並非強求所有家長都要理解,而是採取一個沒有負擔柔性的手段,我認為恰到好處。 

劇情及角色: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在情節跟角色塑造上都並不嚴謹,但由於我是第一次觀賞兒童舞台劇表演,所以我不太了解是否這才是最適合小朋友吸收的呈現方式,若是用大人的標準去看反而是鬧笑話了。但我自己認為相當可惜的點是,劇情有段是要小朋友們把一堆看起來像垃圾的道具黏上地球,但卻沒有解釋太多(若是要小朋友自己聯想到恐怕是強人所難了)。以及最後對於黑婆婆洗白,以及小陳失去聲音的原因都沒有解釋清楚,作為故事主線的收尾確實是可惜了。 
 
另外這齣並非單線敘事一條龍灌到底,而是採取雙線,同時再搭配上結合教育意義的情境劇去說故事,老實說我看到一半時認為這樣的手法對於小朋友來說可能太複雜了,畢竟主線本身就不太清楚又有兩邊故事同時跑,加上演員都一人分飾多角,理解上負擔確實太大了。不過後來我想可能導演在設計上就知道小朋友不會對故事情節的連貫有興趣,取捨上選擇用情境劇去換取了故事的連貫性,更能傳達這齣戲的意義。 

至於角色上這齣戲也是塑造的非常表面,不過可以理解小朋友本身就對於角色的外型個性上更有記憶點,因此我不認為這算是敗筆。我個人認為長大的小朋友老師在這種環境限制下,演得依舊十分出色,相當厲害。而美中不足的部分是,演員在歌舞的段落時常常聽不太清楚演員到底說了什麼,我看起來是演員在又唱又跳的時候容易糊詞,同時配樂和演員歌聲的大小比重上沒有分配好,讓下過苦心寫出來的台詞有點浪費掉了。

互動及創意:
這齣戲的一大亮點我認為就是創意部分,除了提過的完美使用了紙這個媒材以外,整齣戲還有相當多令人驚豔的地方,我個人最喜歡的部份是在螢幕裡漂浮的彎彎,以及最後演員帶著小朋友們到黑婆婆的家時,把大人們隔絕在外的段落。整齣戲看到最後我依舊沒有感受到有任何創意不足開始老套的部分,幾乎每一個設計都有讓我感到新奇,也不會讓人感到廉價,還很貼近小孩子,再加上預算看起來十分健康,我個人還滿佩服的。不過我唯一有點意見的是開場小陳拿剪刀劃開紙的設計,我看到的當下第一個想法就是給小朋友看這個畫面真的好嗎?
 
若要吹毛求疵的話,是我認為演員跟小朋友之間的互動還可以更好一點,雖然整齣戲有不少和小朋友互動的設計,但有時候仍然可以感覺得出來雙方還是有些距離感(最後黑婆婆披著彩虹出來時,似乎試圖要觀眾一起隨著音樂揮手,但好像只有我在揮而已,害我有點小尷尬),但做得相當成功的設計也很厲害(也是最後大家一起撐起彩虹旗的段落)。雖然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但我認為對於兒童劇來說這點相當重要,還有一些些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