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back
喜劇/歌舞劇

離婚事務所

觀眾大心
11110
平均心等
11110
查看演出內容

黃蘭貴

2018/08/11 19:30

點閱率:648

11110

第一次看結合阿卡貝拉及戲劇的A劇團演出,是輕喜劇類型,議題聚焦於女性在遭遇婚姻問題時的抉擇。

一家成立一年卻還沒接到半筆生意的專辦離婚業務的事務所,社長黎小姐與實習生為了營運有些傷腦筋,佛心的房東陳媽媽會幫忙拍宣傳影片,看起來大家都還算快樂。社長的父母在教會中以模範夫妻形象告訴晚輩婚姻要如何,一切要顧及「以愛之名」,實則在早年亦曾經歷對於工作與家庭的責任分工爭吵,是偏好勸合不勸離的長輩。教會的劉小姐顯然面臨婚後老公夏先生的表現與婚前期待不同,有困擾,但又被長輩勸說「你著忍耐」。直到因實習生設局讓在交友軟體把妹的夏先生上鈎,劉小姐又發現已懷孕,才開始認真思考路要怎麼走下去。

這齣戲討論的議題蠻貼近社會現實,可能大部份夫妻都能或多或少在其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感覺,關於婚姻裡的眉眉角角大概可以寫個100集故事都沒問題吧。故事在嚴肅的女性自覺議題中,適時加入喜劇節奏來調合,劇情推展大致順暢。唯收尾部份呈現女性決定離婚就輕輕鬆鬆能離得成,有一點點太夢幻了,但當然重要的第一步的確是要先下定決心啦,在演出長度限制下,將重點放在這部份,可以理解,但也期待後續能有更深入的刻畫。

演唱部份的一個小問題是,在開場的戲,合音已對主音造成干擾。舞蹈部份則是有一種不敢大動作跳的小心翼翼感,猜測是因為場地舞台結構並非正規專業舞台,在舞蹈編排及表演時,因顧及安全而取捨所致,就是有點可惜了。

演出場地:艋舺龍山文創B2-展演廳

黃蘭貴

2018/08/09 16:00

點閱率:471

1110.50

說實話,因為從節目手冊介紹文字只知道小龍女要回/去那個不知道該不該稱為家鄉的地方,在捷運站出口集合時,瞄見坐在一旁地上的演員,未細看時直覺以為她扮演的角色是街友,可能在捷運站外賣大誌雜誌吧(因為演出區域的直覺聯想)。隨著演出開始,才明白觀眾要跟著快遞員小龍女體驗其快遞人生。於是觀眾跟著她衝衝衝,駐足騎樓或路邊聽她說著身為快遞員的必要技能,轉進巷子裡看她示範送件簽收,然後她開始點名觀眾上來模擬,以便待會真的要由觀眾去送件。跟著走到這個部份,我腦袋還是摸不清,心想:所以讓我們了解快遞員的工作是為何啊?這跟在萬華的街區裡轉來轉去的關聯是什麼?

最有趣的事其實是在演出後才發現的,也就是過程中送件的幾個地點是串連了「我好揪節」的其他節目空間,這個設計實在非常精彩。然而必須說抱歉的是,在勾選節目後,我並沒有再回去看節目手冊,去記著這個節目是策展節目之一,也沒有記著其他節目是在哪個場地演出。於是在觀賞的當下,並沒有接收到這份驚喜,但這也是只看策展中單一節目的觀眾從這齣戲裡能接收到的訊息所產生的反應。這個事後驚喜加分感是給策展本身而不是給單一節目的。

在看演出當下的驚喜感第一次是出現在路上巧遇葛瑞絲小姐的那一刻,小龍女隔著十字路口與她招手與對話,路上有些不知道這裡在演戲的行人會行注目禮,有一種看與被看的趣味。第二次驚喜感是在剝皮寮送件被拒多次後,小龍女將東西擱在一個長椅上,此時長椅另一端坐著一位看似街友的老者,他對於一堆人圍觀著小龍女繼續演戲呈現視若無睹的淡定,然後小龍女最後那一段情緒滿滿的表演對應著老者的不動如山,頓時將我拉回到現實的街友人生比戲劇還精彩的清醒狀態(對,理智在提醒我哪一邊是在演戲)。寫到這裡好像有哪裡不對勁?大概就是將演出拉到街頭時,如何能利用實境來為演出內容加分,而不是讓觀眾反而被現實街頭的景物或人物吸引而不入戲的兩難吧。

回到戲的劇情本身。可以理解想要談年輕人糾結於何處有歸屬感這件事,這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但送快遞是將東西送出還是送回,要對應一個人回去或回來某地,中間好像還是少了個什麼能將兩者串接起來。結果就會變成是看到一個年輕人在糾結家鄉/歸屬認同,然後大致知道關於快遞員面對人情冷暖的二三事,以及在萬華街區小小轉了一小部份(但劇情並沒有要扣住當地的特色發揮的意思),硬生生地斷裂為三個部份了。一度在送快遞被拒收的那一幕,誤以為這位快遞員會因此發現了這戶人家的什麼秘密,或是再接再厲因而拯救了獨居長者之類的,但劇情並沒有要這樣發展。雖然偷拆人家拒收的包裹是違返職業倫理的行為啦,但拆開的包裹內容物為何反而像是老天爺要送給小龍女的量身定製禮物,也是一個不明白啊。

請恕中年觀眾的頻率似乎沒和創作者的頻率對上。

演出場地:龍山寺捷運站三號出口

黃蘭貴

2018/08/05 19:30

點閱率:449

1110.50

經典劇作再呈現,在劇本結構及人物設定方面基本上是能安全下莊的選擇,受檢視的就會在於重新詮釋經典時是否能具有新意。

選擇在迪化街老屋演出,在整個大空間裡利用柱子所分隔的區域,分別做為劇中客廳與飯廳,也利用現有的門做為通往劇中住宅其他空間的門。雖然以往上的樓梯做為外出必經路徑有些不合常理,但或許也象徵湯姆想像著離開這個家會有一種自由升天的感覺吧。觀眾席安排能讓兩區觀眾都能無遮蔽地看見所有空間的演出,在空間利用頗具創意。

演員表現方面,各個角色詮釋都恰如其份。帶點強勢、又憂心女兒未來的母親,想要逃離家的枷鎖、鎮日沈醉在電影光影裡麻醉自己的弟弟,以及內向、缺乏自信、喜歡宅在家裡玩玻璃動物的姐姐,這三人組的家庭有個想把小孩的未來操控在手中的媽媽,又或說老是自以為應該如何做才是為小孩好的媽媽,但世事就不是如每個角色心中所想望的那樣發展。演員的表現讓人感受到劇中沒有人真正做錯什麼,每個人都基於對家人的愛而行動,但就是一個不小心,人算不如天算。

以詮釋經典劇作的觀點來說,本劇表現相當四平八穩,唯一可惜的是,在藝穗節亦期待看到更多創作者的獨特創意,或許是詮釋經典劇作時從現代觀點切入,又或者是融入在地特色,或者其他更令觀眾意想不到、覺得驚豔的創意,這些是在未來可以考慮再進一步發展的。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黃蘭貴

2018/08/16 17:45

點閱率:277

11110

這個演出是在今年藝穗節新嘗試的二小時拆裝台場地之一(其他場地為四小時),如何以極簡配備來完成演出,又能不失單調,對團隊是一項挑戰。這個團隊利用影片、兩張椅凳及一些易攜帶物件,再加上安置於地板的燈管,以兩位女演員的表演為核心,來完成2小時內拆裝台條件。

演出以影片分為七個段落,魚是影片主角,既回應劇名,也象徵此劇想討論的女性議題。影片裡的魚,不是躺在無水地面大口呼吸喘息,就是裝在由人類一手拎著的透明塑膠袋裡,雖在水中但卻無法自在地游。這兩個魚的印象很清楚地呼應在前三個段落裡,兩位演員不斷輪流提問的千百個女性問題,關於女性成長日常、擔心,以及害怕的事情。三個段落的提問正如分段標題之區別,但也的確有些問題會混合著擔心與害怕,而令人感覺有點重疊;未來若作品要再調整時,建議可以再仔細梳理。

第三及第五段落都使用類似電玩語音指示,前者演員遮眼盲目地按指示前進闖關,戒慎恐懼地一關闖過一關,最終陣亡(紅氣球最終刺破了),後者則是被語音不斷指示著「請全力衝刺」(真的是不要再說加油了,女性已經很努力了)。第四段的肢體動作相當動人,兩人輪流一人倒下,另一人以身體支持或出手拯救,完全就是女性同盟,女性溫柔地支持女性(對,千萬不要女人為難女人)。第六段告別則展現女性就算要走人了,還是不忍地碎碎唸,交代日常的字條鋪滿地,也太多放不下的事了吧,真的要學會斷捨離啊。

整個演出反映女性內心小劇場,很真實,但也令人不忍:都什麼年代了,這些問題還是存在許多女性的生活中。只能說戲劇反映人生,但也期待作品除了如實反映人生之外,可以再多一些深入探討或啟發。

演出場地:大稻埕戲苑-八樓曲藝場(2小時場地)

黃蘭貴

2018/08/16 14:30

點閱率:501

11110

午後在一整片透光毛玻璃窗戶的老屋,三位女演員從戶外走近,模糊人影在門外對話時,場景空間已擴及至觀眾到不了的戶外小庭院。除了可見的主場景之外,劇組運用觀眾看不到的二樓做為浴室場景,讓觀眾聴著演員在樓上的對話或獨角演出,想像她們發生什麼事。同樣地,一樓樓梯旁的吧枱空間設定為廚房,也在此發生了觀眾可以全程聽到,但僅部份觀看得到的劇情。這個劇組充份利用老屋不同空間做為場景空間,且善用視覺與聽覺兩種觀眾體驗,創意十足。

角色設定方面,男主角較為立體,與父母的關係、工作場域背景及情感遭遇,都能在對白中勾勒出大致樣貌。演員表情及肢體語言也具說服力地呈現出這個角色正處於情緒疾病狀態。陷入這個精神狀態原因,也大致可猜想其工作環境似乎是主因,暗戀對象墜樓更是令狀況雪上加霜,以致於回過神來時已失手殺了至親。然而,後來再多兩條人命的過程,說服力就較弱了。是早已對朋友心生不滿所以才會有剪貼簿的預告?還是在當下又陷入失神失控?最後的收場也是收得有點令人意猶未盡。這也會對應到三位女演員角色的設定,雖然透過外型及三人互動時顯現的個性,約略看得到三人差異,但實則對於三人背景,尤其分別與男主角之間朋友互動關係的差異,是較模糊的。因此為何最後發生憾事的是那兩位,除了當場言語衝突之外,還有什麼是能幫助觀眾更能合理化接受的原因呢?如果此劇還有未來發展計畫,這些提問是可以再思考的面向。

看到節目單感謝名單中有大學諮商輔導單位,推測劇組創作過程應有蒐集情緒疾病相關資料。在愈來愈應正視情緒疾病帶給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之際,樂見創作團隊用心選擇這個議題,期待能將作品再繼續發展。

演出場地:米日一里葉晋發

黃蘭貴

2018/08/17 14:30

點閱率:308

1110.50

看了過去十年藝穗節,讓觀眾依劇情在不同空間移動或自由遊走的經驗有不少次,但大多是在開演前已將各場場景設置好,這是第一次碰到演出空間分隔兩處,利用讓觀眾折返空間的空檔來換場景(甚至調動觀眾席座位方向),劇組手腳得很快及心臟也很強,想來是事前規劃蠻仔細。

故事是關於年輕世代對於忠於自己的選擇或是依循社會主流價值觀之困擾與覺醒。開場時四位演員全身白衣,在燈光下有如夜店視覺效果,簡單動作與台詞,傳達年輕人在現實社會面對各種浪潮,一波接著一波,身為後浪也可能很快變成前浪地被追著跑,不得停歇腳步。要隨著主流社會價值追求物質嗎?還是能如何?服裝及燈光轉換後,四人變成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年輕人,日復一日工作再工作,最終倒下。這個部份的燈光設計及動作設計很不錯。

音效帶著觀眾進到捷運站,有人丟包袋子的這段動作安排令人有些不解。但總之主角莫明其妙拾獲了,也遇見一位比自己年輕的舊識,開啟有角色的劇情。兩位年輕人年齡差距不多,但「前輩」已經歷些許社會化,有前浪之姿。後面的劇情主要是由兩位主角的對話來鋪陳兩人背景,並藉由面對拾獲的袋子應如何處理的抉擇過程,準備服役的年輕人鼓勵正要依父母期待走穩定生活路線的年輕人面對自己的內心喜好。另一方面,個性本質較為隨性與任性的後者,也推動前者跟著自己任性想做就做,不要綁手綁腳。其他兩位表演者則在其間扮演各種讓劇情轉折的角色,有時具關鍵性,有時有些無厘頭。若此劇還有後續發展計畫,這部份兩位主角對話內容可以再修整,讓台詞深度及節奏更成熟。

在兩次觀眾移動的路徑上,劇組分別以投影影片及物件裝置來連結劇情,但觀眾移動匆匆,且腹地較小,未能駐足細看,有些可惜了。鐵皮屋項場地遇午後超大雨,自然音效完全可以直接改演《雷雨》了,幸好經過戲劇科班訓練的演員音量沒被大雨聲吃掉,還意外製造出大雨的海灘氛圍。

或許這社會對年輕人而言就像一片惡意海灘,但堅持自己理想,還是很有機會上岸的。

演出場地:濕地Venue- 5F

黃蘭貴

2018/08/05 14:30

點閱率:426

11100

節目介紹文字「親情之間,最深的寄託與牽絆。」一語道盡深耕新竹縣新埔鎮的磚木取夥故事劇場,在歷經地方田調後,所創作的這齣家庭親子劇。

父親過世後,母親守著生意大不如前的順宸香行,女兒一年回家沒幾回,未察覺母親的病況及獨居的寂寞。反倒是賣保健產品的青年因租用香行,舉辦給社區居民的產品推銷活動(青年說是在做社區工作,但明明在賣產品啊),三不五時走訪香行,給了母親陪伴。

故事從女兒突然決定搬回家長住開始,母女關係,這個堪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課題,一一在這對母女的互動過程中展現:母親永遠事事操心及想安排好一切、女兒永遠對母親所言所行不理解或頂嘴。看起來深得母親喜愛與信任的青年,就不時扮演著母女關係的潤滑劑或砲灰吧。謝幕時編導說(大意如此),就像香會愈燒愈短,在香燒完之前,要能把握住珍惜一切。

該怎麼形容呢?全劇感覺是有大愛電視台八點檔風格的溫馨小品,所有的人都有溫柔的心、溫和語氣,都抱著「我是為你好」的心意吧,沒有刻意大起大落的劇情,是如同會發生在身邊親友鄰居的生活日常。在空間利用方面,納豆劇場的二樓走道在劇中做為香行外的戶外空間,幾次母親或女兒走過或站在紅磚牆前時,很有走在小鎮巷弄的感覺。

或許是考量劇場安全及觀眾好惡,祭拜時並未真正點香,少了氣味及香煙裊繞能創造的加分感覺。即使坐在前三排,有時仍會覺得演員聲音略小,加上語氣多溫和,有點擔心後排觀眾是否能從頭到尾都聴得清楚喔,可能需留意。

演出場地:納豆劇場

黃蘭貴

2018/08/04 14:30

點閱率:372

11110

演出地點在棟老房子改成的咖啡館二樓,入場前在門口有個告示牌,先是看到劇名,再仔細看,會看到「耿大偉個展」幾個字。步上做為演出空間的二樓,排列整齊的座椅在提醒這是個演出,但兩側白色牆面掛有「展覽作品」,前方大桌上看似放置著道具魚缸,其實也是有作品說明牌,觀眾在此刻就已進入劇情場景之一:「耿大偉個展」的展間!一個為了演出而生出的偽展覽。這是一個結合影像、現場演出、偽展覽的戲劇節目。

這齣戲的主角,一名女子,從頭到尾都未發一語,直到戲結束時總算說了一句話。於是觀戲過程好玩之處就在於觀眾必須透過影像及現場演出中,她的行為舉止、其他角色與她互動時她的反應,以及幾通手機通話對象所說的內容,甚至是她用手機聽什麼歌曲,來認識:她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其中在看展過程及搭捷運時,主角遇見的兩名女子,分別在看展行為及手機通話境遇與主角反差很大,也更鮮明地形塑了主角的個性及推展了她的情緒反應。相較於許多戲會使用大量旁白或角色獨白來建構觀眾對角色的認知,這齣戲的處理方式讓觀戲過程不會不小心變成在聽讀戲。這也讓我思考:我們平日是如何瞭解一個人?是從學歷、職稱、有多少資產,還是從對方的日常生活細微處?

另一個有趣的點在於偽展覽的展品,其實多半是日常生活物件,但煞有其事地掛在牆面、貼上作品說明、創作論述後,就成了創作作品。當劇情的空間轉換,主角踏入家門那一刻,先前參觀的展覽空間瞬間轉換為她的住家,牆面展品亦自然成為她的日常生活物件。比如讓參觀者可以照見/凝視自己的類鏡子「展品」,在這場戲自然轉換為主角試穿新裝時的穿衣鏡。相同物件,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與當賦予創作論述後置放於展覽現場的意義對比,這是當代藝術值得討論的議題吧。又或者說,觀眾是被邀請來透過這個展演認識一個人:經由物件展示、影像記錄及行為表現的不斷堆砌。換句話說,一個人也可以透過物件、影像、行為釋放訊息,來主動建構出自己想留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首演,難免出現幾個燈光cue點小錯誤,可理解;到了劇場演出的實戰現場,除了事前充分排練再排練,似乎也無他法囉。在劇情空間轉換的明確性及合理性,可以再斟酌,尤其是從展覽現場轉換為捷運車廂時的銜接方式,以及門鈴響起至大門拿蛋糕的方位與回家時不一致。大部份觀眾或許因預設是來看戲劇演出,上樓後就逕自入座,少有趁開演前好奇地看看「展覽作品」,較為可惜。或許前台接待觀眾進場的工作人員可以在對話時,先將觀眾帶進身處「耿大偉個展」展間情境。

最後想說的是,很喜歡作品#15的作品名稱,也是主角最終開口說的:無法自體發光的恆星。無論多麼才華洋溢,有一日當你發光發熱時,請記得回想,這些光是一路上有多少夥伴一起努力才可見的,尤其在表演藝術創作這一行。

演出場地:藝・風巷- 2F

go top